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次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学本身看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的基本原因:中国当代文学兼具世界文学的共通品质和本土文学的独特气质。
共通的部分让西方读者容易感受和接受,独特的本土气质又散发出迷人的异域特色,吸引着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莫言显然在本土经验和民族文化方面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
但值得怀疑的是,这种地域性很强的本土经验能否被有效地翻译并且被海外读者感受和欣赏?这就涉及莫言作品在海外传播比较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好的翻译。
中国很多当代作家的写作都充满了地域特色,莫言天马行空般的语言和贾平凹有着特殊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方言,都会给翻译带来极大的困难。
译者能不能准确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还涉及其对深厚文化的理解程度及切身的创作体验等。
顾彬批评中国当代作家不懂外语,他总喜欢举现代名家如鲁迅、老舍、郁达夫等为证,许多著名外国作家往往也能同时用外语进行创作。
不得不承认,从理论上讲兼具作家、学者、翻译家三重身份的人应该是最合适的翻译人才。
莫言也许是幸运的,他的许多译者正好符合这一特点。
如英语译者是号称中国现代文学首席翻译家的葛浩文;日语译者中包括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等。
莫言作品在海外传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张艺谋电影的海外影响。
这一点不但在日本如此,也包括西方国家。
电影巨大的市场往往会起到极好的广告宣传效应,迅速推动海外对文学作品原著的翻译出版。
莫言本人也承认:“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这一方面说明优秀的文学脚本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也说明,成功的电影运作会产生一种连锁效应,可以带动起一系列相关文化产业。
电影对文学起到了聚光灯的效应,它为海外读者提供了关注作家作品的机会,但作品能否得到持续的关注,还得看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
海外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和接受大体经历了一个由社会学材料向文学本身回归的转变,这种变化使得作品的文学艺术性得以彰显。
这种基于文学性的接受与传播方式,对于像莫言这样的作家来说,他的创作才华更容易被人注意到。
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在读完《红高粱家族》之后评价说,这部作品与重视思辨的德国文学迥然不同,它更多的是在展示个人精神世界,展示一种广阔的、立体化的生活画面以及人类本性的心理、生理感受等。
小说艺术上的原创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打动读者的根本原因。
莫言、贾平凹之于苏童、格非,一个有着粗粝、热闹、生气勃勃的语言特性小说散发出强烈的北方世俗味道;另一个则精致、细腻、心平气和地叙述,小说充满了南方文人的气息。
阅读《人面桃花》碧奴》清静如林中饮茶,而阅读《生死疲劳》《秦腔》则热闹若台前观戏。
就本质来说,写作其实是完全个人化的。
我们听说过有两人或集体合作的作品,有通过地方民谣等口头传唱形成的作品,但最终通过多次的个人化写作固定下来;但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世界范围内的传唱并形成的作品。
莫言或者其他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当代作家,他们的写作都是从超越个人经验出发,沾染着地方色彩、民族性格,最终被世界接受。
虽然作家们都在利用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进行创作,但莫言无疑是其中的成功者。
他以个人的才华、地方的生活、民族的情怀,成功地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摘编自刘江凯《本土性、民族性的写作——莫言的海外传播与接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莫言地域性很强的本土经验,已经被有效地翻译且被海外读者所感受和欣赏到。
B.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国家,电影市场撑起海外对文学作品原著的翻译出版发展。
C.小说艺术上的原创性引发的深刻思想内涵,是小说能够打动读者的根本原因。
D.能否在世界范围内传唱并形成作品,取决于作家对时代生活所形成的感受程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从外因到内因的顺序论证了莫言小说海外传播的原因。
在论证过程中,围绕核心论点展开。
B.文章中间部分以并列的形式把莫言小说在海外传播比较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直观地呈现给读者。
C.文章引用马丁·瓦尔泽的评价,证明海外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和接受回归到文学本身。
D.文章结尾分别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目的是彰显中国当代文学南北方不同的语言叙述风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当代文学必须兼具世界文学的共通品质和本土文学的独特气质,才能使海外读者易于接受且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B.如果中国当代作家能够用外语进行创作,便能像鲁迅、老舍、郁达夫等名家将特殊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方言准确翻译出来。
C.虽然成功的电影运作会产生一种连锁效应,可以带动起一系列相关文化产业,但这一切都建立在优秀的文学脚本基础上。
D.莫言写作超越个人经验,沾染地方色彩、民族性格,最终被世界接受的事实印证了鲁迅“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论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目前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到53.9%,其中上海、厦门等14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70%,2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启动垃圾分类。
那各城市的实施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西安:在一些老旧小区,垃圾“一桶扔”现象仍然存在。
尽管有居民在家进行了垃圾分类,但到最后,垃圾仍是“一桶扔”;即便有分拣,物业管理员也只是出于经济需求,把废纸箱纸盒拣出来,并非从环保角度出发。
广州:2019年7月,很多小区原本用于垃圾分类的四色垃圾桶,只剩下了两色。
有的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两个投放口被锁死,不再使用;有的甚至直接简化成餐厨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两个。
(摘编自《垃圾分类先看46份答卷》)材料二:垃圾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源头管控、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处置等一系列工作,处理链条其实很长。
相较于末端的分类,源头减量更是基础所在。
粗略统计,我国城市人口每年人均产生垃圾700斤。
一定程度上,从源头上做减法,不仅能直接缓解后续分类的压力,还将间接遏制铺张浪费之风,着实是一种科学有效、事半功倍的治理举措。
这样的设想并非凭空而来,不妨看试点单位的“成绩单”。
据报道,北京会议中心多措并举,让人均垃圾产生量减少了30.6%。
而显著效果的背后,其实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大动作,都是些不起眼的小改进。
比如,酒店客房不再主动提供“六小件”,单这一项,每间客房每天就能减少近一斤的垃圾产生量。
针对香皂利用率高、用量却小的特点,将重量从30克下调为20克。
这些细微之举如此行之有效,垃圾减量的空间之大可见一斑。
(摘编自范荣《垃圾要分类,源头要减量》)材料三:垃圾分类既解决环境污染这一自然问题,也解决社会文明这一社会性问题,因此不能脱离中国的自然和社会国情来设计管理和运行,不能出言必学发达国家,甚至囫囵吞枣地照搬国外的垃圾分类模式。
中国的垃圾分类和雾霾治理一样,很多东西要实现本土化。
在进程方面,垃圾分类需要5-10年,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先易后难。
对于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可以率先开展;穷的地方和富的地方也可以用不同的分类办法。
垃圾分类工作,在规划方面,将垃圾分类纳入无废城市”建设的格局中予以统筹考虑;在制度落实方面,将农村和城镇垃圾分类分开管理,统筹好城市和农村垃圾分类战略和方式、要求,建立科学管理、部门协同和区域考核的体制和机制。
垃圾分类不能搞运动,急功近利,要考虑周到,稳中求进,久久为功。
(摘编自常纪文《垃圾分类:时机正好,但要保持历史耐心》)材料四: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9年7月1日正式生效至今,实施效果远超预期。
过去十几年包括上海在内许多城市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但居民配合程度普遍较低,能自觉分类者只是少数。
此次上海以最严的《条例》强制推进垃圾分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充分说明要使公众自觉开展垃圾分类,仅依靠宣传教育或奖励是不够的,需要发挥制度的作用。
以制度保护环境对于提升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垃圾分类需要发挥制度的力量》)4.下列不属于材料一中居民对“垃圾分类”认识的一项是A.半数以上的人表示“大概知道一点”,这表明人们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存在着知识盲区。
B.有些人的垃圾分类意识薄弱,甚至还有人怕麻烦或不习惯而拒绝认真实行垃圾分类。
C.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因为垃圾分类太复杂而无法完全落实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的要求。
D.即便对垃圾有分拣,也是出于经济需求把废纸类垃圾拣出,并非是从环保角度出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酒店不主动提供“六小件”、下调香皂重量等措施,显示了垃圾减量空间之大,也证实在源头上做减法是垃圾治理的有效举措。
B.中国垃圾分类和雾霾治理一样,要结合中国的自然和国情来设计管理与运行,不能出言必学发达国家,切忌囫囵吞枣地照搬。
C.中国可在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政府在垃圾分类规划和制度落实方面要考虑周全,稳中求进,久久为功。
D.上海利用《条例》,以制度强制推进垃圾分类,取得良好的成效,表明依靠宣传或奖励不能提升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和公共精神。
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取得相应成效的措施。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弟兄(节选)鲁迅公益局一向无公可办,几个办事员在办公室里照例的谈家务。
秦益堂捧着水烟筒,气喘吁吁地说:“到昨天,他们又打起架来了,老三说,老五折在公债票上的钱是不能开公账的,应该自己赔出来……”汪月生恭敬地看了张沛君一眼说:“像你们弟兄,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思,这就不容易……”“令弟仍然是忙?”月生问。
“简直忙不过来。
这几天可是请假了,身热,大概是受了一点寒……”“我看这倒该小心些,”月生郑重地说,“今天的报上就说,现在时症流行……”“什么时症呢?”沛君吃惊了,赶忙地问。
“记得是什么热罢。
”月生回道。
沛君迈开步就奔向阅报室去。
月生便知道他很着急,因为向来知道他虽然相信西医,而进款不多,平时也节省,却请的是这里第一个有名而价贵的医生。
只见他脸色青青的站在外面听听差打电话。
“怎么了?”“报上说……说流行的是猩……猩红热。
我……我午后来局的时候,靖甫就是满脸通红……已经出门了么?请……请他们打电话找,请他即刻来,同兴公寓,同兴公寓……”他听听差打完电话,便奔进办公室,取了帽子,奔出去了。
沛君走进他兄弟的卧室,觉得心跳得更厉害,因为他兄弟脸上似乎见得更通红了,而且发喘。
“不知道是什么病?不要紧罢?”靖甫问,眼里发出犹疑的光,显然他自己也觉得不寻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