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351年 33年 3、后赵(319—351年,共33年) 后赵(319 351
333年 54年 4、前燕(317—333年,共54年) 前燕(317 333
394年 45年 5、前秦(350—394年,共45年) 前秦(350 394
二、东晋在江南的统治 (一)永嘉南渡与东晋建国 1、永嘉南渡 、 西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 ),北方陷入胡族割 313年 西晋怀帝永嘉年间(307 313年),北方陷入胡族割 据与战乱。中原大族与流民或西投河西,或南迁江南, 据与战乱。中原大族与流民或西投河西,或南迁江南,其 中大部流徙到江南。 中大部流徙到江南。 晋书·王导传 王导传》 洛京倾覆 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洛京倾覆, 《晋书 王导传》“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观我生赋·自注 自注》 中原冠带, 《观我生赋 自注》: “中原冠带,随晋过江者百余 家2、东晋立国 ” 。 、 永嘉元年(307年 永嘉元年(307年),东海王司马越安排司马睿为安东 (307 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王导为谋主,镇建业。 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王导为谋主,镇建业。 3l7年 晋愍帝投降的消息传到建业,司马睿称晋王, 3l7年,晋愍帝投降的消息传到建业,司马睿称晋王, 第二年称帝(晋元帝) 都建康(即建业, 第二年称帝(晋元帝),都建康(即建业,因避晋愍帝司马 邺讳改) 史称东晋。 邺讳改),史称东晋。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之兵非 好战; 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
4、北伐中原
(三)孙吴开发江南 基本国策——“限江自保” 坐观成败。 基本国策——“限江自保”,坐观成败。 ——
原因:一无曹魏“政治资本” 二无蜀汉“复汉”旗帜; 原因:一无曹魏“政治资本”,二无蜀汉“复汉”旗帜;三要 确保江东豪强利益。 确保江东豪强利益。
1、外交方面:与魏对抗又妥协,与蜀联合又争夺。 外交方面:与魏对抗又妥协,与蜀联合又争夺。 内政方面: 2、内政方面: 依靠大族,扶持优容。 复客制: (1)依靠大族,扶持优容。(复客制:国家允许
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世袭领兵制:允许大族将领率领 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世袭领兵制: 的土兵可以世袭 )
(2)举贤任能,“各尽其心”。 举贤任能, 各尽其心” 3、经济开发: 经济开发:
(1)减轻赋税,奖励农耕; 减轻赋税,奖励农耕; 推行屯田,保障军需; (2)推行屯田,保障军需; (3)兴修水利,扩大垦田; 兴修水利,扩大垦田; 征服山越,开发江南; (4)征服山越,开发江南; 发展工商,交通海上。 (5)发展工商,交通海上。
司马氏代魏
(二)诸葛亮治蜀
——“联吴抗曹” 1、重建吴蜀联盟 ——“联吴抗曹”。 内修政理, 2、内修政理,发展经济 。 第一, 第一,严格实行法治 蜀人张裔称赞诸葛亮说: 赏不遗远,罚不阿近, 蜀人张裔称赞诸葛亮说:“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 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三国志·张裔传》)。 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 三国志 张裔传》 张裔传 第二,用人政策—— 为官择人” 按实际需要才能用人, ——“ 第二,用人政策——“为官择人”,按实际需要才能用人, 任人唯贤,不拘一格。 任人唯贤,不拘一格。 第三,经济上,全力“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三国志·后 第三,经济上,全力“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三国志 后 主传》 主传》) 。 民族关系方面——奉行“和抚”政策。 ——奉行 3、民族关系方面——奉行“和抚”政策。
武帝纪》 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 《三国志·武帝纪》:“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 三国志 武帝纪 聚歼陌,以还相吞灭” 聚歼陌,以还相吞灭”。 经过近十年的混战与兼并,到建安四年(199年 经过近十年的混战与兼并,到建安四年(199年)时, (199 全国大的割据势力: 全国大的割据势力 曹操 袁绍 孙策 刘表 刘璋 韩遂、马腾 公孙度
隆 中 对
3、孙氏割据江东
陈寿: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20年
曹丕(魏文帝) 曹丕(魏文帝)
魏221年
刘备(昭烈帝) 刘备(昭烈帝)

(蜀汉) 蜀汉)
成都
222年 229年
2、依赖军事,基础薄弱 、依赖军事,
第七讲: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七讲: 公元581 (公元189年——公元581年) 公元189年 189 公元581年
蜀220—263 东汉 25—189 魏221—265 吴229—280 西晋
265—316
十六国
304—439
北魏
386—534
东魏 西魏 梁
北齐 北周 陈
东晋
317—420


第一节
三、西晋的灭亡
1、八王之乱
2、“五胡乱华”——北方各民族的内徙 五胡乱华” 北方各民族的内徙
迁徙论
第三节
十六国与东晋
西晋统一政权瓦解后,出现了分裂对峙的局面。 西晋统一政权瓦解后,出现了分裂对峙的局面。在 长达27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形成十六国(304—439 余年的历史进程中, 长达 余年的历史进程中 先后形成十六国( 与东晋(317—420) 年)与东晋(317—420)的对立和南朝与北朝的对立两个 阶段。 阶段。 十六国起自公元304年刘渊建立汉国,迄于公元 年刘渊建立汉国, 十六国起自公元 年刘渊建立汉国 迄于公元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东晋从公元317年司马睿在江南立国开 年北魏统一北方。东晋从公元 年司马睿在江南立国开 到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政权为止。 年刘裕代晋称帝, 始,到公元 年刘裕代晋称帝 建立刘宋政权为止。
东晋立国
2、门阀专政,皇权垂拱。 、门阀专政,皇权垂拱。 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 “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
思考:强大的前秦何以在此战中失败? 思考:强大的前秦何以在此战中失败? 1、前秦错误估计形势,陶醉于军事力量。 前秦错误估计形势,陶醉于军事力量。 2、计划不周密,仓促出战,指挥失当。 计划不周密,仓促出战,指挥失当。 3、骄傲轻敌,战术错误。 骄傲轻敌,战术错误。 4、虽号称百万,但投入前线兵力不多,且为乌合之众, 虽号称百万,但投入前线兵力不多,且为乌合之众, 战斗力不强。 战斗力不强。 5、东晋内部团结合作,同心协力,一致对外。 东晋内部团结合作,同心协力,一致对外。 6、东晋军事指挥得当,部署有方,战术运用成功。 东晋军事指挥得当,部署有方,战术运用成功。 7、东晋北府兵英勇善战,对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晋北府兵英勇善战,对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晋武帝与太康中兴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265 290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265—290年),是西晋历史上最好的时 (265 290年 西晋的许多重大政治、经济措施,均在此期颁行, 期,西晋的许多重大政治、经济措施,均在此期颁行,也收到了一 些效果。 些效果。 (一)占田制的颁行与社会经济的恢复
第二节 西晋的暂短统一及崩溃
一、西晋的统一 1、司马氏代魏
2、西晋统一全国 263年司马昭以蜀“ 民夷骚动” 认为“大举图蜀” 263 年司马昭以蜀“民夷骚动 ” , 认为 “ 大举图蜀 ” 的 年司马昭以蜀 时机已到。于是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18 18万大军分三路 时机已到。于是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18万大军分三路 攻蜀。后主刘禅出降,蜀亡。 攻蜀。后主刘禅出降,蜀亡。 265年 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逼魏元帝“禅让”帝位, 265 年, 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逼魏元帝 “ 禅让 ” 帝位 , 自己称帝(晋武帝) 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 自己称帝(晋武帝),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 379年11月 晋大举伐吴, 379 年 11 月 , 晋大举伐吴 , 步骑二十余万分五路直指建 夏口、江陵等地。王睿率水军自巴蜀顺江而下, 业、夏口、江陵等地。王睿率水军自巴蜀顺江而下,直逼 吴都建业,太康元年(280年 三月, 吴都建业 , 太康元年 (280 年) 三月 , 吴主孙皓向晋将王睿 投降,吴亡。 投降,吴亡。 190年关东军讨董卓 经过90年的分裂混战,至此, 年关东军讨董卓, 90年的分裂混战 自 190年关东军讨董卓 , 经过 90 年的分裂混战 , 至此 , 中国又重新统一。 中国又重新统一。
“关中丰实”,扬州”公私有蓄”、京兆”丰沃”,“编户皆有 关中丰实” 扬州”公私有蓄” 京兆”丰沃” 关中丰实 车牛” 沛郡“比年大收,顷亩岁增” 凉州“家家丰足” 车牛”,沛郡“比年大收,顷亩岁增”,凉州“家家丰足”,仓库 盈溢” 晋书·食货志 )。黄河流域一带更是 农官兵团, 食货志》 黄河流域一带更是“ 盈溢”(《晋书 食货志》)。黄河流域一带更是“农官兵团,鸡 犬之声,阡陌相同” 晋书·食货志 食货志》 犬之声,阡陌相同”(《晋书 食货志》)。
三国鼎立
一、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 (一)汉末军阀混战
黄巾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建地主阶级及其政权, 黄巾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建地主阶级及其政权,东汉王朝日趋 衰落,接着出现的便是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衰落,接着出现的便是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黄巾军主力被镇压之后, 黄巾军主力被镇压之后,东汉统治阶级内部的暂时联合很快就 破裂了。少帝光熹元年(189年 外戚、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 破裂了 。 少帝光熹元年 (189 年 ) , 外戚 、 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 他 一方面拉拢大族袁绍兄弟,一方面密召并州牧董卓率军入京。 一方面拉拢大族袁绍兄弟,一方面密召并州牧董卓率军入京。不料 谋泄,宦官先发制人,杀掉何进。接着袁绍入官, 谋泄,宦官先发制人,杀掉何进。接着袁绍入官,又大杀宦官两千 多人。这一事件结束了东汉长期以来的外戚宦官专权,但同时唆使 多人。这一事件结束了东汉长期以来的外戚宦官专权, 东汉中央权力出现了真空,董卓乘机率兵进入洛阳。 东汉中央权力出现了真空,董卓乘机率兵进入洛阳。 董卓入京后,废少帝刘辩, 另立九岁的刘协为帝(献帝) 董卓入京后 , 废少帝刘辩 , 另立九岁的刘协为帝 ( 献帝 ) , 自封 相国,独揽朝政大权。董卓”仕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 相国,独揽朝政大权。董卓”仕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 隙必报” 为政“ 法令苛酷” 三国志·董卓传 董卓传》 隙必报 ” , 为政 “ 法令苛酷 ” ( 《 三国志 董卓传 》 ) , 又打击异 己,纵兵杀掠百姓,引起天下不满。 纵兵杀掠百姓,引起天下不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