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电子教案与课件:《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DM-9-1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PPT)
电子教案与课件:《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DM-9-1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PPT)
18
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抗原抗体 复合物
19
内皮细胞下沉积
20
上皮下沉积
21
基膜内沉积
22
系膜区沉积
23
二、基本病理变化
1.肾小球细胞增多 2.基膜增厚 3.炎性渗出和坏死 4.玻璃样变和硬化 5,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24
三、临床表现
尿的改变 主要表现
水肿 高血压
血尿 蛋白尿 管型尿 尿量改变
15Βιβλιοθήκη (2)其他肾小球抗原 除肾小球基膜外,肾小球内其它成分(如系膜细胞膜抗原和上皮
细胞抗原等)也可引起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3)植入性抗原
肾小球以外的成分,随血流流经肾脏时,通过与肾小球成分的反 应定位于肾小球,体内产生抗体与抗原反应,并在肾小球原位结合形成 抗原抗体复合物。
免疫荧光法检查显示散在的颗粒状荧光。
中层为基膜 中间为致密层 两侧分别为内、外疏松层 外侧为脏层上皮细胞(足突细胞) 相邻的足突间为滤过隙
7
毛细血管间的肾小球系膜
系膜细胞:产生系膜基质、胶原纤维
肾小球 的系膜
系膜基质(基膜样物)
8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 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是以 概念: 肾小球损害为主的超敏反应性疾病。
j. 肾大盏
k. 肾盂
l. 肾窦脂肪
m. 肾小盏
n. 输尿管
肾脏的组织学正常结构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管
血管球 肾小囊
4
正常肾小球及肾小管
肾脏的血液循环
肾动脉
叶间动脉
弓形动脉
小叶间动脉
入球动脉
毛细血管球
出球动脉
营养肾小管
6
滤过膜
肾小球 毛细血管壁
内侧为扁平内皮细胞覆盖 胞体布满窗孔,构成滤过膜的内层
肾功能衰竭
• 病程半年以上,高血压,肾功能损伤
• 血尿素氮和肌酐↑↑, 伴胃肠、神经肌肉 和心血管等多系统的症状
四、常见肾小球肾炎的类型
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7.IgA肾病 2.急进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8.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3.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 9.慢性肾小球肾炎 4.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5.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6.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未明,绝大多数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肾小球的损伤→肾炎。
外源性抗原:细菌、病毒、寄生虫、药物、异种血清等 肾小球基膜抗原、肾小管刷状缘抗原等
内源性抗原 核抗原、DNA 、肿瘤抗原、甲状腺球蛋白等
13
发病机理
1.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抗体与非肾小球性可溶性抗原结合。 抗原抗体在血液循环中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随血液流经肾脏时沉
28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
简称“急性肾炎”,最常见类型。 病变特点以肾小球毛细血管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为主,伴有中 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多见于儿童,成人较少见。 大多数病例与感染有关,称为感染后肾炎,易发生在链球菌感染后又 称链球菌感染后性肾炎。
29
病理变化——肉眼观
双肾轻到中度肿大,包膜紧张,肾表面光滑,色红 ——大红肾。 肾表面散在出血点,如蚤咬状 ——蚤咬肾。 切面:皮质增厚,纹理模糊,皮质与髓质分界尚清楚。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分类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遗传性肾小球肾炎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原发于肾脏的独立性疾病,肾脏为唯一 或主要受累的脏器。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由于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 高血压性肾病等疾病引起肾脏的病变。
遗传性肾小球肾炎:以肾小球改变为主的遗传性家族性疾病。 基因突变基膜变薄,出现血尿和蛋白尿
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基膜与足突细胞之间)。 免疫荧光法检查显示复合物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呈颗粒状荧光。
14
2.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引起的抗原包括: (1)肾小球基膜抗原
由于感染或其他因素,使基膜结构发生改变具有抗原性,抗体与 肾小球内基底膜本身的抗原成分结合。
免疫荧光法检查,复合物沿基膜呈连续线形荧光。
肾间质: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浸润。 免疫荧光:肾小球内可见颗粒状IgG、 IgM和补体C3的沉积。 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肿胀。 基底膜与脏层细胞之间出现致密物沉积(驼峰状)。
33
正常肾小球 34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
35
增生 系膜 细胞
36
临床病理联系
1.本肾炎多见于儿童,咽部等处感染后10天左右出现发热、出现以下尿的改变: 血尿:常见症状,反应肾小球毛细血管损伤情况。 蛋白尿:蛋白尿的程度不同,一般不十分严重。 管型尿:蛋白、细胞和细胞碎片凝聚形成各种管型。 少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37
2、水肿(眼睑等疏松部位较明显) 3、高血压(水钠潴留) 4、少数发展为无尿和肾功能衰竭 综上所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起病急,明显血尿,轻至中度蛋白尿,常出现水肿和高血压,严重病人
16
3. 肾小球损伤的介质
补体 -白细胞介导的机制是引起肾小球改变的一个重要途径。 补体激活后产生 C5a等趋化因子,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氧自由基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均为炎症介质,
介导肾小球的炎症反应 。
17
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抗原抗体 复合物沉 积
抗原抗体 复合物
第九章 泌尿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urinary
system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 邢安凤
泌尿系统的解剖与组织学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泌尿系统最主要脏器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2
a. 皮质
肾 的
b. 髓质 c. 肾乳头 d. 肾柱
大
e. 髓放线
体
f. 肾纤维膜
结
g. 肾小盏
构
h. 肾血管 i. 肾窦
少尿 多尿
25
肾小球肾炎临床分类
急性肾炎综合征
• 病急,突发血尿,蛋白尿,少尿,水肿, 高血压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 突发血尿,少尿,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病综合征
• 大量蛋白尿 ,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 胆固醇血症
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 反复肉眼血尿或少量蛋白尿
慢性肾炎综合征
30
31
病理变化——光镜观
累及双肾的绝大多数肾小球。 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
内皮细胞肿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毛细血管狭窄或闭塞,肾小球血流量减少。 病变严重者肾小球出现阶段性纤维素样坏死。
肾小管上皮浊肿、玻璃样变。 管内:蛋白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