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第六讲心身疾病一、心身疾病概述(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包括狭义和广义的概念。
所谓狭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一类有病理形态学或生化改变的躯体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强调病理学和生化的临床改变。
广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一些躯体疾病或障碍,这些躯体疾病或障碍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的情况,例如,心因性阳痿、心因性厌食、书写痉挛、口吃等。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和情绪反应有关;4.生物和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和器官;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疾病的范畴1.内科心身疾病⑴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外收缩,雷诺氏病,神经性循环衰弱症等。
⑵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习惯性便秘,直肠刺激综合征。
⑶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心因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
⑷神经系统: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自主神经失调症,心因性知觉异常,心因性运动异常,慢性疲劳等。
⑸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阿迪森氏病,副甲状腺机能亢进,副甲状腺机能低下,垂体机能低下,糖尿病,低血糖。
2.外科:全身性肌肉痛,脊椎过敏,书写痉挛,过敏性膀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3.妇科:痛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性欲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闭经。
4.儿科:心因性发烧,遗尿症,遗粪症,周期性呕吐,胃肠功能紊乱症,脐周痛和心因性呼吸困难。
5.眼科:原发性青光眼,低眼压综合征,中心性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痉挛等。
6.口腔科:心因性齿痛,下颌关节炎症,原发性慢性口腔溃疡,特发性舌痛症,口臭,唾液分泌异常,咀嚼肌痉挛等。
7.耳鼻喉科:美尼尔氏综合征,咽喉部异物感,耳鸣,晕车,口吃等。
8.皮肤科: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慢性荨麻疹,湿疹,圆形脱发,多汗症,牛皮癣,白癜风。
9.其他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癌症,肥胖症等。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罹患上述疾病的人都是心身疾病的患者,只有罹患上述疾病的病人在患病的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之时,我们才可以说他患的是心身疾病。
也就是说上述疾病和心身疾病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只不过和其他疾病相比,这些疾病更容易蒙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临床工作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每当遇到罹患这类疾病的患者时,就更应该牢固树立心身相关的思想。
(四)心身疾病的病因心身疾病的发生是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心理因素⑴心理应激或情绪反应。
心理应激或情绪反应造成人的心理生理变化,当机体的生理变化超过机体所能适应的限度时,便会导致身体损伤,使人罹患各种心身疾病。
各种恶性生活事件,如亲人的亡故、离婚、财产的重大损失等心理刺激物,均会引发消极的情绪或心理应激,成为致病因素。
⑵人格。
人格影响着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决定着人对外界不良刺激的应对方式,是一个人应对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会影响到个体得到社会支持的质和量,进而影响到心身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对于内向型性格的人来说,生活事件与躯体疾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4;而对外向型性格的人,其相关系数仅为0.33,两者之间差异极为显著。
2.社会因素人降生后总要属于某一社会,成为社会的成员,其身心总要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1938年,英国内科医生Donnison以自己的经历撰写了一本名为《文明与疾病》的书。
当他在肯尼亚的一个部落当医生时,在他医院中住院的病人中,竟然没有一例高血压。
经过深入研究后,他认为,他所工作的地区是传统的非洲社会,文化环境稳定,人们对这里的社会环境很适应,很少产生心理紧张,所以高血压少见。
他认为当地的社会文化因素是高血压发病率低的主要原因。
3.生物学因素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确在某些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遭遇恶性心理社会刺激的经历,但因此而导致躯体疾病者只占少数,即便因此而罹患了心身疾病,所患的病种又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有人得冠心病,有人患紧张性头痛。
研究表明,患者病前的身体特点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医学心理学中把患病前病人所具有的与发病有关的身体特点,叫做生理始基(analogue),也有些学者喜欢用“器官脆弱性”一词来表达与此同样的观念。
生理始基的存在使机体承受心理社会打击的能力有了差别,使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加具备了心身疾病的脆弱性。
(五)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自二十世纪30年,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心身疾病发病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途经,即:心理动力学途经、心理生理学途经和行为途经。
1.心理动力学途经在二十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之间,心理动力学途经在心身疾病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Alexander,F.)和邓巴(Dunbar,F.)。
亚历山大强调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中的作用,提出心身疾病的发病的三个要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亚历山大认为,只要根据一个人心理冲突的性质,就可以预言他将会患有何种心身疾病,这就是所谓的“冲突特异理论”。
器官脆弱性(生理始基)在心身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后来得到了一些实验研究的证实。
邓巴认为人格类型同心身疾病有特异关系,提出“疾病的人格特异性理论”。
该理论认为,患有同一疾病的病人具有类似的人格特征,某些人格类型的人易患特别的心身疾病。
通过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概貌,就可以预言他将患何种心身疾病。
她推断:具有奋力工作、紧张和雄心勃勃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并为后来的研究所证实。
2.心理生理学途径这条途径以坎农的生理学、塞里的应激学说以及巴甫洛夫、贝柯夫与谢切诺夫的条件反射研究与“皮质内脏相关学说”为基础,注重通过心理生理学的实验,探讨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同身体的生理生化变化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心理因素导致心身疾病的心理生理机制。
马森和塞里证实,心理因素在应激的生理反应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心理社会刺激也能引起生理的应激反应。
英格尔认为“或战或逃反应”与交感-肾上腺髓质轴的生理变化有关,“保存退缩反应”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系的生理变化有关,并引起免疫系统的变化。
要真正搞清心理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心理生理机制首先必须详细阐明心理因素这个概念,其次必须搞清心理刺激所引发的生理生化改变最终导致的病理改变的方式或渠道。
这些问题正是当代心理生理学研究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3.行为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学说或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为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条件反射的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被固定下来,最终演变成为症状或疾病。
例如,哮喘儿童可因为哮喘发作会得到父母格外的关照而被强化。
医学生中常见一种现象,学习什么疾病,就出现什么病的症状,这属于认知后的自我暗示,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
4.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现代假说一般认为,在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四个关键环节:心理社会因素→生理反应→器官脆弱性→心身疾病。
⑴心理社会刺激信息传入大脑。
心理社会刺激物被感知,信息传入大脑皮层并得到加工处理和储存,使现实刺激加工转换成抽象的观念。
该过程的关键问题是认知评价、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资源等中介因素的作用。
认知评价的作用特别受到关注,因为心理社会刺激物必须经过个体的认知评价才能引起应激反应。
⑵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
联合区将传入信息通过与边缘系统的联络,转化为带有情绪色彩的内脏活动,通过与运动前区的联络,构成随意行动传出。
⑶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生理反应。
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进而影响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及自主神经支配的组织,表现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整体变化。
在皮质的调控下,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的活动调节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使机体对应激做出整体反应。
⑷心身疾病的发生。
强烈或长期的应激反应造成薄弱器官或系统的损害,最终使人罹患心身疾病。
(六)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1.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的任何疾病都受到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都应兼顾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三方面。
2.心身疾病诊断原则心身疾病的诊断要兼顾到病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不但要做出躯体水平的诊断,还要做出心理和社会层面的诊断。
⑴病史的采集:对疑有心身疾病的病例,在采集临床病史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收集病人的心理社会方面的资料,如了解个体的成长史、家庭情况、人际关系、生活事件、人格特点等方面,并注意分析这些因素和心身疾病发生之间的联系。
⑵体格检查:采用医学诊断学的技术和方法,对病人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⑶心理行为检查:结合病史材料,采用晤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验以及心理生理学检测等方法,对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主导的情绪状态、人格特点、应对资源以及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特点等进行评估。
⑷综合分析:根据以上程序中收集到的材料,结合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最终得出初步结论。
3.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心身疾病的治疗要兼顾到病人的生物学和心理社会诸方面。
一方面要采用有效的生物医学手段在躯体水平上处理实在的病理过程,涉及到临床专业知识与技术;另一方面必须在心理和社会水平上加以干预或治疗,涉及到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与技术。
心身疾病的治疗,要始终坚持心身兼顾、双管齐下的原则。
心理和社会水平上的干预与治疗,主要围绕三个目标:①努力帮助病人消除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例如,移除应激的来源,或增强病人的应对能力;②努力矫正由应激源引起的生理反应,以减轻其对身体器官的冲击;③设计适当的治疗方案以降低身体器官对心理生理反应的脆弱程度。
4.心身疾病的预防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预防也应同时从心、身两方面进行;心理社会因素通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作用才会引起心身疾病,故心身疾病预防应从早做起。
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方面的预防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二、常见的心身疾病(一)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除了受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外,还同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