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教育改革的中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则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知识水平和知识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利用最少的时间、精力等来完成一堂高效率的课,以此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价值需求。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中化学;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信息化教学, 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一、老师要认真备课
任何老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备课这一环节。

然而,现在很多老师过于依赖优秀教师以及教学经验,在备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差异。

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获得符合自身认知水平的化学教育。

因此,老师要认真备课,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化学课堂。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深入研究化学教材,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明确教学目标。

另外,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还可以提前模拟教学情况,猜测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尽最大可能消除阻碍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不利因素,使其有序、高效进行。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备课中,我将教学目标分成了三个层次:学生要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以及还原剂等相关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并掌握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要学会团结互助,树立集体意识。

我将教学重点、难点放在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氧化还原的本质。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活动方式,让学生通过做实验获取相关知识。

二、注重细节教学,联系实际应用
纵观历年的高考题,发现题目越来越偏向于生活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构建生动的学习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统计等方式获取和教学相关的化学知识,使学生明白化学与人类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现在的高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打开思路,结合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在讲“雨水pH的测定”时,我引导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空纯净水塑料瓶沿瓶身的3/4处剪开,然后利用磨砂和纱布制成简单的雨水收集器,一共做了4个。

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到星期天有降雨后,在学校选取了两个采样点采样并对“收集器”进行编号。

为了能够进行对比,我引导学生分两个时间段进行采集,下雨开始时各取回一个采有一定水样的采样器(上午9:40),下雨结束后再取回另一个采样器(上午11:05).样品取回后,学生迅速把样品带入化学实验室,通过pH试纸测定pH.在这个实验中,工具简单,取样点都是学生日常活动的地方,贴合生活实际,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这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和生产中处处有化学,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探究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活跃了课堂气氛,了解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教学中,我首先通过从学生熟知的饮料可乐入手,将可乐滴在用脱脂棉包住的过氧化钠上,进入“可乐点火”的魔术实验。

一该实验贴近生活,学生对可乐熟知,也知道可乐是一种碳酸饮料。

二是该实验利用了可乐中主要物质水与二氧化碳。

对过氧化钠性质的学习打下伏笔。

三是学生学完本节课后还可以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是否只有碳酸饮料可以进行该实验,其他饮料可以吗?为什么?四是该实验融“滴水生火”和“吹气生火”为一体,只需要1-2滴可乐,反应速度就很快,现象明显,而且成功率百分之百。

通过魔术实验的引入,活跃了课
堂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求有效教学策略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具体如下:1.改变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就是要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方式。

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信任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形成良好的角色转换机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倡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最优化理论,培养学生从“仓库式”(积累贮存式)学习转变为“蜜蜂式”(采撷酿造式)学习,让学生自我酿“蜜”,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获取知识、技能。

2.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

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以开放生成的观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主体性。

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可以引发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使学生掌握知识,发散思维,对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或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作出合理的解释。

五、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促进每位学生发展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化学老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成绩,无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

这就使得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过于关注尖子生,忽视了中等生与后进生的发展,最终在班级中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尖子生也由于过于重视成绩,很可能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这种评价方式已经成为制约新课改的重要因素,是现在人们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

因此,老师必须采用发展性评价,由关注学生所取得的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细节,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知识,并且把相关的知识联系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掌握化学知识,并灵活运用化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梅. 探讨高中化学教师的有效教学[J].化学教与学,2003,(3)
[2] 张鹏飞.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探究式有效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2003,(5)
[3] 古丽各尼•阿布力克木.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