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复习1-14章绪论1.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循循善诱等教育思想2.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被称为“产婆术”,也是启发式教学。
3.“教育”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之于《孟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4.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智体三育.5.《学记》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6.夸美纽斯于1632年完成了《大教学论》一书,这部著作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初步独立)。
第一次系统总结了班级授课制。
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7.卢梭的《爱弥尔》,倡导自由自然的教育。
8.赫尔巴特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完全独立。
9.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几个著名论断。
代表作是1916年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有“五步教学法”10.洛克提出了白板论,主张绅士教育.斯宾塞提倡实科教育.布鲁纳主张结构课程,重视早期教育和提倡发现教学.11.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西方学者成为三大教育名著。
第一章教育概述一、原始社会教育特征。
1.教育活动与生产和生活高度一体化,水平低。
2.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落后。
3.教育无阶级性。
4.与宗教紧密联系。
二、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与现代生产具有高度相关性。
2. 教育与生产劳动由脱离走向融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与普及性。
4.教育走向终身化和全民化。
5.可持续发展。
6.变革性与未来性。
三、教育具有商品性吗?具有。
四、学校教育产生于什么时期?奴隶社会五、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六、终身教育概念是法国的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提出的。
七、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在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后逐渐立起来,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发展的产物。
第二章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的两大规律。
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2.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教育)。
3.决定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4.理解遗传决定论。
1.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4.遗传素质具有变异性。
5.如何根据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教育?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个体身心发展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上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把我教育时机,抓住学生发展关键期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
第三章教育的社会功能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学校课程内容。
2.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
3.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的基础经济功能是培养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2)推动科技发展的功能。
(3)教育对于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
4.教育先行概念一是教育发展要适当超越于现有经济发展程度,二是在发展教育时,教育要优先优惠于其他部门而发展5.理解教育三个面向(1)教育要面对现代化: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合格人才(2)教育要面向世界:教育要想其他国家学习并吸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打破传统教育保守性,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思想(3)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要有预见性,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尤其要面向未来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强调教育的超前性和教育应发挥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以超前意识培养战略人才。
第四章1.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2.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
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
“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同时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也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体”同样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还包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娱乐身心、培养高尚情操等。
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3.素质教育内涵、特点、如何落实内涵: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照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实现再创造的过程。
换言之,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科学地运用人类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去开发塑造完善青少年的身心结构与功能,已达到全面提高公民素质质量的教育实践过程。
其实质是对青少年的个性素质的再生产和再创造的社会实践过程。
特点: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普通性,内化性,综合性如何落实:第一,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这是教育观念的核心第二,要进行教育的整体改革。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对现行的基础教育包括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进行全面的改革。
使我国的基础教育逐步转移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上来。
第三,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制度。
要建立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校办学的标准,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作为评估标准的核心,制定科学的评估制度,发挥正确导向作用。
第四,进一步改革考试制度。
淡化考试的选拔功能,取消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制度。
全国范围实施普高和初中毕业会考制度,改革中高考的考试科目。
第五,大力提高校长和老师的素质。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教师和校长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师素质。
4.素质教育与体音美等特长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是教育着科学的运用人类自身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去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是对青少年个性素质的再生产和再创造的实践过程。
文明特长的形成主要与个体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心理特征有关,而个性则除此之外还包括人的气质、需要、目的、动机、情感、意志以及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特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外延关系上看,它们的关系是:素质教育包含特长教育。
1.学制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也简称为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现代学制的基本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枝型学制(中间型学制)3.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4.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1)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2)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很多国家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小学成为普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初中教育的变化有:学制延长、把初中阶段看作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将初中和小学连接起来;高中本身就是现代学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职业教育有两个特征:文化科学技术基础越来越高、类型和层次多样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变化:多层次和多类型。
1. 从课程管理角度,课程分为哪几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2.活动课程的概念活动课程也称儿童中心课程或者经验课程,即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
此理论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获得经验,从中培养课学习兴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3.隐性课程类别: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结构:呈层次性特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物质到心理,其影响力从外向内递增。
功能:陶冶,育美,益智,健体特点:潜移默化,丰富多样,不易控制,难于量化4.理解课程计划,标准和教材P114-1181.教学的地位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的工作必须都围着教学工作展开,对教学基本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会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水平和质量。
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教学作为教育机构的主要活动,是完成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
教学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一方面,智育是教学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智育并不是教学要完成的唯一任务。
除智育之外,教学还要完成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任务。
另一方面,教学是实现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因为实现智育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其他途径完成。
因此,教育与智育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
4.理解教学认识作为一种特殊认识,为什么具有间接性、简洁性、引导性的特征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
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是贯彻于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活动。
学生是有意识的能动主体,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及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他们的认识客体,他们只有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包括联系实际和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动的活动中,才能使自身获得发展、提高。
所以,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①这个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界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教学并经过实践检验而得出的一个正确的结论,不应有所忽视。
但是,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2)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正如马克思所说,“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
这些特点是教学必须注意的。
教学过程只有既遵循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又充分注意学生认识的特点,才能组织和进行得科学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