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有效的组织形式第八次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师生是课程的主要开发者而不仅仅是忠实的执行者。
课程实行三级管理,使得广大的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具备了课程开发的广阔时空。
特别体育课改更是鲜明地提出,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的选择。
在这种背景之下,一种崭新的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友情分组”便应运而生,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在理解中起航——抓住契机,努力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并不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保持“扬弃”的态度:既要传承传统体育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又要清醒地发现它的不足。
如,传统体育教学中,要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组织形式,因为一上课就“放羊”;要么组织形式就非常固定、单一、呆板,不管年级高低、人数多少,一律采用四列横队或八路纵队。
因此,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一线的体育教师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要抓住有利契机,立足校本,努力创新:研究从脚下做起,创新从点滴开始。
于是就开展了六年级体育课应用“友情分组”的研究。
实际上,所谓友情分组就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创新的一种体育课堂组织形式。
具体地说,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性别、感情、家庭住址等因素自愿组成的一种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学习小组。
小组人数一般在2—8人之间,经过小组所有成员公推公选,选出组长,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组长和组员要保持相对稳定,至少半学期才可调整一次。
严格说来,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带有鲜明个人烙印的校本化概念,它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二、在航行中实践——立足平时,追求真实。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确定体育课堂是开展实验的主阵地。
树立“教学之时乃是研究之时”的理念,寓研究于教学之中,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以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同时又适当拓展到课外,渗透到家庭。
(一)问卷调查,确定选题。
关于“友情分组”在体育课中的应用,以前也曾经尝试过,但不系统,没有上升到课题研究的高度来认识。
为了稳妥和严谨,我们设计了问卷(内容见附件)。
在六(1)、六(2)面向全体学生发放并全部收回。
现对问卷中的主要数据做以下统计分析。
关于学科比较:喜欢体育的占94.6%,喜欢美术的占3.3%,喜欢音乐的2.1%,喜欢思品的占0%。
为了尽可能体现公平,把小科目放在一起比较喜欢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天性好玩,一方面可能是六年级学生压力较大,想找个释放压力的时空。
关于体育教学内容:喜欢球类活动的占90.2%,喜欢自由活动的占7.6%,喜欢武术的占1.7%,喜欢跑类的占0.5%。
学生喜欢球类活动和我校长期开展“男篮女排”并把此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有关。
几乎没有学生喜欢跑类,这是学生怕吃苦的表现,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因为田径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基础。
喜欢自由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跟教学内容、教法以及小学生天生好玩等有密切关系。
但不可否认,传统呆板、单一的组织形式也是促使学生想自由活动的重要原因。
关于体育教师类型:喜欢亲和幽默的占94.8%,喜欢严肃正统的占5.2%,没有学生喜欢另外两种类型的教师。
这说明学生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尽早、尽快建立。
关于对“体育差生”的态度:能积极帮助的占76.2%,冷落不理的占22.4%,笑话的占1.2%,讽刺挖苦的占0.2%。
想帮助别人的学生还是主流,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冷落不理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要引起重视。
关于组织形式:在“和好朋友组成学习小组,在教师引领下,发挥集体智慧开心地学习交流”一栏中“非常愿意”的占92%,“愿意”的占7.8%,两个班中只有一人不愿意。
这说明教师要抓住课改的契机,开拓创新,因为学生强烈要求创新体育课的组织形式。
另外,通过课中、课后与学生的谈话以及室内课中的专题讨论,加之问卷调查,使我更加坚定地选定该课题进行研究。
(二)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明确分工。
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兴趣、特长、技术水平、亲疏程度等,本着自愿原则,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
人数一般在2-8人,不提倡一人一组,也不提倡10人以上或更多人形成的小组,因为人少不能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而人多则不能很快统一意见又不便于管理。
经过小组成员推选确定组长。
组长一般是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体育成绩又比较出色的学生担当。
组长是全组的最高领导,主要职责是带领、组织全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地开展活动。
根据每组的实际情况,对组员也要分工:负责资料收集、负责提醒课堂常规、负责活动安全、负责组际间协调……我还特别规定:小组及组长一旦确定,要保持相对的稳定,组长至少半学期可调换一次,但必须要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同意;组员调整至多一学期一次,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学生同意,且要报体育老师批准。
最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个性化的组名、口号和奋斗目标,这样,准备工作就全部就绪。
(三)改变评价方法。
评价成为了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瓶颈。
新课程的评价不仅滞后,而且如何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众说纷纭。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评价对象。
在学习过程中,不评价学习个体,只评价学习小组。
树立“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把个人的成长和小组的壮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成绩好的学生主动帮扶后进生,同时使后进生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自觉上进,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2、改变评价内容。
根据每个小组学习的实际情况,提供多项考核内容供小组去选择。
此举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害怕体育考试”转变为“我要展示”。
3、注重评价实效。
关注过程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
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多以语言或表情进行及时评价,效果比较显著。
如: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地鼓掌;点头;微笑;竖大拇指;拍学生肩膀或凝视;皱眉等。
把这种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比奖励“大拇指、金杯、金苹果”等实物评价既简单易行,又有效果。
(四)培养问题意识。
本研究的主要背景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而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与我校“十五”主课题《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途径的实验研究》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和动力;还有,传统的教育教学,单调枯燥的组织形式,长期的教师直接给结论,学生单纯地进行“听—看—记—练”的方式,导致学生懒得思考,依赖性很强,问题意识淡漠,甚至“无意识”:教师不教,学生就不会做。
因此,就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突破口,来开展本课题研究。
1、对体育“问题意识”的理解。
学生在体育练习中,常常意识到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带有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不断提出新问题。
我们把思维的这种问题心理品质就称为体育问题意识。
通过理解,不难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学习的动力。
2、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问题意识”。
首先,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思维具有活跃性和深刻性的表现。
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与本人已有认知结构或已掌握的运动技能矛盾时,主动地问一个人“为什么”时,思维才算是正式启动,有了这种思维品质,学生就能在各种体育练习中不断质疑、主动探究;其次,有利于“思”“练”结合,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在不断的交替中获得成功和愉悦的情感经验;再次,是激发学生体育动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少年儿童天生就有爱提问和乐于探究的心理。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契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3、怎样培养学生的体育“问题意识”。
首先,营造氛围,创设宽松适宜的环境,让学生“敢提问题”。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亲其师、信其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其次,设置问题情境,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提问题”。
一是“榜样法”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如投擦板球,教师引领学生去思考:①要想把球投进,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②结合自身情况,哪些问题须马上解决?③小组的同伴会给你哪些建议?从他人身上你能学到什么?二是“设疑法”,又叫“示弱法”。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以“弱者”的姿态出现。
请同学们帮忙,看哪组同学对老师的帮助最大?还以投擦板球为例,师用不同的方式投篮:力量太大或太小;角度太偏;球不旋转;出手太慌忙等,请学生找原因。
最后,及时评价、充分肯定,让学生“乐提问题”。
对于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对大家学习有较大帮助的,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浅显的,价值不高的,也要肯定这种精神,但要适当给予建议,既保护了积极性,又要使之清醒地意识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要视差异为资源并充分利用,挖掘其积极因素,因势利导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更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问题。
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1、所有组学习同一内容,但进度由各组自己掌握。
如学习高手三步上篮,目标是每组每人跑篮三次,但须有两次高手投篮进球。
达标的组就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打比赛,也可以玩自编的游戏。
不能达标的组规定的时间练习规定的内容,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
2、不同的组练习不同的内容。
学习如登山一样。
设置不同的难度小组,在一个小组完成了一个较低难度后,就可以进行较高难度的练习。
激发更多的组,所有的学生向更高目标自觉攀登。
还以三步上篮为例,由低到高设置为:原地拍球接三步上篮——运球接三步上篮——运球过人接三步上篮——传球、空切、接球三步上篮等。
3、组际间要进行互动互助。
让做的好的组全组进行展示,增强荣誉感,让学生增强对成功的体验;还要让做的好的组的成员做“小老师”分散到各组中去指导,指导别人的过程,既是帮助别人的过程,既是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自身提高的过程,更是团结互助的过程。
这样,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间、组际间的差异资源,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课堂效益的目的。
(六)正确处理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小组自主探究的关系。
传统组织形式下的体育教学,也有教师指导。
指导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教师指导过细过多,乃至包办代替。
学生毫无创造性,老师叫干啥就干啥;另一种是教师指导过分宽泛,缺乏针对性,甚至放任自流。
学生想干啥就干啥。
(也就是经常说的“放羊式教学”)采用“友情分组”,由于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强烈,如何处理小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实践积极寻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和平衡点。
确定一个原则,采用三种方法。
具体得说,确定一个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原则。
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会”的不指导;经过小组成员之间合作能够解决的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