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模块一 职业理念课件 (2)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模块一 职业理念课件 (2)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发展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通过素质教育而形成的素质结构 的完善程度和素质发展水平的规定。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 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表现为:身体发育的健壮性;促进心理成熟化; 造就了平等的公民或国民;提供个体适应的生存能力、基本品质的训练, 使个体在基础教育结束之时,具有初步的进入市场经济而独立生存的 本领和品质,尤其是适应多样环境生存所需的本领和品质;培养学生自 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培养学生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和习惯;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4.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互动原则;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内化与外化统一原则;道德进步与智力发 展交融原则。
第二章 学生观 一、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儿童观是指人们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对儿童的本质和 生长发展过程的总的看法,涉及儿童的特性、权利与地位,儿童期 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儿童期是客观存在 的,不依赖于人们是否对其认识。它是儿童教育观和组织观的内核, 对儿童教育与儿童组织工作具有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有什么样的儿 童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观。从儿童观的历史演变,看新儿童观是 怎样从旧儿童观的矛盾斗争中发展而来,这对于认识与掌握科学的、 民主的进步儿童观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儿童观的形成受政治、经 济、文化思想传统以及人类对自身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 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儿童观,不同时期人们对 儿童有不同的看法。 1.古代的儿童观 在古代,儿童时代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并未被 发现,因而也没有明确的儿童观念。儿童被认为是小大人,儿童被 看做成人的缩小,儿童与成人的唯一的区别是年龄和身材的差异, 从小就被训练承担成人的义务和责任,儿童的天性被忽视。 2.中世纪的儿童观 欧洲的中世纪社会由教会统治,其鼓吹的“原罪说”被普遍接受。 “原罪说”认为人生而有罪,从儿童时期起就具有原罪,要通过不 断地惩罚而赎罪。因此,中世纪的儿童观是“儿童生而有罪”。
第一章 教育观(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 案例1:某重点中学一语文老师的“入学教育课”: 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
湖南省株洲市某重点中学一语文教师竟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读书应该是为了自 己”,将来“挣下大把的钱”,“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含有这些观点的教研论文 《入学教育课》竟还获得了2000年株洲市中学语文教研论文评选二等奖。 记者日前收到一套包括获奖证书复印件等在内的举报材料,其中有这位语文教师的 获奖论文《入学教育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那么我又问:你读书干什么?考大学 干什么?总之你为了什么?也许你会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我 要明确地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 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 生,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 聪明的儿子。所以,我强调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
[分析] 启示之一: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不要用粗暴与野蛮 的态度当众呵斥、批评,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启示之二:教师要善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对于犯 错的学生,不全盘否定,而是积极地从他身上寻找另 外的一些优良的表现和“闪光点”,使学生感受到老 师的公平和善意。 启示之三:教师不要盲目地批评犯错误的学生。在教 育前对学生犯错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地调查了解,这就 避免了误伤学生和批评的盲目性。 启示之四:针对被教育对象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采用 表扬和奖励的手段进行教育。 启示之五:是教育学生要引发学生的自我批评。
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一)内涵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 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 中之重)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 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德智体美等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外延(范围) 1、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 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 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 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 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
2013奥孚教育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
综合素质 模块一 职业理念
授课人:季中强
考试大纲
(一)职业理念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 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研究》1982年 第10期中的《德育过程的阶段说》一文。文中的 “素质教育”虽然仅仅指的是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有较大的局限性,但毕竟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名 词。1985年,在讨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时,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柳斌曾提出过“素质教育” 这个名词。1987年,《贵州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了 题为“人才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文章,这是报纸杂志 的标题中最早出现“素质教育”一词。进入20世纪 90年代,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一个热门教育话题,引 起教育界和全社会人士的热切关注。
全面发展教育1.从马克Fra bibliotek主义的经典著作来看,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 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人 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它强 调的是人的社会化程度,即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的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而又协调的发展。作为 个体的人而言,强调的是人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 活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 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和创造力的全 面发展等。 2.人的全面发展遵循以下规律: 人的发展存在着从人的依赖性到人的独立性再到自由个性的演变趋势; 人的发展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实践为基础,在社会空间中展开的自 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相统一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等等。
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讲解 讨论 观察 参观 示范 实验 练习法 多媒体的运用
资料报道:哈师大附属中学的应届毕业女生常艺凡陆续收到来自 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8所美国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将 获得奖学金。这一消息在中学里引起的轰动效应自不待言,而尤 为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她能在托福与SAT的考试中获得近满分, 同时,她在12岁时就获得了小提琴10级,全国高中生生物竞赛二 等奖,美国AMC数学竞赛优胜奖,第六届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模 拟联合国大会代表奖。另外,她在课余时间坚持打乒乓球6年, 有着不错的球艺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常艺凡的案例体现了什么教育理念? 【参考答案】常艺凡的案例体现了“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 【分析】坚持全面发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重 要理论,就是坚持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 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 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 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 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 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 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 1.全体性 所谓“全体性”,广义上,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 向全体人民。狭义上,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 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 2.基础性 素质教育向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质” 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
3.发展性 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 4.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 5.未来性 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 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 6.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素质教育必须交给学生科学知识, 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的指导. 7.终身性 由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因而素质教育具有终 身性特征。
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 都得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指出:“教育要为我国 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 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 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 科学精神。” 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全面发展教育具体包括: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 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 以超前的意识,确立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指导思想。 以开放的意识,创造新型的办学模式,抛弃传统的封闭型教学模 式,实行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正确认识教育与科技,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增强教育为本的意识。 增强改革意识,加速教育自身现代化建设,其中包括办学体制的 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更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