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职业理念考点总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职业理念考点总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职业理念考点总结
第一课时教育观
考点透析:本节课考查重点主要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方法,考试中多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

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
(一)教育观
1.教育观的定义: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2.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3.确定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

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同的教育观是由于教育活动的差异性造成的。

(二)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观的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解析:先天的生理素质、后天环境的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解析: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发展素质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
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解析: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解析: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解析: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解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素质教育是终生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备注:简要记忆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拓展:
1.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类智能划分为8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2.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理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

3.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4.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

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一)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解析:基础教育处于学生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早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础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即面向全体适龄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解析: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课时学生观
考察重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

考点总结: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

2.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3.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4.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
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即:(1)学生在教育活动处于主体地位、(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债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即:(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即顺序性(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是违背顺序性规律;阶段性,即不能搞“一刀切”;不平衡性,即关键期或最佳期;互补性,即结合实际,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即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即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立性。

第三课时教师观
一、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1.传道者的角色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
4.管理者的角色
5.朋友的角色
5研究者的角色
二、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复杂性。

即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

即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3.主体性和示范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和间接性。

即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财富。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老师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3.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

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培训。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七、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
1.关注生存阶段。

即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2.关注情境阶段。

即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
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