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型之诗歌语言

2017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型之诗歌语言


6、诗眼 诗眼往往是指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 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 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 全诗或某句的字词。 具体说来,“诗眼”主要表现为三类字 ( 词) :
①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 “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 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一 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 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 词为主。 ②最生动传神的字,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类字(词)以动词 或形容词为主。 ③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 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 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 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 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 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 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不 同的诗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语言风格有时 也不尽相同。
•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 温庭筠 •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 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清明幽静的气氛 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四)数量词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 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 永的诗情。值得注意的是,古诗中用的数量词,虚指、泛指 的多,实指的少;并且与数量词的使用相关联的是,这些数 量词常常采用夸张、对比和比拟等修辞手法。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 夸张 缘愁似个长”,“三千丈”运用夸张修辞,表现
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1、常见的语言风格 (1)清新明丽: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雅 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平淡质朴:用词朴素,平淡中有深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辞藻华丽:用词雕琢,色彩绚丽,情思奇 幻。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如何鉴赏一首诗
(4)明白晓畅:直接明朗,一语破的,直抒胸臆, 通俗易懂。 谁料江边怀我夜, 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 悔, 不解多情先寄诗。
A、“荒”“瘦”二字在诗中是“荒凉冷落”、“瘦 瘠贫瘠”之意。此处运用十分贴切,能传达出诗人 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 染力。寄寓了诗人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诗 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
3、副词 副词是对动词进行修饰限制的词语, 妙用副词可以疏通文气,开头呼应, 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呆板为流动。
(5)明快简洁:以粗笔勾勒,用词简洁,构图利落, 色彩明快。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间。
如何鉴赏一首诗
(6)委婉含蓄:用词婉约,情感含蓄曲折、缠绵、缱 绻。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雄浑豪放:①雄奇(气势雄伟,想象奇特)。② 雄浑(气势雄伟,内涵深厚)。③奔放(气势直接奔 放,如大江奔涌不回头)。 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性质、状 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所以形容词作为 “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语义双关及活 用的情况。

(2015· 湖北卷)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如何鉴赏一首诗
(8)苍凉悲慨:情感悲壮慷慨,苍劲寂寥。(壮阔)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 泪下。
(9)沉郁顿挫:沧桑、遒劲,情感深沉忧郁。(深刻)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0)洗练(简练):用词简洁,却凝练,表现力强, 意蕴丰富。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其他:口语化、入木三分、深刻、意蕴丰富、精巧、 传神、对仗工整、亦庄亦谐等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 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A、颔联的飞花、落絮是残春景物,虽然蜜蜂、鱼 儿添了几分生机,但仍写出诗人伤春伤别的落寞。 B、颔联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 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 十分新奇;用词巧妙,“抱”“吹” 运用拟人, 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日长简仲咸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 A、诗眼是“闲”。“闲”为一篇之眼目,“郡 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 以下三联也均承此而来。诗人有志改革反被诬告 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 诗人被贬后无聊、闲适的闲居生活。 •诗人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
出了忧愁之深。
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
对比
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将杨贵妃的眉毛、风度、多情、得到的宠爱都 融入到对比的数字中。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举杯邀明月,对
比拟 影成三人”一句,运用拟人修辞,巧用数量词将 冷清的画面写活了。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二、鉴赏诗歌的“炼句”艺术 炼句与炼字的属性相似,但综合性更 强,自由度也大,它可以从内容、形 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进 行赏析。
位置
作用或效果 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对什么的描写
首句 ;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或首 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 中间 或承前什么内容,引出后面什么内容;或借景抒 句 情,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A、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 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 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 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 清”字点染出了一种凄凉、清冷的气氛,以映 衬作者被贬后内心的落寞和忧伤。
• 早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A、“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一个“背” 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 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 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 浓重的思乡之情)。
或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
尾句 现作者什么情感;或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托什 么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 A、颔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 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 “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 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 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 B、尾联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冬季雪压竹枝, 配以凌寒开放的梅花,更显清净雅致的情景,表 现出诗人高洁、闲雅的情趣。
古代诗歌鉴赏 语 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 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 妙。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 角度:一是抓关键字词,炼字析句; 一是品析语言风格。
• 1、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 2、第二种模式:炼句型 • • 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风格
一、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炼字多指诗词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 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 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
• 1.动词
• 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 特点,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 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一 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 查的重点。
如何鉴赏一首诗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杜甫的沉郁顿挫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杜牧的清健俊爽
王维的诗画一体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慨深沉
如何鉴赏一首诗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A 、这首诗语言委婉含蓄。“黄莺儿” 显出女子的纯 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委婉的语言 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5.叠词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 感,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 除此之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 使诗歌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 之感。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 A、一开篇用两个叠音词写景抒情,收到了 很好的艺术效果。“葱葱”,状写出溪边 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第二句的“靡靡 ”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 态。这里的“靡靡”,指风吹草伏的样子 。渲染出一幅荒芜、萧瑟的凄凉意境。 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繁盛之貌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 A、“一身”与“六千里”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 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 “万死”与 “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 滴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 染力。 “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 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 “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诗 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