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五章)
• 行为的原因源:人本身、环境、或两者皆有 • 内部原因源(或个人因素)包括动机(力图去做) 和完成此种行为的能力。
第五章
归因
归因的理论概述
2.维纳( Bernarrd Weiner)的归因理论 将归因划分为外在归因和内在归因。
• 外在归因:归因分析者把某个事件的原因归咎于外 在客观环境,如工作条件、机遇、周围环境、他人 等; • 内在归因:归因分析者把某一事件的原因归咎于自 身的主观因素,如个人才能、态度、情绪、性格、 兴趣等; • 人们总倾向于对具有肯定性质的事件作内在归因, 而对否定性的事件作外在归因。
• 人们分析自己态度的过程,与分析他人态度的过程 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 • 人们分析自己态度的过程中的几个限制性条件
– 选择性是这一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 推断态度所依据的内部线索不明显以及当自己态度的外部 反应缺乏时,更可能运用自我知觉作为推断态度的基础。
• 自我知觉理论很少提到人们的认知努力。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归因的理论概述
琼斯(E.E.Jones)和戴维斯(K. E. Davis) 的相应推断理论 非共同效应分析
• 非共同性效应即独特性,它是推断个性本质的重要 因素。非共同性因素越少,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 高。
第五章
归因
归因的理论概述
琼斯(E.E.Jones)和戴维斯(K. E. Davis) 的相应推断理论 其他推断途径
• 人们有一种将自己的情绪状态与处于相似情景的其 他人比较,以便理解和标志自己的反应的需要。 • 情绪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生理唤醒状态和认知 • 沙赫特经典实验
– 对唤醒的归因是可训练的,从而为实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 指导。
第五章
归因
对他人和自我的归因
自我知觉 贝姆(S. L. Bem)的自我知觉理论(自学)
• 协变是指观察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中所共同出 现的东西。 • 进行协变信息归因的三个维度:
– 区别性 – 一致性 – 一贯性
• 此三者是人们进行归因的基础。人们对一贯性的偏 爱超过了区别性,而一致性则是人们最少注意的。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二、对他人和自我的归因
1.对他人的归因 对他人品质的归因
–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社会认知者需要把事件归结于人的具体特点和行为, 因为如果事件发生是由于人的原因的话,那我们就可 以通过控制自身行为来避免不幸事件的发生,从而获 得一种安全感。
第五章
归因
归因偏差的共同根源
背离归因标准模式的共同点 归因者更倾向做出稳定的归因(特别是对他人 做出归因时),把原因归于个人的稳定素质; 归因者在推断过程中总是把自己作为中心参考 系,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来进行信息处理和逻 辑判断; 社会认知主体本身的利益、需要和动机会影响 不带感情的无偏见的归因分析,使他们以有利 于自我的方式去做出主观推断。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
因
第五章
归因
一、归因的理论概述
归因的概念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 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 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 推测。 了解原因之后就可以对行为加以预测,从而对 人们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控制。
第五章
归因
归因的理论概述
1.海德(F. Heider)的常识心理学理论 所谓常识心理学,就是人们理解和推断周围事 件意义的方法。人们需要预见他人行为,控制 周围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 生活,正是人的这种需要引发了人们的因果推 理过程。
– 社会认知者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行为、情绪、态度等的代表 性,从而确信自己是正确的。这无疑是偏见、偏激和对他人 的强迫的根源之一。
• 对一致性信息的忽视也来自于信息资料的抽象性。
第五章
归因
基于自我的一致性效应
是否愿意身穿广告衣在校园里走30分钟? 愿意的-62%的也愿意 不愿意-67%的也不愿意
第五章
归因
2.基本归因错误
对他人行为倾向于做内部归因,而不是做外部归 因的倾向,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第五章
归因
罗斯的基本归因错误试验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原因: 对应推论理论:行为所反映的态度与人格为我们 准确预测他们将来的行为给予了更高的信心 知觉显著性:当我们在社会环境中观察一个人的 时候,通常最具有知觉显著性的是特定的人
• 相应推断理论 • 当他人的行动未受到太大的环境的外在限制时,我 们会把他的行动原因归之于其本人的内在品质
对他人态度的归因
• 当外在力量强大时,某人的意见不应被认为是真实 的;当外在力量小时,可以认为这反映了某人的内 在态度。
第五章
归因
对他人和自我的归因
2.自我知觉 沙赫特(S. Schachter)的情绪标志理论
第五章
归因
归因偏差
3.动机因素的归因偏差 防卫性归因
• 人们往往为了维护自己而做出有偏差的归因,这就 是防卫性归因。
– 既包括利益方面,也包括自尊心等。 – 由于归因者主观因素的介入,归因者自己有意识的动机性 歪曲给归因带来了一定的偏误。 – 另一种表现:如果要归因的事件与自己未来的情境有关系 时,归因过程就会出现偏向。
– 行为者往往把自己失败的行为归因于情境,而他人则归因 于行为者的个人倾向。 – 行为者把自己成功的行为归因于个人倾向,而他人则可能 归因于情境。
• 斯奈德(Kirk Snyder)的实验
第五章
归因
斯奈德(Kirk Snyder)的实验
参加比赛 成功-内部原因,比如赛跑技术 失败-外部原因,比如运气不好 观看比赛 成功-外部原因,比如运气好 失败-内部原因,比如技术差
第五章
归因
防卫性归因的实验
被试说服一个人(实验者的助手) 有两种情况:说不服、能说服 这个人是否聪明? 实验者与观察者对于被说服的和没被说服的对象 判断有差异
第五章
归因
归因偏差
动机因素的归因偏差 “公平世界”的偏差
• 旁观者以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偶然事件为基础,对别人 意向作道德上的归属,也会导致归因偏差产生。
• 选择性
– 行动者在行动中所拥有的自由选择的大小
• 社会要求
– 某一行动的社会要求越少,越能反映行动者的真实意图
• 社会角色
– 个体的行为是否属于其社会角色相应要求的那部分
• 先前期望
– 与期望相悖的行为会使人们对先前的倾向性归因进行反思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归因的理论概述
4.凯利(H. H. Kelley)的三维归因理论 又称协变分析模型,研究人们如何对相同或相 似事件的多种例子进行归因。
第五章
归因
归因的理论概述
维纳( rrd Weiner)的归因理论 外在归因分为两种:
• 归因于机会与运气;归因于客观环境的不利与困难
内在归因分为两种:
• 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归因于自身努力
控制的位置 内在的 能力 努力 外在的 困难 运气
稳定性 稳 定
不稳定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归因的理论概述
3.琼斯(E.E.Jones)和戴维斯(K. E. Davis )的相应推断理论 基本假设:认知主体对他既稳定又富有信息的 行为总爱寻找有意义的解释。 所谓相应推断,是指有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 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 在做相应推断时,我们要先了解个体采取某种 行为的目的,再进行由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 性本质的推断过程。
第五章
归因
米乔特(A. E. Michotte)的实验
A直线移动,触动B后停止;然后移动B,逐渐离 开A 变动A和B的运动速度 被试拟人化归因: A<B,则B恐惧A而逃避;A>B,B离开受到A 影响
第五章
归因
归因偏差
非动机因素的归因偏差 一致性信息失效
• 凯利(Harold H. Kelley)三维因素理论 • 尼斯贝特的实验 • 基于自我的一致性效应:
– 当由态度产生的后果很小时,人们会运用意味着特定态度 的外部因素进行推断,这时自我知觉理论是适用的。但当 由态度引起的后果很大时,人们在态度问题上就会花更多 时间和运用更多的信息,自我知觉理论便受到一定限制。
第五章 归因
三、归因偏差
1.非动机因素的归因偏差 观察者与行为者归因判断的分歧
• 行为者本人对自己行为动机的归因不同于他人对自 己行为的归因。
第五章
归因
对他人和自我的归因
自我知觉 贝姆(S. L. Bem)的自我知觉理论
• 贡献:
– 自我知觉理论指出,如果能够控制人们表达态度的外部环 境,或者向人们提供有关他们认知的一些假反馈,那么将 可以影响他们的自我知觉和信仰的表达。 – 自我知觉理论对认知失调现象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 局限: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归因偏差
非动机因素的归因偏差 归因的拟人化错误
• 人们倾向在一个简单的知觉意义上,按邻近性、相似 性、共同界线和单一性原则,把刺激物分组归类。对 于本不具有社会意义的自然现象也加以拟人化,进行 社会性的归因。 • 米乔特(A. E. Michotte)的实验
第五章
归因
谢利.泰勒和苏珊.菲斯克的知觉 显著性实验
第五章
归因
第五章
归因
行为者比观察者更加重 视外因的影响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在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容易犯基本归因错误, 但是在解释我们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倾向于更加 重视外因。 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因,将他人的行为做内部 归因的倾向行动者-观察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