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技能一、徒手单人心肺复苏(一)心脏骤停现场急救:基础生命支持包括ABCD:A.打开气道,B.人工呼吸,C.心脏按压,D.电除颤注意:A-B-C改为C-A-BC:判断脉搏后就开始胸外按压,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深度至少5cm。
按压30次后A:按压完后气道即打开,免了“一看,二听,三感觉”B:吹气2次,大于1s每次,压头抬颏,掐鼻翼。
(二)详细步骤:心肺复苏2013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程:1、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告知“现场环境安全”。
2、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3、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3、1004、1005…)告知无呼吸。
4、呼救:来人啊!麻烦打120!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对普通人:拨打急救电话启动城市EMS系统后,立即回来帮忙,不可以打完电话后走掉。
对医院内部人员:拨打急诊电话后,准备抢救仪器,呼叫二线医生等)5、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喉结旁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6、检查病人体位是否正常,摆正病人体位。
解开病人上衣,明视胸部,松裤带。
需要搬动病人或是翻转体位时,应按照“原木”样翻转,防止脊椎进一步损伤。
7、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8、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左手掌侧压住病人额头,右手食指中指指端放在病人下颌中点旁开2厘米处抬起下颌)。
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如果看到异物即采用头偏向一侧体位,一手拇指压住患者舌头,其余四指下压下颌,另一手指沿口腔侧壁(峡部)深入口腔深部(咽部),随后移向口腔另一侧,当时示指回收弯曲时顺势将异物勾出。
9、人工呼吸: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以上,并确保呼吸时有胸廓起伏。
(正常人的呼吸次数是16-18次/分)10、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1、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检查病人是否有颈动脉搏动方法:抢救者一侧用食指及中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的喉结,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气管旁软组织处胸锁乳突肌内侧触摸颈动脉搏动。
检查时间:小于10秒钟。
计数方法为:1001、1002、1003、1004~1010。
(非专业人员进行抢救时不需要检查颈动脉)12、汇报颈动脉及自主呼吸恢复,复苏抢救成功,继续下一步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操作完毕。
●选择胸外心脏按压部位:先以左手的中指、食指定出肋骨下缘,而后将右手掌侧放在胸骨下1/3,再将左手放在胸骨上方,左手拇指邻近右手指,使左手掌底部在剑突上。
右手置于左手上,手指间互相交错或伸展。
按压力量经手跟而向下,手指应抬离胸部。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急救者左手掌指端和病人长轴垂直,保证肘关节伸直,上肢成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髋部为轴,腰部挺直用力保证每次按压方向垂直于胸骨柄,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应大于5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
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1:1),频率为每分钟不低于100次。
●心肺复苏有效的体征(1)观察颈动脉搏动,有效时每次按压后就可触到一次搏动。
若停止按压后搏动停止,表明应继续进行按压。
如停止按压后搏动继续存在,说明病人自主心搏已恢复,可以停止胸外心脏按压。
(2)若无自主呼吸,人工呼吸应继续进行,或自主呼吸很微弱时仍应坚持人工呼吸。
(3)复苏有效时,可见:1)颈动脉搏动可触及;2)自主呼吸恢复;3)瞳孔由散大变缩小;4)面唇色白紫变红润;5)眼球静止变活动;6)肢端松弛变抽搐。
●终止复苏的指征:①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搏及自主呼吸,现场又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可考虑终止复苏;②脑死亡,如深度昏迷,瞳孔固定、角膜反射消失,将病人头向两侧转动,眼球原来位置不变等,如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现场可考虑停止复苏;③当现场危险威胁到抢救人员安全(如雪崩、山洪爆发)以及医学专业人员认为病人死亡,无救治指征时。
(三)注意事项1、判断吹气是否恰当: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
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
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
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
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6. 开放气道的方法:仰头抬颏法/压额抬颚法,头颈椎外伤则托下颌法/下颚突出法;成人后仰90度,使耳廓、下颌的连线与地面垂直;打开口腔,动作轻柔,防止过度伸展而压迫气道。
7、不要判断呼吸、瞳孔、心音变化。
这些出现时间较晚。
如果考生诊断时判断呼吸和瞳孔用时<10秒钟是允许的,不扣分。
但是如果超过时间,每超过10秒扣5分,超时间1分钟不及格。
增加任何其他判断则均判为不及格。
8、意识丧失的判断:轻轻摇动病人肩膀,并且呼叫,无反应即可启动CPR。
不能晃动头部。
9、呼吸停止及呼吸已经恢复的判断:一听,二看,三感觉”,一听就是听口鼻处的呼吸音,二看就是看胸廓和腹部是否有呼吸引起的起伏,三感觉就是用脸颊贴近患者口鼻处感觉是否有呼出的气流冲击面颊的感觉。
10、判断已经开放气道:首先打开患者气道,深吸一口气,然后紧密地对着患者的嘴吹进(不要漏气),同时用放在患者额头上的拇指和食指捏紧患者的鼻孔,以免气体由此漏出。
若见胸廓随吹气而隆起证明气道已经开放。
11、心脏骤停复苏后的处理:成功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不论其事件发生在医院内或医院外,存活者均应送入加强监护单位(ICU)监护至少48~72小时,并接受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
12、心源性猝死与心脏骤停的不同点:心源性猝死和心脏骤停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所有的生物学功能不可逆性的停止,而后者通过紧急治疗干预有逆转的可能。
13、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1)心室颤动或扑动,约占91%;(2)心电机械分离,有宽而畸形、低振幅的QRS,频率20~30次/分,不产生心肌机械性收缩;(3)心室静止,呈无电波的一条直线,或仅见心房波。
心室颤动超过4分钟仍未复律,几乎均转为心室静止。
14、房性早搏心电图特征:(1)提前出现的P′波(P′波可重叠于前一窦性搏动的T波中)。
(2)P′R间期正常或轻度延长。
(3)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4)P′后QRS波群可正常或畸形。
如有畸形QRS波则称为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如P波无QRS波,称为未下传房早。
在同一导联上,如果P′的形态及配对间期不同,称为多源性房早。
(5)常有不完全的代偿间歇,即包括房早在内的两个正常P波之间的时间短于两倍的正常PP间距。
15、复苏药物:肾上腺素是任何原因所致的心脏骤停的首选药物。
另外还有多巴胺、胺碘酮、利多卡因、硫酸镁、阿托品、氨茶碱、氯化钙、碳酸氢钠等。
16、只有心跳没有呼吸时,应立刻启动急救系统,并上呼吸机维持生命。
17、一边按压要一边观察病人面部表情。
18、按压的力量以幅度为准。
19、老年人要特别小心。
20、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必须交替进行。
21、每轮次以人工呼吸为结束。
22、按压1分钟或按压5个周期时,检查呼吸、脉搏、瞳孔变化以后每4~5分钟检查一次,时间<10秒钟。
23、计数方法:第一个循环:11、12、13...10;11、12、13...20;11、12、13...30. 第五个循环:51、52、53...10;51、52、53...20;51、52、53 (30)24、小儿吹气时不能使劲后仰,8岁以下50度,1岁以下30度25、口对鼻吹气:婴幼儿或牙关紧闭或口腔疾患者;口对口鼻吹气:婴幼儿26、有条件要及早实施体外除颤;27、 CPR终止条件:伤病员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专业医务人员接替抢救;医务人员确定死亡。
28、抢救时间在4分钟内最好。
(四) 附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主要变化:几个最主要变化是:1.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1)尽早识别与激活EMSS;(2)尽早实施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3)快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3.整合修改了BLS和ACLS程序图4. 成人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避免过度通气,保证胸廓完全回弹。
5.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6. 变化原因:(1)胸外按压先于通气原因:A.胸外按压能够向心脏和脑提供重要的血流量,研究表明,心脏骤停时,患者经过抢救的生存率要比那些未作CPR的高。
B.动物数据表明,延误胸外按压会减少生存率,所以被延误的情况应最小化。
C.胸外按压不受体位的影响,可以即时进行,而定位头部和进行嘴对嘴呼吸都需要花费时间。
D.在双人抢救时,C-A-B的优势更突出,在第一个抢救者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第二个抢救者施行开放气道。
在开始做人工呼吸时,第一个30次胸外按压也就结束了。
E.不管是单人还是多人抢救,以胸外按压开始CPR不会推迟进行人工呼吸这点应该明确。
(2)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原因:对于未受过培训的抢救者来说,通过电话,就可实行仅有胸外按压的C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