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难点】1.难翻译的句子2.刻画人物的手法3.对廉蔺的评价【学习用时】:4 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2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 .梳理课文第1、2 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法指导】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 段文言知识。
分小组学习。
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知识链接】1.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 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 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 ,或称“太史公记” ,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十二篇,表(大事年表)十篇,书(典章、书籍)八篇,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三十篇,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由于自身的不幸遭遇,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
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
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3.历史背景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
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一一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填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记》记载了上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寸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史, 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 、和_____ ,共_____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除《秦本纪》夕卜,叙述__________________ —”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______________ ”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_________ ”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3)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课堂学习】一、把握内容。
本文主要记述了几个故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
二、第1〜2段文言知识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燕王私握臣手(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三、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以(1)以勇气闻于诸侯(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于(1)闻于诸侯(2)故燕王欲结于君之(1)欲释之(2)即患秦兵之来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5)其皆出于此乎?而(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四、请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并翻译。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而君幸于赵王.(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何以知之.(5)求人可使报秦者(6)以勇气闻于诸侯【布置预习】预习课文第3〜7段五、通假字1、可予不(不:通“否” )2、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 ,审察、察看)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 ,仔细)六、一词多义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②秦贪, 负其强(凭借,倚仗)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3、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7、弓I: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②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④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七、词类活用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 担负,使 承担)2、 臣请完璧归赵(完:使 完好无缺)3、 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4、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作动,安置住宿)5、 间至赵矣(间ji m :名作状,从小路)6、 卒廷见相如(廷:名作状,在朝堂上)7、 毕礼而归之(毕、归:使……完毕、使……回去)8、 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9、 相如奉西入秦(西:名作状,向西)10、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11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12、 乃使其从者衣褐(衣y i:名作动,穿上)13、 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八、古今异义的词1、 请指示王 古义:指给人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2、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条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3、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古义:得到惩处 今义:冒犯4、 明年复攻赵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行进 九、句式归纳1、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省略句)2、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判断句)3、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4、 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
于大王得罪)5、 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省略句)6、 使不辱于诸侯。
(状语后置。
使不于诸侯辱)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梳理课文第3〜7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
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 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一、梳理课文第3〜7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1、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 曲在秦。
均之二策, 宁许以负秦曲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6、廉颇宣言曰 古义:扬言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今义:宣告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今义:鄙卑下贱二、内容理解问题: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明确] 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 :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
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
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