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牛素娴
孔子和老子,一儒家一道家,我国两大文化体系的创始人,对我们华夏民族精神文化影响可谓深远,可以说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同时受到孔子和老子学说的影响。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文化,实际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学说思想互补的文化,如果说孔子的学说为阳,那么,老子的学说即为阴。

阴阳相济,不可分离,孔子学说不同于老子学说,孔子学说又不能脱离老子学说。

两者互成对比、陪衬,互为补充、支撑,唯其如此,中国文化才完整、动人、充实、神秘。

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一为楚国人,一为鲁国人。

孔子约比老小二十岁,公认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但老子和孔子究竟有过多少交往,则是历史上的悬案。

一说,孔子与老子是师生关系。

《庄子》中曾多出记载,孔子与老子就思想问题的问答。

但有关学者分析,是庄子假借两位前贤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其实孔子与老子并非师生。

但据《史记》和有关史料记载,孔子确实面对面地向老子求教。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阳见老子问礼。

史记记载: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对老子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此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知北游》、《天道》、《天运》等古籍中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
老子”一事。

老子告诫孔子:“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儒家的后学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但记载也仅限于此。

一说两人为好友。

理由是孔子看望老子,老子非常高兴,亲自乘牛去迎接,孔子见了老子,也送上大雁作为见面礼,若不要好,怎么会如此热情、亲密?个人认为理由不够充分,因为既是好友,交往必定有一定频率,也应该有更多的记载。

但除此,再也找不到更多史料支撑。

更多的还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

至于为何要问,个人认为,并非二人是师友关系,而是因为老子在洛邑工作,担任周王室的礼仪典籍管理,孔要了解周礼,向老子询问是最好的选择,无论他是道家,抑或儒家,这叫为我所用。

老子对周礼的了解丰于孔,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也不得不向老子询问。

另:关于老子的时期,可参阅钱穆著《庄老通辨》,相当精辟;关于老对孔的不满,可阅读鲁迅《出关》,虽是小说,也有一定有价值。

所以,孔子与老子非师非友,顶多算是各持思想主张的人进行过学术交流,且两人观点有很大分歧,如:
孔子主张:“‘悠悠万事,克已复礼’。

只有恢复了周礼,天下才能大治”这说明孔子竭力的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老子主张:废除周礼,人与人之间一律平等。

孔子说:“礼失则昏,名失则愆。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万物同出于道,一律平等,无须特别提倡‘仁’,也无须强使人们接受‘礼’的约束。


老子问孔子“请问仁义是不是人的本性?”
孔子答:“是的,君子如果不仁便成了没有德,不义就没有正当的生活方式。

仁义实在是人的本性,否则,除了仁义还有什么可依的呢?”
老子又问孔子:“请问什么叫仁义?”
孔子答:“心中坦诚欢乐、博爱无私,便是仁义的本质。


老子说:“你这是近似于后世浮华的言论啊!说到谦爱,那不就迂腐了吗?所谓无私,才是真正的偏私啊!如果你真想使天下苍生皆有所养,何不顺着天道而行?要知道,天地本有一定的常道,日月、星辰也自有其光明的行列,禽兽本有群类,树木也各自有生长。

你又何必高举仁义,深怕众人不知似的。

拼命击鼓去找寻那迷失的人呢?你这么做,是在迷乱人的本性啊!”
显而易见,孔子维护周礼,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必造成一部分人被压迫,使他们生活在痛苦之中,这种被压迫人的痛苦,完全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所致,这完全是等级观念的缺陷所在,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孔子才又去提倡什么“仁”什么“义”,企望着统治者们,施“仁义”于天下。

而老子主张废除周礼,人与人之间真正成为平等的关系,这如同日月星辰有自己的运行方式,飞禽走兽,树木万物有
着自己的生存方式,人也是一样有着自然的生活方式,一切顺其于自然,没有必要企望谁去施“仁义”于谁。

“道”便是自然,顺其自然才是“本性”,而硬要把“仁义”加入其内,只能是乱了“本性”。

《百家讲坛》中于丹教授有非常精辟的总结:道家,我命由我不由天;儒家,听天由命。

另外,孔子除与老子交流外,还与郯子、苌弘、师襄等都有过思想的碰撞,也能进一步否定二人的师友关系。

在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对比法,从孔子与老子二人各方面的对比(年龄、家庭环境、思想、政治主张等)来了解我国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起始、形成和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