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X-7-022第六章6.3实数第二课时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SX-7-022第六章6.3实数第二课时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2cຫໍສະໝຸດ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可推广到实数范围内; 知道在实数范围内,可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 0) 、乘方、开方(开 平方时被开方数为非负数) 等运算, 而且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性质同样适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如学生在有理数 章节中已经学习了知道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回忆有理数范围内相反数、 绝对值的意义,体会在实数范围内这些概念依旧成立,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 生体会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学生在类比有理数中求相反数和 绝对值进行计算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所出现的错误要了解其原因并加以纠 正。问题 3 先复习七年级上已经学习过的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律,然后提出 一个富有启发性且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我们如何知道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 是否适用?” 然后通过问题 4 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由于有了有理数的运算性质作基础,学生在掌握求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并 不困难,但求的值有一些困难,关键是要判断与 2 的大小,要能判断是正数 还是负数,问题 5 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了在有理数范围可以进行的运算,在实 数范围内一样适用。最后的综合训练题也有一些困难。在今后教学中还要注 意加强训练,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O
2 3 2 (2) 2 2 3
(3)
2
5
5
1. 应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图,平面上有四个点,它们的坐标分别是 A ( 2 ,
2
, C ( 5, 2 ) , D ( 2, 2 ) .(1)顺次连接 A、B、C、D 围成的四边形是什 么图形?(2)这个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将这个四边形向上平移 2 2 个单位长度, 四边形的四个顶点的坐标变为多少?
2
-3
2

(2)
学 习 过 程
2
3 2 2
.
达 标 测 评
(3)

3
2

3
2

(4)

2 1

2
【能力提升】 1.计算: (1) +π +
5
2 0 2
3
7
(精确到 0.01) ;
(2) 、已知 a
、b
、c
b
在数轴上如图,化简
a
a
2
a b
c
c
a
2
b c

题 目 学 校 设计 来源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学习 方法 星火 一中




课时 1 数学
6.3 第二课时 教 者 刘占国 年 级 七年
独立阅读教材 85 页文字段,归纳总结实数性质。 【活动 2】 例 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 2 + 3 )- 2 ( (2) 3 3 + 2
3
学 科
教学 2013 年 4 月 2 日 时间 1.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 2.会用计算器进行实数的运算。 3.进一步感受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体验数形结合的优越性。 4.发展学生的类比与归纳能力。 实数的有关性质及利用实数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能准确无误地进行实数运算 自我设计 师生合作 小组合作 【知识回顾】 1. 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 表示 出来,这就是说,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 示 .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 的,即每一个实数 都可以用 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 每一个点都是表示一个 . 2、 2 的相反数是 .-π 的相反数是 .0 的相反数是 . ∣- 2 ∣= ,∣-π ∣= , ∣0∣= .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活动 1】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 1、用字母来表示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 分配律 2、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2
2)
, B ( 5,
2
2)
(4)
a
2 a
1
2
3
4
5
(5)(-2)3×
(4)
2

3
(4) (
3
1 2
)
2
9
.
2.化简: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1) 已知实数 a、 b、 c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
c
b
O
2
a
教 与 学 反 思
化简
a b a b
c a
总结: 实数范围内的运算方法及运算顺序与在有理数范围 内都是一样的 例 3、用精确度计算实数(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 5 + 、 (2) 3 2 、
学 案 整 理
总结: 在实数运算中,当遇到无理数并且需要求出结果的 近似值时,可以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用相应的近似有限小数 去代替无理数,再进行计算 6.3 第二课时 实数的有关性质 实数运算 【拓展延伸】 1.计算: (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