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适当激发内部动机-避免外部化

适当激发内部动机-避免外部化

适当激发内部动机,避免外部化 摘要 动机,因其对人类行为驱动作用的重要性和内隐性,一直以来就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自上世纪80年代自我决定论产生以来,关于动机的内化研究逐渐开展并深入。内部动机指的是因为喜欢某项活动或觉得该活动有趣而想从事该活动的欲望;外部动机是指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而想从事某项活动的欲望。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随之而来的学生学习动机不够端正和动力不足,已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本文探讨的主要有认识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如何激发内部动机,如何避免将内部动机外在化。 关键词 动机 内部 外部 激发 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指特定需要引起的,满足某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而引起和维持学生的以满足学习需要的心理倾向就是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是由学生自我的内部动机形成的,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主要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其中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需要自发产生的动机,指的是因为喜欢某项活动或觉得该活动有趣而想从事该活动的欲望,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外部动机指的是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是指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而想从事某项活动的欲望,如获得某种奖励,所处环境的压力等。内部动机所推动的活动,其目标为学习的活动本身;外部动机所推动的活动,其目标为学习的结果和意义。 学习的内部动机种类包括三种。第一种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受好奇心驱使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获得满足感。第二种是完成活动的乐趣,学生对于自己能胜任的学习活动感到有信心,这种内驱力就是一种求成欲。第三种是任务对人的能力的挑战,学生有对自己理想状态的憧憬,达到时会有实现理想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内部动机外部化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一群淘气的孩子总是往一个花园里扔砖头,主人很无奈。有一天,他找到这群孩子说:“我看你们扔得很高兴,不如进行一个比赛,谁扔得最远可以得10块钱。”孩子们一听来劲了,奋力的扔,优胜者果然得了钱。第二天,主人又来了,说今天第一名只能得5块钱。孩子们仍很兴奋,5块钱也不少呀。第三天,奖金降到了1块钱,有一些人嫌钱少就走了,仍有人继续玩。第四天,主人说今天胜利者只能得到1毛钱。孩子们听了很不屑:“就1毛钱,谁给你扔啊!走!”孩子们走了,后来再也没有来过。这位主人成功地将孩子们内在动机转变为外在动机,即把对玩的兴趣转变成对奖励的追求,当奖励降低到不值得为之奋斗时,活动便停止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将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的例子,当你感叹那个人的聪明之余,是否会反思下,现在有许多家长和老师运用了不恰当的鼓励措施,而导致将一些好的行为也被终止。 几年前,西乔治大学的教授,梅尔.斯蒂利决定对较为贫困的孩子提供更为丰厚的奖励。他发起了名为“从学习中赚钱”的计划,在该计划中,低收入的孩子们每读一本书就可以获得两美元的收入。这项计划已经被拓展到了包括弗罗里达、北卡罗来纳、德克萨斯以及华盛顿等多个州的学校中。例如在达拉斯,超过一万的学生已经通过阅读7万本书获得了14万美元的收入。 毫无疑问,奖励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激励因素,金钱也确实可以让孩子读更多的书。一条最为古老和基本的心理学原则就是,当行为每次发生时给予一次奖励,将会增加行为的发生频率,无论是老鼠推动杠杆获得食物,还是孩子读书获得金钱,奖励都可以改变行为。 但是人类不是老鼠,我们不得不考虑奖励对于内在,也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自我概念,以及他们将来的阅读动机的影响。例如,通过读书赚钱能够改变他们对自己为什么读书的观点吗?像“从学习中赚钱”这样的奖励计划危险在于孩子们会开始认为他们读书是为了赚钱,而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读书本身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当奖励结束,孩子们实际可能会读比以前更少的书。这种情况更常发生在原本已经比较喜欢读书的孩子身上。这类孩子具有很高的内部动机,即因为他们喜欢并觉得有趣,而不是因为外部奖励和压力而渴望参加活动。你参加活动的原因必须和你有关,当你读书的时候,你感到快乐。换句话说,阅读是一种娱乐而不是一种工作。 当孩子开始通过阅读获得奖励后会发生什么呢?他们最初是因为内在动机而产生的阅读行为,也开始受到外部动机的激励。按照自我知觉理论,奖励会损害内在动机。尽管之前孩子们是因为喜欢才进行阅读,现在则是为了得到奖励而阅读。不幸的结果就是外部动机代替内部动机会使人们失去原先拥有的对于该活动的兴趣。这个结果被称为过分充足理由效应;它的结果是,当人们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外部原因所引起的,就会低估他们的行为是由内部源自内在动机的程度。 同样,没有人会怀疑,奖励是强有力的动因,可以改变人们的所作所为。这种改变发生在人们的心中,但经常背忽略。“从学习中赚钱”这种计划一旦结束了,孩子可能会比进化进行前更不愿意学习了,为什么呢?他们可能会想:“我读书是为了赚钱,现在什么也不给我了,干吗还要读书?还不如打电子游戏呢。” 举了两个例子充分的说明了在一些事情上,将内部动机外在化的危害。那么我们如何保持内部动机呢? 首先,仅在起初兴趣很高时,奖赏才会破坏内在兴趣。假如一个孩子对阅读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么可以通过给予金钱倒不失为好方法,因为他没有最初的兴趣可能破坏。 第二,不同类型的奖励也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到目前为止,我们研究了两种类型的奖励。一个是以任务为条件的奖励,也就是人们只是需要完成任务即可获得奖励,而不管是好是坏。另一个是以表现为条件的奖励,这种奖励以表现好坏给予奖励的标准。例如,评分就是这种奖励。只有当你做的好的时候,才能拿到高分。这一类型的奖励不大可能会减少人们对于活动的兴趣,甚至可能会提高。因为这种奖励会传达你表现的好的信息。不过,也要谨慎使用,否则可能会带来后遗症。因为虽然人们喜欢这些奖励带来的正面回馈,但是他们不喜欢被评价时带来的不安和忧虑。所以诀窍就是给予正面的反馈,但是又不让人们感受到被评价时带来的紧张和困扰。 三.培养内部动机的途径 学生的好奇倾向或心理素质,最初只是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它经过学生在实践中的不断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从而具有特定的方向。因此,学生对于某学科的认知内驱力和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是后天获得的,也有赖于特定的学习经验,必须加以培养。要使学生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变得非常关键。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实际经验,我们认为运用下列途径策略,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能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 (一)情景策略 所谓情景策略,就是要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由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可知问题情景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在半懂不懂的情况下才能有迫切的学习的愿望。因此选择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适应的学习任务,保证任务的最佳挑战性是设置问题情景的关键。 (二)层次策略 内部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证实: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程度与任务内容的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时,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越低,因此,在教学中对学习任务的安排应由易到难,有层次、阶梯形的逐渐上升,将学习的内容设计为由易到难的不同任务级别,不断的维护与设置疑惑,使学习者一步一步“过关斩将”,才能向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前进。合理的控制任务内容的难度才能适度的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水平。 (三)奖惩策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效果的种种反馈信息中,奖惩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理学家赫洛克的实验表明,直接或间接收到表扬和批评都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 总之,只有充分的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妥善进行奖惩,才能激励学习内部动机。 (四)归因策略 归因动机理论表面,不同的归因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反应。其具体的表现如下: 1. 对成功与失败的期望。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学生能理性的分析成败的原因,保持原有的精神状态,坚定对结果的期望。 2. 对成功与失败的情感反应。成功时将自我情感的愉悦归因于内部动机,失败时将自我情绪的低落转移到外部世界。 3. 所投入的努力。若认为失败是个人状态导致的,坚信调整状态即可成功,则学生以后遇到困难也能坚持努力。 4.自我认知。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会认为自身能力是一个难以改变、相对稳定的属性。如果他们之前能不断的成功,就会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较强,反之就会认为自己天生弱势,甚至丧失学习动力。 (五)合作策略 充满学习和竞争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场所,竞争和合作环境无疑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合作性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 伴关系。在合作中,学生要为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而奋斗,互帮互助是很常见的,最终获得成功的小组成员也都认为同伴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内部动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它。更重要的是,要避免将内部动机外部化,这是非常危险的。现在有许多家长采用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学习,我不得不为他们捏了把汗,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 [美]Elliot Aronson , Timothy D.wilson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8月第一版 [2]社会心理学 沙莲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年6月第一版 [3]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 金盛华、张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4月第一版 [4]社会心理学 W.巴克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年4月第一版 [5]现代社会心理学 周晓红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8月第一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