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纲要1(为政以德)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纲要1(为政以德)

刘老师《<论语>选读》教学笔记
一为政以德
【相关成语】众星拱北;陈力就列;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鸣鼓而攻之;风行草偃;化若偃草;开柙出虎。

【重点理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

德治侧重于心,法治侧重于规矩,应道德与法制并行。

这里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孔子对行政、法制的忽视,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①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②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

对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从历史看,“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自家人。

从地域看,“在邦域之中”。

从政治关系看,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

体现了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修文德”。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
①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

农民起义的“均贫富”是讲究平均主义,取消等级制度;孔子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均无贫”是指“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上下相安”,是相对公平,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②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

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讲究阶级差别,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有若的观点是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执政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反对暴政,主张德治。

这一则它的核心内容是反对杀人,主张德治,在全国上下形成一种道德风尚,移风易俗,改造思想,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

正是在这一点上,见出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根本区别。

思考:孔子主张“风行草偃”,又号召学生对冉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
不矛盾。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该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地运用,在特定的环境中和面对特殊的人的时候,要有特殊的对待方式。

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并且冉有的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

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以身作则。

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

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主张尚德不尚力。

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

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

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

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特别注意:孔子称颂尧舜,主要是赞美尧舜高尚的品德和德政,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