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时 期
孟子
荀子
同 异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义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成为大宗 目的: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 孟子、荀子——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材料:……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 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 治。……故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
由奴隶制 向封建制 转变的社 会重大变 革时期
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 • • • • •
中文名:李耳 别名:老聃 国籍:中国(春秋晚期· 楚)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苦县(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 出生日期:约前571年 逝世日期:前471年 主要成就:道家学派创始人,辩证法思想 代表作品:《道德经》
A 历史地位: 西汉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糅合了道家、法家、 B 思想特点: 阴阳五行的思想。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 贯穿起来,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金、木、水、火、 土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 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 克金。 阴阳五行学说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 化。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 也。”
“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 C、阴阳五行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
2、新儒学的内容P5页
A 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 ”学说
老子
哲学思想
政治主张
理想社会
“道”是万物的本源朴 素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的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 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 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③宣扬 “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吾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
——汉宣帝
6、汉武帝采用新儒学:
A 原因: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根本原因) ①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B 措施: ②政治上: 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4、影响:
(实质) A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 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C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解析 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
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B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 君舟 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 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 的是 D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进程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 中国的思 西方的思 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 想文化和 想文化和 的政治和经济”。 科技成就 科技成就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 夏 商 争鸣
西周
东周
秦
汉
春秋 奴隶社会
战国
程朱 理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 陆王 宋 元 心学 北宋 南宋
B 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为人处世标准
C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 加强中央集权 P6页
思想为政治服务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2、董仲舒
3、新儒学的内容 思想文化专制 4、新儒学的实质:
①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5、新儒学的特点 ②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认识: 1、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以及阶 级属性不同,人们对孔子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2、虽然孔子活着的时候是属于“怀抱理想,在现实 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但不管后人对他是 褒是贬,孔子的理想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 印记。 3、把孔子置于公正、客观的天平上,我们发现他是 一位睿智的思想家、成功的教育家、执着的大学 者。
集大 成者 韩非子 D 法家 主 张
(战国末期)
以法治国 法、术、势相结合,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变法革新
守 株 待 兔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知识· 梳理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
儒家
仁礼 民本
清静 无为
法治
兼爱 非攻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2、背景: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 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 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 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C 影响: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①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②利于巩固与加强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局面;
③但儒学独尊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消极影响)
“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 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 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1. 背景:(1)汉初的“ 无为 而治 ”政策引发了社会 危机(国家南北边境不宁、 境内王国问题严重);汉 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 (2) 董仲舒 改造儒学 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最 主要)。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2、董仲舒 C 著作: 《春秋繁露》
战国初期
C 墨家 (墨子) 主张
“兼爱”、“非攻”
“尚贤”
“节俭”“节用”“薄葬”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 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材料: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 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 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创办私学“苛政猛于虎也。” 整理六经
子曰:“仁者爱人。”
“仁”通过“礼”来实现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不同时代人们心中的孔子: 丧家犬(孔子自嘲)—— 圣人(历代封建帝王的封赐)—— 中国式的耶稣(明末清初的西方传教士)—— 妖人(洪秀全)—— 变法先驱(康有为)—— 民族罪人(陈独秀等)—— 阶级敌人(四人帮)—— 精神导师(西方启蒙思想家)—— 乐天派(于丹)——传统文化的代表者 由此你得出哪些认识?你心目中的孔子是什么样的?
A 道家 创立:老子 战国
发展:庄子
时期
思想 学说
哲学 相对主义 思想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处世 顺其自然、安于现状 态度
“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者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B 儒家
• • • • • • • • • • •
• •
中文名:孔丘 外文名:Confucius 别名:孔子,仲尼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 辛镇) 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职业:教师 信仰:儒学 主要成就:开创儒家学派
6、辨别各派思想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 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 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 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 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 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 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 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 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 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对传 统儒 隋 唐 五代十国 学的 批判 明 清 继承
西汉 东汉 封建社会
儒学 成为 正统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百家”: 泛指数量多
“争鸣”:争论和诘难
(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
2、百家争鸣的背景
(1)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 经济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 衰微,分封制趋于崩溃。(3) 阶级关系上“ 士 ”阶层的 崛起。(4)文化上私学兴起, 学术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