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救技能大全

急救技能大全

若浮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恶心、全身疲惫、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时,或者体温略有升高,这很可能就是中暑了。

我们应将患者迅速带离高热环境,移至荫凉通风处歇息,解开衣领,为其扇风,用风油精擦其额部或者太阳穴,并赋予清凉饮料、浓茶、淡盐水和十滴水,人丹、解暑片(每次 1~4 片)或者藿香正气丸(每次1 粒)等解暑药物。

这就是轻微中暑病人,普通在短期内中暑症状可消失。

2乃人体受高温及阳光之直接照射,使体温调节机能失常而发生排汗艰难,因而体温急剧上升。

如长期曝露于高温之日光下,可引起脑膜高度充血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失去了体温调节作用。

发生症状患者感觉闷热难受,体温升高(往往超过四十度)。

皮肤潮红但干燥无汗,继而意识含糊、头晕虚弱、畏光、恶心呕吐、血压降低、脉搏快而弱、终至昏迷(可于数小时内致死)。

1) 迅速将患者移往荫凉而通风之处所,放低头部,抬高双腿。

2)解除其负荷,松开衣服,使其平卧且垫高头部(晕眩则抬高下肢)。

在头部用冰袋或者冷水湿敷;当身体浮现高热时,用冷水或者冰水擦身(擦至皮肤发红)或者用40%的酒精擦身。

亦可在额、颈、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冷湿毛巾或者冰袋。

3)症状重或者昏迷患者,可按压人中、合谷等穴刺激其苏醒并迅速送院处理。

4) 如发现患者呼吸艰难,应即将施行人工呼吸。

5) 患者清醒后,应请医生或者送至附近医疗机构检诊以利作进一步之治疗。

6) 供给水分(患者意识清醒才)。

因暴露于热环境下,身体所散发汗液使体内盐份损耗过多所致。

(这是比较常浮现的中暑问题,由于军训时排汗过多,身体的微量元素大量流失所致.)主要为各部骨骼肌肉发生疼痛性收缩、皮肤潮湿寒冷、全身抽搐、体温正常或者稍增高。

即将赋予适量的盐水。

2. 不能饮用水的患者或者意识不清的患者,可进行生理食盐水静脉灌注(亦可用消毒棉签润湿后将食盐水沿口唇滴入)。

3. 其它与高热型中暑相同。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

平掐或者针刺该穴位,可用于救治中风、中暑、中毒、过敏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浮现的昏迷、呼吸住手、血压下降、休克等。

在实际操作中用拇指尖掐或者针刺人中穴,以每分钟揿压或者捻针20-40 次,每次连续0.5-1 秒为佳。

合谷穴位于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

取穴: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 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合谷穴。

按压方法:右手拇指弯曲成 90 度,垂直按在合谷穴上,用力向下按压,然后松开,这样有节奏的按压,频率为每 2 秒一次。

为使按压效果更好,按下后并摆布揉一揉,就可以断定最敏感的正确位置。

定义:晕厥是由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

症状:面色苍白,出冷汗,意识丧失,摔倒。

生活中常见的晕厥病因有以下 3 种:①单纯性晕厥:疲劳、空腹、失眠、情绪紧张、疼痛等诱因,引起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而导致脑供血不足。

②体位性低血压:由于体位改变,如从卧位蓦地转为直立,或者长期站立引起血压下降。

③由于血糖明显降低而导致大脑能量供应减少。

晕厥是一过性的,而休克则可危及生命,所以,对这两种情况须加以区别。

方法:压迫指甲背部,如果按压 3 秒后放松,未见到血色恢复,则提示为休克。

急救步骤:⒈判断是晕厥还是休克,如果是休克迅速拨打120。

2.如果是晕厥则要保持空气清新流通,疏散围观人群,解开病人衣领、腰带,垫高下肢。

可用清凉油等让病人嗅,也可按压人中穴或者合谷穴,以促进其苏醒。

2.低血糖引起晕厥的则很快就能恢复,苏醒后补充巧克力或者葡萄糖水等。

肌肉痉挛是肌肉不自主的强制性收缩,俗称抽筋。

运动过程中痉挛最容易发生在小腿腓肠肌,其次为足底部的屈趾肌(1)低温刺激:在低温环境中运动,训练、肌肉可因低温寒冷的刺激而兴奋增高。

(2)电解质的过多丢失:维持肌肉的应激性是电解质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

电解质(Ca2+、Na+、Cl-)随汗液大量流失,造成体内电解质平衡失调,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发生肌肉痉挛。

(3)肌肉的收缩频率过快(4)肌肉损伤:运动所致肌肉损伤的结果,是 Ca2+进入细胞,使细胞内Ca2+增多,从而造成肌肉纤维收缩失控,引起了局部肌肉痉挛。

同时,损伤性疼痛也会引起肌肉痉挛。

软组织损伤是皮肤、肌肉筋膜、韧带、血管、神经等组织的损伤。

根据伤部皮肤和粘膜是否完整,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两类。

(1)擦伤: 1)擦伤是皮肤受到外力磨擦所致,皮肤被磨破出血或者组织液渗出,创口浅、面积小的擦伤,可用生理盐水或者凉白开洗净创口,周围用75%酒精棉球沿伤口边缘向外擦拭,创口上涂碘伏或者双氧水,等干即可,勿需包扎。

不要在创口上涂红药水或者紫药水,创口大且严重时要用消毒纱布贴好以覆盖伤口。

关节附近的擦伤也不宜使用暴露疗法,以免皮肤干裂而多影响关节运动。

2) 创口内若有煤渣、细沙等异物,要用生理盐水或者凉白开冲洗干净,必要时要用硬毛刷将异物刷去。

创口除用双氧水消毒、创口周围皮肤用酒精棉球消毒外,还要用凡士林沙条覆盖创面或者撒上消炎粉,最后用消毒辅料覆盖并包扎。

1、应急处置也被称为“RICE”原则,主要包括:(1)制动(REST):即将住手运动,让患部处于不动的状态,可控制肿胀和炎症,可以把出血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

(2)冷敷(ICE):冷敷可使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可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降温退热,还可减少局部血流,防止炎症和化脓扩散。

(3)加压(COMPRESSION):加压包扎既可使患部内出血及淤血现象减轻,还可以防止浸出的体液渗入到组织内部,并能促进其吸收。

(4)抬高(ELWVATION):把患部提到比心脏高的位置。

可以减轻内出血、减轻通向损伤部位的血液及来自体液的压力以促进静脉的回流,患部的肿胀及淤血因此得以减轻。

(1)在运动中扭伤手指,应即将住手运动首先是冷敷(云南白药喷雾剂也有冰冻效果) ,最好用冰块。

但没有条件时 ,可用冰水代替。

将手指泡在冰水中 15 分钟摆布 ,然后用冷湿布包敷。

再用胶布把手指固定在伸直位置。

检查手指的活动度 ,如果手指的伸直弯曲都受限或者末节手指呈下垂样 ,可能是发生了撕脱性骨折 ,一定要去医院诊治。

(2) 若踝关节扭伤 ,急救时可以用毛巾包裹冰块外敷局部 , 持续 15~20 分钟,在 24 小时内间隔冷敷 3~5 次。

24 小时后可以用热毛巾外敷(皮肤破损不严重 ),首先是要制动歇息 ,用枕头把小腿垫高 ,促进静脉回流 ,瘀血消散。

此外可用茶水、黄酒、蛋清等调敷云南白药 ,2~ 3 次 /日敷伤处 ,外加包扎 ,促进瘀血消散 ,有较好的效果。

(3)腰部扭伤也是要静养。

应在局部作冷敷,尽量采取舒畅体位,或者侧卧,或者仰平卧屈曲(要睡木板床),膝下垫上毛毯之类的物品。

止痛后,最好是找医生来家治疗。

外伤,也不管是什么部位的外伤,最基本的急救处理靠这些技术,这些技术若能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应用,往往在拯救伤员生命、防止病情恶化、减少伤员痛苦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

因此,止血、包扎、固定技术是队医必须熟练掌握的技术。

血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成年人血容量约占体重的8%,即 4000~5000ml,如出血量为总血量的 20%(800~1000ml)时,会浮现头晕、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出冷汗、肤色苍白、少尿等症状,如出血量达总血量的 40%(1600~2000ml)时,就有生命危(wei)险。

出血伤员的急救,只要稍迟延几分钟就会造成危及生命的祸患。

因此,外伤出血是最需要急救的危重症之一,止血术是外伤急救技术之首。

外伤出血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

内出血主要到医院救治,外出血是现场急救重点。

理论上将出血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

动脉出血时,血色鲜红,有搏动,量多,速度快;静脉出血时,血色暗红,缓慢流出;毛细血管出血时,血色鲜红,慢慢渗出。

合用于头部和四肢某些部位的大出血。

方法为用手指压迫伤口近心端动脉,将动脉压向深部的骨头,阻断血液流通。

这是一种不要任何器械、简便、有效的止血方法,但因为止血时间短暂,常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进行。

1)指压颞浅动脉:合用于一侧头顶、额部的外伤大出血,在伤侧耳前,一只手的拇指对准下颌关节压迫颞浅动脉,另一只手固定伤员头部。

2)指压面动脉:合用于颜面部外伤大出血,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或者拇指和中指分别压迫双侧下额角前约 1cm 的凹陷处,阻断面动脉血流。

因为面动脉在颜面部有许多小支相互吻合,所以必须压迫双侧。

3)一指压耳后动脉:合用于一侧耳后外伤大出血,用一只手的拇指压迫伤侧耳后乳突下凹陷处,阻断耳后动脉血流,另一只手固定伤员头部。

4)指压枕动脉:合用于一侧头后枕骨附近外伤大出血,用一只手的四指压迫耳后与枕骨粗隆之间的凹陷处,阻断枕动脉的血流,另一只手固定伤员头部。

1)指压肱动脉:合用于一侧肘关节以下部位的外伤大出血,用一只手的拇指压迫上臂中段内侧,阻断肱动脉血流,另一只手固定伤员手臂。

2)指压桡、尺动脉:合用于手部大出血.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压迫伤侧手腕两侧的桡动脉和尺动脉,阻断血流。

因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在手掌部有广泛吻合支,所以必须同时压迫双侧。

3)指压指(趾)动脉:合用于手指(脚指)大出血,用拇指和食指分别压迫手指(脚指)两侧的指(趾)动脉,阻断血流。

4)指压股动脉:合用于一侧下肢的大出血,用两手的拇指用力压迫伤肢腹股沟中点稍下方的股动脉,阻断股动脉血流。

伤员应该处于坐位或者卧位。

5)指压胫前、后动脉:合用于一侧脚的大出血,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压迫伤脚足背中部搏动的胫前动脉及足跟与内踝之间的胫后动脉。

合用于较小伤口的出血,用无菌纱布直接压迫伤口处,压迫约 10min。

覆盖压迫伤口,再用三角巾或者绷带用力包扎,包扎范围应该比伤口稍大。

这是一种目前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在没有无菌纱布时,可使用消毒卫生巾、餐巾等替代。

合用于颈部和臀部较大而深的伤口;先用镊子夹住无菌纱布塞入伤口内,如一块纱布止不住出血,可再加纱布,最后用绷带或者三角巾绕颈部至对侧臂包扎固定。

止血带止血法只合用于四肢大出血,当其他止血法不能止血时才用此法。

止血带有橡皮止血带(橡皮条和橡皮带)、气性止血带(如血压计袖带)和布制止血带。

其操作方法各不相同。

止血带使用的注意事项:①四肢大动脉出血而其它止血方法无效时方可使用②不能直接与皮肤接触③松紧要适宜,以能止住出血为准④时间不宜过长,应每隔40~50 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 3~5 分钟。

在处理时要采取坐姿,头往前倾,同时按压鼻翼止血(5~10 分钟)。

有条件的,可以冰敷前额部或者鼻梁处,促使血管收缩、减少流血。

出血较多的,可以用纱布卷、脱脂棉塞进出血的鼻孔。

要注意,把头向后仰、鼻孔朝上的止血方法不可取,因为这样有可能导致窒息,高血压患者和颅脑外伤者也不能使用填塞法止鼻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