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的文化探源及发展分析
摘要:龙舟竞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之一,拥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及广泛的群众基础。
本文通过探源龙舟竞渡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本质,分析其发展动因。
旨在把龙舟竞渡这一传统项目更好的推广,把中国的龙舟文化、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关键词:龙舟竞渡;文化探源;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16-02
一、前言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一种具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活动,是中华民族每逢端午时节都要开展的一项传统体育竞技项目。
龙舟竞渡需要宽而深的江海湖泊,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历史上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展较为广泛。
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民俗文化的复兴,龙舟竞渡在全国范围内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近年来的龙舟竞渡赛制趋于完善,规模也越来越大,影响力不断提升,并向国际性赛事推进。
二、龙舟竞渡的文化溯源
说起龙舟竞渡,人们往往第一时间会联想到一个历史人物,那就是战国时期的楚大夫——屈原。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
民众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为了寄托哀思,端午节吃粽
子、赛龙舟。
龙舟竞渡的起源除了屈原说,还有祭龙图腾说、祛病驱瘟说、祈求丰收说、纪念英雄人物说。
各种起源说存在地区、民族、文化和认知的差异,众说纷纭的结果不足为奇。
而各种缘起的出现,都同当地先民的祭祀、劳动、信仰等密切相关,其产生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经济基础、社会心理基础和哲学文化基础。
对龙舟竞渡起源的考察和追溯,不仅印证了这项民间竞技活动的悠久历史,更是展现其厚重的民俗文化传统。
三、不同历史时期龙舟竞渡的传承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有关龙舟记载的最早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龙舟开始逐渐兴起,大部分民族或者族群都开始形成龙舟活动。
但对龙舟起源的说法并不统一:楚地是为了纪念屈原,吴国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而越国则是为了纪念勾践,还有的为了纪念曹娥,而现如今被广大群众认可的纪念屈原说也源于此时期。
虽然在龙舟起源上各地有着分歧,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了纪念本民族或本国中有较大影响的人物,把个人的精神转化为对有崇高理想人物的追思。
2.秦朝时期
秦朝时期龙舟已经在多数地区有了广泛的发展。
台湾韩江边上的大埔县高陂镇就有着丰富的龙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据说这里的赛龙舟历史悠久,最早是这个时期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而后
传承了原来的龙舟传统文化,一直沿袭至今[1]。
3.晋朝时期
晋朝时候,开始出现竞渡一词。
(晋)周处《风土记》:“端午烹骛角黍……竞渡”,可能是对“竞渡”的最早记载。
说明龙舟已经开始由一种民间自发形成的活动,开始向有组织、有规则的竞技性活动转型,龙舟竞渡也开始慢慢地繁荣起来。
在此时期,龙舟的开展形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现今龙舟竞渡的雏形,也为以后龙舟竞渡的大规模开展奠定了基础。
4.隋唐五代时期
名相魏征在《隋书·地理志》详细记载了当时龙舟在民间的开展状况:“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可见隋朝的龙舟已演变为“竞渡之戏”。
唐朝时期的鼎盛,也把龙舟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皇帝出行龙舟是首选的必备工具,龙舟耗资巨大,也气势恢宏。
隋唐时期,龙舟竞渡从皇室到民间,已经空前高涨,开始出现”竞渡之戏”,龙舟竞渡进入了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5.宋元时期
宋代是龙舟竞渡活动高涨时期,北宋时以东京(今开封)为龙头,南宋时以临安(今杭州)为中枢,波及大江南北,竞胜之风盛行。
宋代龙舟竞渡兴盛是与其社会背景有极大关系。
宋初,太宗修建金明池的最初目的,是在于演习水军,以备南事。
但随着南方战事的
平息,社会的安定,起而代之者则是充满休闲、娱乐的水嬉活动,金明池也就成了汴京城举办龙舟竞渡的主要赛场。
这个时期,对龙舟竞渡的记载不仅停留在文字中,宋代张择端的《金明池夺标图》,元代王振鹏的《龙池竞渡图卷》都形象描绘了当时龙舟竞渡的宏大场面。
6.明清时期
明朝的龙舟竞渡活动一如唐宋时期,从皇宫到民间,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一些府志、县志中有所记载。
苗族龙舟竞渡具有悠久的历史,明(嘉靖)《贵州通志》卷三“风俗”记载:“镇远府端阳竞渡。
府临河水,舟楫便利,居人先期造龙船,绘画首尾,集众搬演居戏。
以箬裹米为粽,弃水中。
拽船争先得渡者,是岁做事俱利焉”。
又如巴蜀地区的一些县志中也有所记载,《金堂县志》:“近水居民则为龙舟竞渡,相传屈原以是日沉江,故为角黍,龙舟以吊之。
”
四、当代龙舟竞渡蓬勃发展
自1984年5月原国家体委把龙舟竞渡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以来,这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在国内外有了长足的发展。
1995年中国岳阳南湖水域举办了第一届真正意义上作为现代体育运动的龙舟国
际锦标赛。
直到2007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代表大会上,国际龙舟联合会获得加入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资格,成为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的正式成员。
在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上,龙舟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这也代表着龙舟竞渡在国际上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龙舟竞渡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的同时,国
内龙舟赛事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一度打破了龙舟只在南方地区进行的传统,跨过长江,越过黄河,传到了北方各地。
此外,在参赛人员性别方面,也改变了不让女子参赛的旧习俗,为龙舟赛场上增添了一抹巾帼风采。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龙舟人口已将近5000万,各级别赛事也达百余项。
在英国、波兰、捷克、俄罗斯等一些欧洲国家已拥有近30万的龙舟爱好者,美国、加拿大等美洲国家也有9万爱好者,甚至在非洲和澳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也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参与到龙舟这项运动中来[2]。
可以说,我国龙舟竞渡与现代体育的接轨是成功的,也是迄今开展最为成熟的、影响力最大的中国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五、龙舟竞渡兴盛的社会动因分析
1.民族信仰奠定龙舟竞渡基础
龙,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龙崇拜是中国最为古老的神灵崇拜之一,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龙崇拜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3]。
华夏子孙自豪的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以能够“亲近”龙而感到荣幸和祈福平安。
龙舟竞渡最初便是祭祀龙图腾的一种仪式之一,逐步演变为纪念性和竞技性的民俗活动。
也正因为龙舟竞渡具有这样的民间信仰,才使得它广阔数千里,历时千余年盛行而不衰。
2.民族精神弘扬龙舟竞渡内涵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具有对内动员和聚集民族力量,对外展示和树立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4]
龙舟竞渡过程中,同舟人员需要目标统一、齐心协力、节奏一致,充分强调团结合作的精神。
而竞技对手之间则是你追我赶,体现了积极进取、勇争第一的拼搏精神。
因此,龙舟竞渡成为培养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载体。
3.奥林匹克精神拓展龙舟竞渡影响
古代奥运会作为一种祭祀仪式不仅表达了对诸神的敬仰,还蕴涵了当时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5]可以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是集宗教祭祀、文化展示、竞技交流为一体的群体性民俗活动。
不难看出,在我国同为民俗活动的龙舟竞渡与其有着极为相似的特征。
随着奥林匹克精神的全球化传播,同为民俗活动的龙舟竞渡也借着奥林匹克之风,正积极地进行着与现代体育的融合。
如今的龙舟竞渡已逐渐发展成一项成熟的运动赛事。
不仅在中国,在亚洲其他国家,甚至在欧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都举行了不同规模的龙舟比赛。
龙舟竞渡也不再只是中国人的运动,它已经成为国际体育竞技舞台的一分子,被全世界人民所喜爱和推崇。
六、结语
龙舟竞渡是中华民族一项传承悠久的民间活动,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龙舟竞渡中所弘扬的民族精神,使人民大众在龙舟竞渡的过程中更好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体验到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随着龙舟竞渡的发展,其开展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国,
有逐渐向全世界蔓延的趋势。
这也预示着龙舟文化,甚至中国文化在不断扩大着其影响力。
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把龙舟竞渡这一传统活动更好的推广,把中国的龙舟文化、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明军.龙舟历史文化与发展现状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
[2]刘宏玉.华夏龙舟竞渡文化的现代阐释[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11).
[3]刘民雄.龙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吕韶钧.试论龙舟竞渡文化的精神内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5).
[5]胡娟.龙舟竞渡流变历程中的现代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