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 卷四 政体的分类研究 1 政体研究绪论 2 君主政体的品种 3 平民政体的品种 4 寡头政体和僭主政体的品种 5 论混合政体 卷五 政体的变革与保全 1 政体变革的原因 2 政体保全的方法 卷六 论平民政体和一般政体的建置 1 平民政体的建置 2 一般政体的建置 卷七 论理想城邦 1 论至善和幸福生活 2 理想城邦的勾画 卷八 论公民教育
❖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形式,村坊则是由若干家庭联合形成的,而若干村坊的组合就是 城邦。至此,社会就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人类的生活就获得了完全的自给自足。 因此,城邦是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则自然地趋向于城邦生活,人类在本性上是一个 政治动物。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凡夫,就 是一个超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一个完全的家庭,又是由主与奴、夫与妇、 父与子这三项基本要素组成。…………
《政治学》的理论贡献
❖ 1、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开创政治学研究之先河。 ❖ 2、重经验研究方法,把神学束缚下的政治学转变为以人为
中心的政治学。 ❖ 3、提出了理想的政体模式—共和制。 ❖ 4、主张通过公民教育和培养实现城邦生活的完善与和谐。
原文导读
❖ 卷一 论城邦的目的、起源和基础
❖ 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含最广的一 种,它所求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城邦。
❖ 在各行业中,凡是不靠时运而着重技术的一定是最有本领的行业;凡是对人体最有损害 的一定是最鄙贱的行业;凡是使用体力最多的一定是最劳苦的行业;凡是最缺乏善德的 一定是最可耻的行业。而垄断则是获得暴利的一项通则。以家喻国,父子关系类似君王 的统治,夫妇关系则好像共和政体。家务管理重在培养善德,对整个城邦的治理来说, 只有优良的妇孺,才会形成优良的城邦。因为妇女占居全邦人口的半数,而儿童则不久 就要成长为公民.
原文导读
❖ 卷四 政体的分类研究
以平民政体而论,变更最主要地起因于平民领袖们的放肆。他们或者是私下里中伤富 人,迫使富人们联合起来,或者是在公开场合鼓动群众围攻富人。……有时候,平民领袖 们为了逢迎群众不惜加害于显贵人士,或者瓜分他们的财产,或者以巧取豪夺的公益捐献 来削减其家产,有时甚至诉诸指控,以便没收富人们的财产,致使这些人不得不合力向平 民政权发难。

在古时候,平民领袖同时又是一名将领,故平民制很容易转为僭主制或暴君制。大多
古时的僭主起先都做过平民领袖,现今与往昔已不相同的原因在于,尽管当时的平民领袖
们出自将领中间,但他们往往不善言辞;如今修辞之术长足发展,能言善辩之人领导着平
民大众,然而不谙军事妨碍了他们僧夺城邦大权,不过偶尔也会有一两件小小的例
亚里士多德
❖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古希 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 山大帝的老师。在物理学、诗歌(包 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 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都有建树。 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 三人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奠基者。他的 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政治学》主要内容
卷一 论城邦的目的、起源和基础 1 城邦的目的和起源 2 论家务管理 卷二 各种城邦理论和现实城邦政制评析 1 评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理想 2 论财产 3 论政制的改革和守成 4 论斯巴达政制及其他 卷三 论公民和政体理论 1 公民的性质和品德 2 论政体及其分类 3 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正义观念 4 论城邦最高治权的寄托 5 论正义和贤人政制 6 论人治与法治
《政治学》主要内容
❖ 《政治学》成书于BC326年,亚里士多德自称是“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 ❖ 本是吕克昂哲学学校内部传授的讲稿。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
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1965 年8月出版。 ❖ 全书共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四部分。 ❖ 第一部分: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 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 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三种,后者为僭主、 寡头、平民三种。 ❖ 第二部分: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 ❖ 第三部分:第4、5、6卷,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 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 ❖ 第四部分: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政治学》 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 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平民领袖们就不得不拉拢平民,以致平民大众控制了权力,超越法律之上。
原文导读
以寡头政体而论,政权的更迭有两种最显著的途径;其一是群众蒙受了不公正的待遇, 任何一个敢站出来领头闹事的人都能纠集起大批的群众,尤其当他本人就是寡头集团的一 员时,纳克索斯岛的吕格达米斯即是一例,此人后来成了纳克索斯的僭主。起因于其他方 面的内乱也有种种差异。有时候动乱产生于富有阶层自身,极少数人把持了各种职位,一 些富人也被排斥于统治集团之外,正是他们起来推翻了他们的政体,在马撒利亚、伊斯特 罗斯、赫拉克里亚及别的一些城邦均发生过这类事情。那些未能在这些地方的政体中当官 掌权的人成天吵吵闹闹,直到先是兄长,后是胞弟,双双官服加身才肯作罢,因为有的地 方不允许父子同时为官,另有一些地方不允许兄弟同时为官。马撒利亚的寡头政体后来变 得更加接近于共和政体,而伊斯特罗斯的寡头政体则为平民政体所取代,赫拉克利亚的议 事会增扩至六百人之众。在克尼多斯,原先的寡头政体也同样经历了变更,祸乱起于显贵 阶层内部,他们不满于少数人把持政权,以及方才提到的规定,即父子不能一同做官,且 众多的兄弟中只有最年长者才有资格担任官职。平民在这类争吵中坐收渔翁之利,乘机推 波助澜,从显贵阶层中挑选一人做他们的领头人,进犯并制服了陷于分裂的寡头集团-分 裂即意味着衰弱。比如在埃吕斯勒,最初的年代是由巴西琉代执掌的寡头制,而且政制清 廉、治理得宜,然而平民们仍对少数人专政耿耿于怀,照样改换了旧制。
外。……此外,当时各个城邦尚且不大,平民们忙于耕作,散居于乡野,只要略略懂些军
事,平民领袖们就可能趁机建立僭政。他们通过表白自己对富人的仇恨来博取穷人的信
赖。……而且,变更也可以是从最原始的平民政体到最新近的平民政体。凡是在官职都经
过选举又没有财产资格要求的地方,并且选举权为一切平民所有,一心想谋得一官半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