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某镇总体规划文本

河南某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庙镇经济发展及庙镇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庙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庙镇村镇体系规划是镇域村镇发展与布局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实现镇域村镇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逐步使镇域形成以镇区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

第三条:庙镇总体规划是庙镇各项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管理的法律依据,镇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四条: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有:《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1)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08)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09)《建设部工程技术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国矿产资源法》(1997.1.1)省实施《矿产资源法》实施办法(1998.7.01)《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 25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豫发[2003]9号)《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市总体规划》(2008—2020)《荥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0)《庙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庙镇总体规划》2000年《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庙镇区建设现状、发展构思庙镇其它社会经济发展资料第五条:本文本应与规划图纸和说明书结合使用,在规划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除应遵循本文本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规划期限:近期:2009――2012年;远期:2013――2020年。

第七条:强制性条文文中使用加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容,该部分容是对庙镇规划实施及监督检查的依据,必须依据规划严格执行。

第二章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第八条:规划理念区域重镇、工业强镇、宜居城镇、山水庙。

第九条:战略指导思想1、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改革力度,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和谐社会建设为保障,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

3、充分挖掘本地区的有利条件,改善不利因素,强工富农,形成中心带动,以镇带村的新局面。

4、充分发挥独特的综合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实施生态建镇、产业兴镇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庙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十条:战略构想整体战略:“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生活城镇化、就业乡土化”(1)工业发展重点战略:抓好两个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工业发展集群化。

(2)农业发展战略:发展以经济林、高效农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3)生态建设发展战略:依托本镇厚重的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促进三仙庙水库、索河生态区、织机洞、长城、千尺塔等为主题的生态观光旅游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第十一条:发展目标和战略步骤第一阶段近期2009—2012年,庙镇应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镇”“中州名镇”。

规划预计国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人均国生产总值达到8500元。

第二阶段远期2013—2020年,庙镇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全镇综合经济实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

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再上一个新台阶,全镇达到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名镇。

规划预计国生产总值达到80亿元,人均国生产总值达到30000元。

第三章镇域村镇空间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第十二条:镇域村镇空间发展战略庙镇镇域村镇空间发展战略为“一条轴线连三片、强心并村聚人气、一主两副六中心村”。

一条轴线连三片——沿东西向纵贯全镇的须公路而成的轴线为一级发展轴,通过轴线将镇区三个片区联系起来。

强心并村聚人气——强化庙镇中心镇区,逐步迁并全镇22个行政村向镇区及六个中心村聚集,增加人气,发展城镇经济。

一主两副五中心——一主指庙镇中心镇区;两副指两个工业园区;五中心指做好五个中心村的迁村并点实施及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成为人民安家乐业同时满足经济增长需求的农村新型中心村。

第十三条:产业发展规划庙镇经过迁村并点及土地整合之后,在镇域形成三个大的经济分区:北部经济片区:面积836.8ha,人口2000人,发展高效农业、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中部经济片区:面积4306.8ha,人口4000人,发展机械加工、煤炭开采、建材加工、旅游、商贸、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南部经济片区:面积3124.4ha,人口18000人,发展经济林业、建材加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第四章镇域人口发展及城镇化水平预测第十四条:镇域人口发展预测庙镇区人口规模近期为26000人,远期人口规模为36000人。

第十五条:城镇化水平预测庙镇城镇化水平近期为48%;远期为60%。

第五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第十六条:迁村并点规划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人口不满800人的居住条件比较恶劣的村庄进行迁并,对于庙镇具体情况,把全镇22个行政村的256个自然村,进行迁并,整合集中在镇区及五个中心村里,迁并的村庄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或林地等其他用地,同时整合镇域土地,优化产业布局。

第十七条:村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1、规模等级结构庙镇域村镇等级分为两个级别:中心镇区—中心村。

2、职能结构中心城镇:即庙镇区,人口规模约3.6万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机械、建材加工、商贸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中心村:规划翟沟、马寨、老庄、庄、索坡五个规模较大、具有区位优势、有一定影响和带动力的村庄作为中心村进行建设,以带动更小的村庄发展。

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吸引周边村庄迁并,利用本村特色产业,争取做到每村一品,加大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六章镇域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规划第十八条:道路交通工程规划1、规划对于镇域主次干道应依据现有状况,按照其通行能力,提高路面质量和公路等级,完善道路交通网的结构布局。

2、规划在镇域道路尽量形成一个环状交通,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十九条:电力设施规划镇域有110KV变电站一个,位于庙村徐庄北部,电源来自上街220KV变电站,目前基本上达到村村通电。

依据荥阳市总体规划及电力部门规划,在丁沟附近新规划一处220KV荥南变电站,引出110KV电力线路接镇区110KV变电站。

天瑞集团现状电力由贾峪镇引35KV电力线路,规划期末天瑞工业园区电力由荥南变电站直接供给。

第二十条:信息工程规划规划主要针对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以及村镇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村镇布局,适时调整服务方向,以形成方便快捷的镇域信息系统网络,进一步改善邮电、通讯业的软硬件设施,为镇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规划在庙镇现有光缆电缆网基础上完善建设邮电所和电信所,在各中心村建立邮政代办所。

主要通讯线路仍以荥阳区域光缆和至中心村光缆为主,最终实现三网合一。

第二十一条:水利防洪设施建设规划1、规划应对镇域河流、输水灌渠进行疏浚,确保雨季的排水畅通及农田灌溉用水。

2、加强镇域地下水资源及水电机井的管理、合理布置井群,保护地下水资源,对于地表水资源要搞好池塘、河渠两岸的绿化及环境保护工作,注意防止水体污染。

3、依据防洪法规及规划规模,镇域围河流及水库除丁店水库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外,其他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第二十二条:公建设施规划①、文化科技设施:规划在庙镇区建设两处文化活动中心和科技中心,在各中心村应建设文化活动室和科技站。

②、医疗卫生设施:重点突出农村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强化基础保健服务工作,完善综合服务功能,规划保留庙镇原有卫生院,并在各中心村新建一所二级综合卫生院。

③、教育设施:在加强基础教育,认真培养下一代的同时,应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全体劳动者的文化素质。

以及学生规模总数,镇区规划保留原镇初中,新建小学一处,幼儿园两处,就能满足教学需求;在各中心村完善建设小学、幼儿园各一所。

④、体育设施:规划在镇区建设一处体育运动场,在各中心村个新建一处体育活动场地,方便人们的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⑤、市场设施:规划镇区建设规模性集市贸易设施,完善建设两处贸易市场,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规划各中心村可建设小型农贸市场各一处。

⑥、商业设施:规划在镇区完善建设较大规模的商业中心、商业街;各中心村应配置较为完善的综合商业服务网点。

⑦、园林绿地规划:规划在镇区配置良好的绿地系统,建设广场绿地、公园绿地和小游园,各中心村可适当建设小型公共绿地,并对主要干道进行绿化,对工业园区与居住区之间要建设绿化隔离带,以减少噪声、粉尘等的污染。

镇区、中心村的公共设施配置参见下表各级城镇公共设施配置表第七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第二十三条: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1、指导思想:(1)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庙镇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2)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庙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庙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2、规划原则:(1)、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3)、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坚持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的原则。

(4)、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以镇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兼顾镇域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居民生活污染防治;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

(5)、坚持科学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实事,因地制宜,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要切实可行。

第二十四条:环境功能区划分根据庙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等的基本状况,考虑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依据上述分区原则,拟划分出三个类型的环境功能区:a、综合环境保护控制区b、资源开发生态恢复区c、观光旅游生态建设区第二十五条:分区措施a、观光旅游生态建设区禁止居民的乱砍滥伐,协调好农、林地的关系,搞好经济林种植,三仙庙水库及索河两岸绿化工程,打造旅游生态环境,建设旅游度假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