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作为名词解释来考的以红色标注抗血清的制备【原理】:用抗原刺激机体可以产生抗体,抗原的性质、纯度和活性影响其免疫动物后获得的抗体的的特异性和效价。
在体外有目的的制备抗原,经初次、再次免疫的过程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抗体。
【注意事项】①制备佐剂时,一定要顺着同一方向用劲磨。
②检查油包水的方法:培养皿内加水,滴入混匀液,不散开即可。
如果第1次检查不合格,第2次检查必须重新倒水在平皿。
③免疫动物皮内注射时,可以在足垫、腋下、背部等处多点注射,总剂量1ml/只。
凝集反应颗粒性/ 可溶性Ag(Ab)与载体颗粒结合成的致敏颗粒,与相应Ab(Ag)发生特异性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一、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Ag,与相应Ab直接结合。
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1)玻片法凝集反应:【原理】:颗粒性Ag(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Ab直接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意义】:①定性试验,可用已知抗体的诊断血清来测未知的抗原。
②可用于细菌分型、ABO 血型鉴定等。
【结果观察】:①对照区不发生凝集,为均匀浑浊的乳状液。
②试验区,伤寒菌液(Ag)与相应的Ab发生反应,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为阳性。
如与对照相同则为阴性。
(2)试管法凝集反应:【原理】:用已知细菌作为一定浓度的悬液Ag,与一系列稀释的受检血清混合,经静置保温后观察每管内颗粒性Ag的凝集程度。
【结果观察】:①先看对照管,应无凝集现象,轻摇试管,细菌分散均匀,混浊。
再从第1管开始看。
②根据凝集度打“+”。
—:管底无沉淀,液体混浊,细菌分散均匀。
++++:管底有沉淀,上液澄清,细菌全部凝集。
+++:管底有沉淀,液体稍混, 细菌1/4不凝集。
++: 管底有沉淀,液体混浊,细菌1/2不凝集+: 管底仅少量有沉淀,液体混浊。
效价判断:以出现“++”凝集的最大稀释度,为该血清的凝集效价。
二、间接凝集反应:必须借助颗粒性载体,将可溶性Ag(Ab)致敏载体,成致敏颗粒,再检测标本中相应的Ab(Ag)。
间接凝集反应(胶乳凝集抑制试验):【定义】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Ag挂在一个无关免疫的载体(聚苯乙烯胶乳)上,制备成颗粒Ag,与其相应的Ab相结合,为间接凝集反应。
以检测尿中HCG为例:阳性:尿含HCG+抗HCG →+HCG胶乳颗粒→不凝集阴性:尿不含HCG+抗HCG →+HCG胶乳颗粒→凝集沉淀反应【定义】:可溶性Ag + 相应Ab →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质(Ag-Ab复合物)一、对流免疫电泳【原理】:利用电场的作用加强和加快双向扩散的一种方法。
在pH8.6的碱性缓冲液琼脂中进行电泳,带有较多负电荷的Ag泳向阳极,而Ab球蛋白等电点偏高(约为6--7),在pH8.6时带负电荷较少,加上分子量较大,泳动慢,受电渗(指电场中液体对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干扰后向阴极倒退,这样抗原抗体作相对运动,在较短时间内即可相遇,在孔间两者分子比例合适的地方形成沉淀线。
【意义】:对流免疫电泳主要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原如AFP、HBsAg等。
本法较双向琼脂扩散时间大为缩短(一般只需30分钟到1小时),且灵敏度比双扩高约数十倍。
沉淀线的位置与Ag、Ab分子电荷情况有关,也与Ag、Ab比例有关。
有沉淀线为阳性,无沉淀线为阴性。
【特点】优点:操作简便,观察结果快,敏感度比双扩高8-16倍。
缺点:分辨率差,当有多种Ag、Ab 系统存在时,形成的沉淀线位置易重叠,难以分辨,所以用此目的时,不如双扩。
二、双向琼脂扩散实验【原理】:定性试验。
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分别加入琼脂板上相对应的孔内,抗原抗体从孔内向四周扩散,在两者对应比例适宜处形成沉淀线。
【意义】:可用已知抗原(抗体)来检测未知的抗体(抗原),同时检测抗原抗体的纯度。
临床上常用来检测甲胎蛋白(AFP),作为原发性肝癌等的辅助诊断。
【结果判断】:①在阳性对照孔与中间的抗体孔之间出现一条或多条白色沉淀线(一对抗原抗体系统即可出现一条沉淀线,如有多对抗原抗体可出现多条沉淀线)。
②观察标本孔与中间的抗体孔之间有无出现沉淀线,有即为阳性,无即为阴性。
以上两实验的注意事项:①浇琼脂板时注意动作要迅速,琼脂不要溢出玻片,成品琼脂板平整无气泡,打孔时,不要将琼脂划破;②加样时,不要溢出孔外;③加样用的枪头不要混用。
三、免疫电泳【原理】:区带电泳后进行双相琼脂扩散实验。
将待测标本置于琼脂凝胶中电泳,样品中各蛋白成分因分子量及电泳迁移率不同,被分成肉眼不可见的若干区带。
电泳结束后,沿与电泳方向平行的两侧开槽并加入抗血清,置室温或37度使两者扩散。
18-24h后,各区带蛋白与相应的Ab在相应的位置上形成弧形沉淀线。
Ag越多,沉淀线越靠近Ab槽,其沉淀线越粗,可做细微的蛋白质组分分析,仅为定性实验。
【用途】:定性实验,主要用于纯化Ag和Ab成分的分析及正常和异常免疫球蛋白的识别和鉴定等方面。
【注意事项】:①开槽处距玻片边缘>5mm,开孔处>7.5mm。
②槽中加抗血清时,加满即可,切忌溢出。
四、单向琼脂扩散电泳【原理】:单向琼脂扩散扩实验是凝胶内免疫沉淀反应定量试验。
一般是用已知抗体测定未知量的相应抗原。
定量抗体与加热熔化的含缓冲液的琼脂混合后,制板,打孔,加入待检抗原,在合适条件下,形成乳白色的沉淀环。
沉淀环大小与抗原(抗体)量成正相关,因而可以根据沉淀环的大小确定相应抗原(抗体)的量。
【意义】:单向免疫扩散试验主要用于血清中IgG、IgM、IgA和补体等蛋白质的定性、定量测定。
以上两实验的注意事项:制备抗体琼脂板时,琼脂温度必须严格控制。
温度太低会导致琼脂凝固,太高将影响所加抗体的活性。
加样孔中的琼脂应挑干净,且不可损坏孔的边缘,确保每孔的液面基本一致。
ELISA(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该技术基础是抗原或抗体固相化和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固相化和酶标记的抗原抗体仍保持其免疫活性。
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它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有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常用的ELISA的方法有:间接法、夹心法、竞争法乙肝两对半: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g) →HBcAb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
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
【实验目的】:定性或定量测定人血清或血浆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可用于判断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实验原理】:双抗原夹心法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抗-HBs(一步法)。
采用纯化HBsAg包被反应板,加入待测标本,同时加入HBsAg-HRP进行孵育,当标本中存在抗-HBs时,该抗体与包被HBsAg结合并与酶结合物形成HBsAg—抗HBs—HBsAg—HRP复合物。
洗去游离反应物,加入显色剂后,将有明显颜色变化。
若标本中无抗-HBs时,加入底物后没有或只有很轻微的颜色变化,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变化与标本的含量呈正比。
【结果判断】未加终止液前,阳性孔呈蓝色,阴性孔和空白孔无色,标本孔如呈蓝色即为阳性,颜色深浅与标本中的抗HBs量呈正比。
加终止液后,蓝色转为黄色,放入酶标仪中检测,使用OD450-492nm波长测定OD值,计算cutoff值,读数需在终止反应后10分钟内完成。
cutoff值:COV=阴性对照平均OD值×2.1标本OD值≥COV为阳性,标本OD值≤COV为阴性。
阴性对照OD值低于0.05,作0.05计算,高于0.05按实际OD值计算。
免疫荧光色素技术许多物质都可产生荧光现象,但并非都可用作荧光色素。
只有那些能产生明显的荧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有机化合物才能称为免疫荧光色素或荧光染料。
常用的荧光色素有:①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或酒精等溶剂。
分子量为389.4,最大吸收光波长为490-495nm,最大发射光波长520-530nm,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是应用最广泛的荧光素。
其主要优点是:①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②通常切片标本中的绿色荧光少于红色。
②四乙基罗丹明;③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等。
【实验原理】:利用荧光标记第二抗体检测未知Ag或未知Ab的方法。
以检测人血清中抗核抗体(ANA)为例。
小鼠肝细胞作为抗原片,将病人血清加到抗原片上。
如果血清中含有ANA,就会与细胞核成分发生特异性结合,再加入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又可与ANA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细胞核部位呈现荧光。
以检测血清中ANA(抗核抗体)为例。
鼠肝细胞+ ANA(1:5血清),一抗+ 抗人IgG-FITC,二抗→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无荧光为阴性,有荧光为阳性【实验结果】细胞核发黄绿色荧光为“+”,阳性待检血清作进一步稀释后可测定效价。
不发荧光为“-”。
根据细胞核着染荧光的图像,可区分为:①均质性:细胞核呈均匀一致的荧光。
②周边性:核周呈现荧光。
③斑点型(颗粒型):核内呈现斑点状荧光。
④核仁型:核仁部分呈现荧光。
⑤混合型:两种以上核染色。
【注意事项】:抗原片要新鲜,厚薄一致,要尽量薄。
待检血清要新鲜。
冲洗时要干净,动作要轻柔。
观察结果要及时,以免荧光湮灭。
补体CH50实验【实验原理】:补体与抗体(溶血素)致敏的羊红细胞接触后,被激活(C1途径),从而使致敏的SRBC溶解,其溶血程度与补体量呈正比。
因此,将新鲜待检血清做不同稀释后,与致敏红细胞反应,测定溶血程度,以50%溶血时的最小血清量判定终点,可测知补体总溶血活性。
以50%溶血判断结果比100%溶血灵敏、准确。
溶血素+SRBC,在补体的作用下→溶血【实验结果】①对照管不溶;②目视比较,最接近标准管的一管。
根据U管中加入的血清量,求出总补体值:补体活性(u/ml)=1/血清量(ml)×稀释倍数(20)③无法目测的,用722在542nm处读T值也可。
大小吞噬实验【实验目的】:体内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称为吞噬细胞,主要包括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通过测定细胞的吞噬率、吞噬指数可了解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一、小吞噬试验【实验原理】: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杀菌功能,当与颗粒性物质(细菌等)混合孵育一定时间后,颗粒性物质被吞噬杀灭。
根据吞噬率、吞噬指数可反映该细胞的吞噬功能。
【结果观察】:镜下可见RBC被染成红色,其它为蓝色,找到中性粒细胞,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