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现代抒情诗鉴赏技巧
第一讲 现代抒情诗鉴赏技巧与当下诗坛变革
一、新诗: 诗歌:内视点文学 新诗:用精粹的现代汉语抒写现代人内在的情感与 思想的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音乐性的文学样式。 文体特征:1.音乐性: 外在音乐性(诗歌的韵脚\章节句的对称性) 内在音乐性(情感节奏) 2.抒情性: 情感与哲理:体验与感悟:生命哲学 3.跳跃性: 非散文思维,精粹性 二 、诗歌精神: 诗与诗人,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的关系
印象
是飘落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 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珍珠, 它已坠到古井的暗水 里。
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 它轻轻地敛去了 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
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 迢遥的,寂寞的呜咽, 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 寞地。
4 与修辞手法联在一起: ①比喻意象: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理想与事业:闻一多《红烛》红烛燃烧自己创造光明 ——诗人‚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为理想与事业献 身 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人的影响与记忆。 如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蒲风《我迎着狂风和暴 雨》艾青《吹号者》《向太阳》等 2、主题表达的显与隐: 现实主义:显,如中国诗歌会,七月诗派 现代主义:隐,如象征诗派,现代诗派,九叶诗派等 何其芳:《预言》《花环》→《生活是多么宽广》《我 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3、诗歌主题的单一与多重:卞之琳《断章》主题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当‚我‛ ‚从子宫割裂‛,就‚失去了 穆旦:《我》 温暖‛。这是一种隐喻。人一诞生,就是从 母体中分离出来,从此就成为独立的个体。 其隐喻的意义就是所谓的现代‚孤儿‛。所 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 以,‚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但却 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 ‚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 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2、自然地转为‚个体‛与‚群体‛的思辨: 从时间的角度,思考个体生命离开了‚群 从静止的梦离开了群体, 体‛,又长久地找不到自我的生存困境。 3、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整体中 痛感到时流,没有什么抓住, 分裂出来的‚部分‛,渴望再融入‚整体‛ 不断的回忆带不回自己, 而不能的痛苦。所以当‚部分‛与‚部分‛ 在相遇时,同病相怜,像荒野中的孤儿遇到 遇见部分时在一起哭喊, 另一个孤儿‚在一起哭喊‛,生动的想象, 是初恋的狂喜,想冲出樊篱 又像‚是初恋的狂喜,/想冲出樊篱‛,但是, ‚伸出双手来抱住了自己//幻化的形象‛。 伸出双手来抱住了自己, 其结果是‚更深的绝望‛。用现代诗跨节跨 行的连接,来暗示当幻想被激发到高处之后, 又突然落空而幻灭。因为节与节之间的空一 行,非常巧妙地暗合了那种心理的‚落空‛ 幻化的形象,是更深的绝望, 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感。 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境。 4、第2句重复,加深了现代孤儿无处依靠的 1940年11月 孤独感。从母体中诞生,新的生命也意味着 一个新希望,但希望常常无法实现,现代人 的生命过程,永远处在生存的痛苦之中。所 以,‚仇恨‛给‚我‛梦幻的‚母亲 。在结 构中形成了首尾呼应 。
(三)语词细读 英美新批评:对构成文本的语词进行详细读解,找出语 词间的各种意义关系,从而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重点分析语言之间的张力、悖谬(惊奇与反讽)、含 混等各种意义关系。 1、张力:“我们能从诗中发现的所有外延和内涵构成的 那个完整结构”(艾伦· 塔特)即诗歌语言的字面意思 与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拥有的比喻意义之间的差异 与距离。如顾城《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黑夜:十年浩劫黑暗时代。 光明:正义、真理、知识、希望的比喻和象征。
(二)主题提取:主题是一切文学作品得以成立的重要根 据。 ‚新诗底创造,第一步就是选意。在诗人的眼里, 宇宙就是一首大诗。所以诗意是随时有的,只等我们选 其味儿浓厚的写出来。‛ ——康白情 1、新诗主题类型:爱情、人生、理想、事业、战争等。 爱情:永恒的生命主题。《致橡树》《日记》 人生:沉吟与反思人生。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 生死、悲欢、离合、聚散、得失等,无时无刻不在周身 困扰与纠缠,人生表达成为重要素材。如‚九叶诗人‛ 穆旦的《我》就是对‚我‛诞生到人世后生存的艰难, 无所依靠,自我迷失等生命状况的形象写照:
威廉· 燕卜荪《含混的七种类型》 : (1)某一物与另一物相似,但它们有几种不同的性 质都相似; (2)上下文引起的多种意义并存,包括词的多义和 语法不严密产生的多义; (3)两个明显不相关的意义同时出现; (4)一个陈述语的两个或更多的意义互相不一致, 反映作者的一种复杂综合心态; (5)一面写一面发现真意所在,导致一个词在上文 与下文的意义不一致; (6)表述的东西是矛盾的或累赘的,迫使读者必须 自己作出解释; (7)一个词的两种意义,一个含混语的两种价值, 正是上下文规定的相反意义。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群象分别比喻祖国贫穷、落后、发展迟缓的情形。
②象征意象:直接用其象征意。
如戴望舒《雨巷》中的“雨巷”:现实环境;心境的象征 李金发《弃妇》的“黑夜”“蚊虫”“弃妇”等——
四、新诗九十年祭(1917.2—2011) 五、当前新诗的二次革命具体内涵 三大重建: 1、诗歌精神重建(生命意识与使命意识的 和谐:个体体验与时代情感的应和) 2、诗体重建(新格律诗,增多诗体;规范 自由诗) 3、诗歌传播媒介重建(歌词、平媒、电视 诗歌、网络诗歌、手机诗歌…)
如穆旦《防空洞里的抒情诗》第一节: ‚他向我, 笑着,这儿倒凉快,/当我擦着汗珠,弹去爬山的土, /当我看见他的瘦弱的身体/战抖,在地下一阵隐隐 的风里。/他笑着,你不应该放过这个消遣的时机。 /这是上海的申报,唉这五光十色的新闻,/让我们 坐过去,/那里有一线暗黄的光。/我想在大街上疯 狂的跑着的人们,那些个残酷的,为死亡恫吓的人们, 像是蜂拥的昆虫,向我们的洞里挤。‛ 评点:战争明明是残酷冷峻,令人魂不守舍,惶惶不 可终日的,但在战争的地方,防空洞里,居然诞生出 诗意来,这诗题本身就已经构成一种强烈的悖论,在 诗句的展开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对防空洞“凉 快”的写照,还是“消遣的时机”的调侃,以及“五 光十色的新闻”的描述,都是以轻松玩笑的语调描述 严峻的现实。这种悖论式的书写方式是对血腥战争的 一种讽刺与嘲弄。
3、含混 :是指诗歌语言的歧义,新批评理论家认为这是诗歌语 言体现出特殊魅力的地方。含混就是语言具有复义, ‚‘复义’ 本身可以意味着你的意思不肯定,意味着有意说好几种意义, 意味着能指二者之一或二者皆指,意味着一项陈述有多种意 义。‛(威廉· 燕卜荪:《含混七型》)含混使诗歌的语言充满了 不确定性,充满了丛生的语意混响,从而为诗歌意蕴的敞开提 供了多种可能。如卞之琳的《鱼化石》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6.4.1936 评点:这里“怀抱的形状”、“溶化于水的线条”、“镜子 一样的爱我”、“鱼化石”等,语意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含混 的、复义的,诗歌因此可以有多种解法。 ①爱情永恒:卞之琳爱张充和,整整爱了60年。但这爱,却被 卞之琳深深藏在了心底。 ②情爱的失落: ③时间永恒性:
三、新诗鉴赏方法: (一)意象关联 1 意象:心理学认为,有关过去的感觉上、知觉上的经 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有视听嗅味触觉,联觉意象, 静动态意象,‚限定的‛(听触觉)和‚自由的‛ (视觉)意象等。 诗学认为,主观情思(意)与客观形象(象)的融合。 2 数量上: 群象:北岛《走吧》 独象:想象空间、阐释空间更大。 北岛《生命》“太阳也上升了‛; 《自由》“飘/撕碎的纸屑‛; 《生活》“网‛等 3 感觉上:听觉、视觉、触觉、嗅觉意象。 如戴望舒《印象》
李金发:弃妇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长染在游鸦之羽,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越此短墙之角, 静听舟子之歌。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衰老的裙裾发出衰吟, 如荒野狂风怒号: 徜徉在丘墓之侧, 战栗了无数游牧。 永无热泪,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 点滴在草地 空谷里。 为世界之装饰。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弃妇 :大革命失败后现代知识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分子失落与孤苦无依心境的 象征。
评点:满天星光如此庞杂,这怀间怎能容下?情思的线究竟
如何将星光的珠子穿起呢?这正是诗歌中体现出的悖论,看似与 普通生活逻辑不合,其实又极其富有诗歌艺术的形象性特征, 诗意氤氲,给人带来丰富的遐想与美好的回味。
⑵反讽:就是一种“紧张严肃的讽刺性模仿”(布鲁克斯 语),也就是对现实世界要么将其神圣化,要么将其鄙
2 、悖谬:两种表现形式: ⑴惊奇:诗人在诗中描述的情景明显与现实不相吻合, 是对现实的主观处理,“把敬畏的惊奇感觉”真诚地 表达出来,“给黯然无光的日常世界带来新奇光彩的 启示。”(布鲁克斯《悖论语言》)如冯至《满天星 光》:
我把这满天的星光, 聚拢在我的怀里, 把它们当作颗颗的珍珠, 用情思细细地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