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第一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B.郡县制的普遍确立C.农具与技术的改进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时至而作,渴(竭)时而止”和“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强调精耕细作C.讲究因地制宜D.注重自给自足3、.在某次文物展览会上,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成就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
讲解员的下列介绍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繁荣时期B.西周时期中国已出现了铁器C.宋朝的珐琅彩是瓷器中的珍品D.明清时期丝织业中已使用花楼机4.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的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
”其中“明清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 )①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③出现地域性商人团体④产生了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5.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
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A.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B. 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D. 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6.“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下列观点与此观点相近的是()A.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B.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C.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D.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7.《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8.据统计康乾盛世时期科举考试状元共53人,其地区分布如下地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山东陕西直隶人数31 14 3 1 1 1 1 1 这反映了( )A. 南方人口的不断增加B. 中原及南方经济明显衰退C. 文化兴盛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D. 政治经济重心在江浙地区9.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黄金(Gold)。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③开发土地资源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10.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这主要是因为()A. 美洲的发现B. 商品贸易范围空前扩大C. 殖民扩张的开始D. 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11.1674年“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更名为纽约市(City of New York),下面漫画反映了更名后两个国家的关系,这两国最有可能是 ( )A.葡萄牙与西班牙B.荷兰与英国C.英国与法国D.美国与法国12.下图所示为英格兰与威尔士城市化进程图,产生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有(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奴隶贸易③圈地运动④工业革命A. ①③B. ②③C. ③④D. ①④13.下图是近代世界贸易图,图中箭头代表贸易路线,它作为史料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A.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欧洲商业革命B.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 15~19世纪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14.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变化(如图)。
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明显因果关系的是()A.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B.垄断组织的出现C.工业革命的发展 D.殖民霸权的确立15.1876年费城世博会盛大开幕,这是美国首次举办世界博览会。
在这次展会上,美国要向世界展示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证明它已走出欧洲工业强国的阴影。
能证明当时美国成为新兴工业国家、走出欧洲工业强国阴影的最新展品是( )A.机床 B.电话 C.汽车 D.发电机16.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
”以上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B. 世界市场的形成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 贫富差距悬殊17.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
其历史根源是( )A.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B. 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C. 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D. 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1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 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C. 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D. 经济的发展程度低于印度19.美国现代史学家芮玛丽在其著作《同治中兴》中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60年,这就是同治中兴。
”“同治中兴”()A.主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B.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20.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主要原因是()A. 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B. 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缓和与地主阶级的矛盾C. 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D. 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借以抵制中国革命2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材料中描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B. 资本家经营不善C. 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D. 封建势力的压迫22.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此计划()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B. 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C. 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D. 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23.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
其中,冶金、机械、能源工业企业分别是20个、24个、52个,化工企业7个,轻工和医药企业3个,国防军工企业44个。
这表明(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我国实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C.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D.我国已经形成了合理完善的工业布局24.“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A. 新中国成立B. 社会主义改造C. “大跃进”运动D. 文化大革命25.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 “一五”计划即将完成26.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
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
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 )A.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D.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7.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增强企业活力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8.1991年上海市财办明确规定,私营企业的产品一律不得进入南京路、淮海路的大店名店,私营企业不许与外国公司合资,银行不得对私营企业贷款。
这说明当时中国()A.市场经济发展遭受挫折B.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C. 私营企业冲击了国营经济D. 私营企业尚未取得合法地位29、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
图一的取消以及图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A.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C.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D.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30.中国正式起诉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产品发起的13起反倾销措施,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A.中国参加了亚非会议 B.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
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
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
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梁泉《我们只要一个中国》材料二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10分)(2)根据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4分)3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建立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