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练习题二一、选择题(下图示意的是我国正在建设中的敦煌至格尔木铁路(T),全长约506千米,计划4年竣工。
据图,回答1~2题。
1.T铁路开通后,由敦煌至格尔木的路程大为缩短,不再绕行的甲、乙两省级行政区中心城市分别是A.银川、西安 B.银川、兰州 C.兰州、西宁 D.兰州、成都2.总体考虑T铁路所经地段A.沙丘连片 B.北高南低 C.沟壑纵横 D.起伏和缓在内蒙古西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的黄河两岸,数十千米的狭长地带分布着一系列的工业园区,拥挤着近千家企业,形成一条“工业长廊”。
读图,回答3~4题。
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工业地域( )A.以棉毛纺织工业为主 B.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C.以石油、煤炭开采为主 D.以有色金属冶炼和水能开发为主4.该区域的工业园区的主要区位优势不包括( )A.土地廉价 B.能源资源丰富 C.劳动力素质高 D.政策优势读“我国某地区1978—2012年农业产值结构变化统计图”,完成5~6题。
5.该地最有可能位于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内蒙古高原D.长江三角洲6.该地农业结构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变暖B.城市化快速发展C.粮食政策调整D.灌溉技术的发展下图为我国不同行业国民经济产出对气象条件敏感性排序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A.农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 B.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农业C.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农业、零售业 D.金融业、农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8.当我国南方降雨量显著增加,可能使北方以运煤为主的港口输煤量减少,这是由于A.南方企业普遍有大量煤炭储备 B.南方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长,煤炭需求减少C.受宏观经济影响,市场对煤炭的需求上升 D.进口煤炭增加,影响港口煤炭输出读图,完成9~11题。
9.与甲、乙、丙、丁对应的区域为A.华北地区、四川盆地、东北地区、青藏地区B.青藏地区、四川盆地、东北地区、华北地C.青藏地区、四川盆地、华北地区、东北地区D.东北地区、四川盆地、华北地区、青藏地10.甲处光照强、热量条件差,说明当地A.太阳高度角大,但日照时间短B.晴天多,云层薄,保温弱C.纬度高,白天少云,晚上多云D.大气削弱少,冬季风影响时间长11.结合气候条件,农业发展方向对应合理的是A.甲—商品棉生产基地B.乙—草原畜牧业基地C.丙—天然橡胶基地D.丁—春小麦基地(2015·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模拟)下图示意我国“T”字型点轴开发模式,“点”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读图完成12~13题。
12.关于图中“沿江产业带”与“南北轴”相交处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有A.是华北平原上的铁路枢纽 B.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C.位于大河干、支流交汇处 D.有色冶金工业发达的传统工业中心13.沿“西北轴”自然环境的特征是A.气温日较差向内陆逐渐增大 B.降水量向内陆逐渐增大C.自然带符合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跨黄河、长江、塔里木河流域14.开心果耐旱怕涝。
在西亚伊朗,品质最好的开心果产自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
这种现象表明A.优质农产品一般生长在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B.在环境恶劣的地区选择合适的品种也能生产出优质农产品C.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是应对恶劣农业生产条件的有效手段D.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可以改变恶劣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2013江苏地理,21~22,6分)下图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①热量更丰富②地形更平坦③土壤更肥沃④水源更充足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6.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①扩大播种面积②提高机械化水平③选用优良品种④加强农田水利建设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生产面临“用工荒”局面。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17~18题。
17.图中是4种工业的生产成本构成图,最有可能面临“用工荒”的是A.①B.②C.③D.④18.“用工荒”对沿海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A.劳动力回流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提高B.刺激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C.劳动力数量减少,平均工资下降D.资金投入减少,生产总值下降19.近年来,以高铁站为依托的高铁新城在我国逐渐兴起。
高铁站选址与高铁新城建设的一般规律是A.在小城市,高铁站通常选址于城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有利于城市CBD发展B.在中等城市,高铁站选址常远离城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会带来城市空心化C.在大城市,高铁站常选址于城市中心,高铁新城会迅速演变为城市CBDD.在特大城市,高铁站选址常远离城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有利于促进郊区城市化读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回答问题。
20.图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有①旱涝②台风③凌汛④风沙⑤寒潮⑥盐碱化⑦缺水⑧低温A.①②③④B.①④⑥⑦C.③④⑤⑦D.②③④⑧21.适宜在图示平原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A.水稻、油菜、茶叶B.春小麦、亚麻、甜菜C.棉花、玉米、甘蔗D.冬小麦、棉花、花生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下图)。
材料二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下图)。
材料三贺兰山东坡是世界优质葡萄产区。
下图为该地葡萄加工生产流程图。
(1)描述材料一所示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并根据材料二简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2)比较黄河宁夏段与山东段水文特点的最主要差异以及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的主导自然因素。
(3)材料二中2为草原,3为针叶林,据图说明贺兰山东西两坡植被带分布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4)分析该地区发展材料三所示葡萄加工产业链的经济意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干燥度分布规律,并指出其成因。
酒泉、武威、兰州等地自古是重要的粮食、棉花及优质瓜果产区。
近年来,酒泉等地农民在瓜秧周围的表土上铺一些小石块,以提高西瓜的产量和质量,这就是“压砂技术”。
(2)简述酒泉附近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说明“压砂技术”能够提高瓜果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原因。
(3)指出A河河水的主要来源,并简述其水文特征。
(4)针对B湖日趋缩小的现状,有专家提出“治湖的关键是治河,治河的关键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治理思路。
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并提出治理措施。
中国地理练习题二1.A2.B3.D4.C 5.D 6.B 7.A 8.B 9.C 10.B 11.D 12.C 13.A 14。
B 15.B 16.D 17.D 18.B 19.D 20.B 21.D22.【答案】(1)自东向西依次为鄂尔多斯高原、宁夏平原、贺兰山。
断裂下陷带,经河流冲积而形成。
(2)黄河宁夏段比山东段含沙量小;黄河的水源。
(3)东坡比西坡多了针叶林带,西坡比东坡多了沙漠带;东坡比西坡各植被带的海拔都低。
原因:(东坡地处夏季东南风的迎风坡、西坡地处夏季东南风的背风坡)东坡比西坡降水多。
(4) 促进葡萄种植业的发展;延长葡萄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现葡萄加工中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降低了原料投入的成本。
【解析】第⑴题,“描述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属于特征描述类问题。
地形特征包括地形类型、主要地形的分布和地势高低三部分内容,而此问只问地形区的分布,即鄂尔多斯高原、宁夏平原、贺兰山三个地形区的位置;第2问“宁夏平原的成因”,属于原因类问题,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但平原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的,成因包括断裂下陷、流水堆积、冰川侵蚀和海浪侵蚀等。
第⑵题,“比较黄河宁夏段与山东段水文特点的最主要差异”,属于比较类问题。
首先要明确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位、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汛期、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资源等;然后找出最主要的差异。
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山东段位于黄土高原下游,有地上河现象(泥沙沉积形成),不难发现山东段比宁夏段含沙量大的特点。
第2问“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的主导自然因素”,关键词为主导自然因素,即最主要的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西北地区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不足,但宁夏平原靠近黄河,有灌溉水源,限制性因素得以改善,所以主导因素为水源。
第⑶题,植被带分布的差异主要包括自然带数目的差异和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差异两部分。
通过材料二可以发现贺兰山东西两侧自然带数目相同,但东坡多了森林带,西坡多了沙漠带;从自然带分布高度来看,同一自然带海拔高度为西高东低。
由于贺兰山大体为南北走向,没有阴坡和阳坡之分,所以只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东坡为夏季东南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有森林带而无荒漠带;西坡位于背风坡,降水少,有荒漠带而无森林带。
第⑷题,此问关键词为经济意义,即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通过材料三可以看出葡萄加工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随着葡萄加工工业的发展,对葡萄的需求量增大了,使葡萄种植业的规模扩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23【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读图可以看到,东部等干燥度数值由东南向西北增加。
西部等干燥度由西南向东北增加。
我国气候受夏季风影响明显,东部夏季风的影响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减少,所以降水也减少。
西部是因气流遇祁连山山地抬升,迎风坡降水多,所以降水由西南向东北减少。
第(2)题,读图可以看到,酒泉位于西部地区,降水少,晴天多,所以光照强。
大气消弱作用和保温效应差,所以气温日较差大。
“压砂技术”可以避免阳光直射照射土壤,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肥力。
石头的温度变化幅度大,可以增大瓜田日温差,有利于养分的积累。
第(3)题,A河位于我国西北内陆,降水少。
据图判断是弱水,河水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气温高,冰雪融化的多,河流水量大,所以A河汛期短且集中于夏季,冬季断流。
根据图中符号,河流下游是虚线,也可说明为季节河。
流经干旱区,含沙量较大,流量小。
第(4)题,读图可以看到,B湖的水源补给只有A河,所以B湖面积缩小主要与A河水量减小、断流期延长密切相关。
A河水量减小、断流期延长又是上游人类扩大耕地面积、生产生活用水增加的结果。
所以治理的措施要针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进行。
退耕还草,恢复天然植被。
合理分配利用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恢复下游供水。
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
推广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等。
【答案】(1)东部:由东南向西北增加。
受夏季风影响,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减少;西部:由西南向东北增加。
气流遇山地(祁连山)抬升,降水由西南向东北减少。
(2)条件: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原因: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肥力),增大瓜田日温差。
(3)高山冰雪融水汛期短且集中于夏季,冬季断流(下游为季节河);含沙量较大;流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