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个案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个案工作的含义与特点(一)个案工作的含义: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只是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无知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1、个案工作是个别化的社会工作方法;2、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是尊重个性,承认人的价值和独立性;3、个案工作融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身;4、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5、个案工作需要动用资源;6、个案工作者能同时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本质特征1、个案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个案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个案工作具有利益单向性的特色;个案工作关系是专业的动态过程)2、个案工作是一种信息沟通过程(一种情形是工作者与其他人员的沟通;一种情况是工作者与案主的沟通)3、个案工作是一向主人自主的专业(帮助案主恢复自助能力;在助人过程中工作者得到成长)(三)个案工作的目标(以个别方式帮助案主恢复、增强其社会功能,如人生任务、应付能力)1、目标分层:终极目标(挖掘生命潜能,趋向自我实现);中期目标(恢复自助能力,选择适当生活);具体目标(解决具体困难,排出情绪困扰)2、目标制定(案主的期望与要求,工作者的价值观,案主与工作者的互动)个案工作的理论与主要模式一、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注重借助“人在情境中”,把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帮助求助者。

受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和互动理论、人类学的家庭理论以及系统理论等影响。

1、七项原则:个别化、接纳、当事人自决权、不批判态度、表里一致、保密和受控制的情绪反应。

2、理论假设(1)对人性的假设:个体的发展收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人在情境中”,把求助者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求助者的所处环境把握求助者的问题。

(2)对求助者问题的假设:导致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失调和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求助者早年未被满足的欲望或者未被解决的情绪冲突压抑在心中,经常干扰求助者当前的生活,翻盖求助者的人际关系适应;第二,当权的社会环境压力过于强烈,使求助者早年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求助者的行为出现偏差;第三,求助者的问题还与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有关,在这些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影响下,求助者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控制能力减弱,最终导致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的失调。

强调:把求助者问题产生的北京和现状结合起来考虑,既要重视求助者问题形成的原因,又要重视求助者当前的人格强度。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保证人际互动有效进行的基础是沟通。

人际沟通会影响求助者的家庭关系和求助者社会角色的扮演,对求助者的超我和自我的形成也骑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求助者的自我功能的强度、自我防卫机制和知觉等都是影响其人际沟通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4)对求助者价值的假设:每个求助者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发展自己的潜能,只是未被开发而已,因此开展心理与社会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求助者的潜能,使求助者健康地成长。

3、治疗方法和技巧直接治疗:个案工作者直接对求助者进行辅导、治疗;间接治疗:个案工作者通过改善外部环境或辅导第三者,从而简介影响、帮助求助者。

(1)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映性直接治疗和反映性直接治疗)非反映性直接治疗:支持(核心是通过工作者了解、接纳、同感和信任等雪见求助者的焦虑和不安),直接影响(工作者通过至娥姐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成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和心理困扰的消除,如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和干预)和探索——描述——宣泄三种(工作者通过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释探索求助者的问题,并为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供机会,以便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冲突,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

反映性直接治疗:现实情况反映(工作者通过一些专门的治疗技巧协助求助者对其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内心困扰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心理动力反映(指出求助者经常采用的不良反应方式,并引导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分析、理解,找到自己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具体过程)和人格发展反映(制工作者帮助求助者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早年的通过经历,调整求助者的人格发展)。

(2)间接治疗技巧:核心是希望改善求助者的外部环境来促成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支持,直接影响,宣泄和现实情况反映)二、人本治疗模式一、理论假设(一)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人的本质是好的,人具有能力发展自己,并能够和谐地与别人合作,逐渐变得成熟。

(二)求助者的主观经验世界:只有求助者自己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而个案工作者只能通过建立和谐的、接纳的合作关系帮助求助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工作者应当以求助者为中心。

(三)自我概念:自我是求助者真实、本身的个体,而自我概念则是求助者对自己的看法,包括求助者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与评价以及对环境的知觉与评价三部分。

(四)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当求助者内化他人价值条件之后,就会出现求助者的自我和经验不一致,甚至冲突的现象,求助者为了维护自我概念就会曲解和否认经验,常见方式:选择性知觉、曲解、否定。

1、心理适应不良:求助者自我结构并不会受到真正的威胁,只是自我概念与经验不一致。

2、心理失调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心理适应不良。

二、治疗方法和技巧1、注重工作者的品格和态度;2、注重个案辅导关系(表里如一、不评价、同感、无条件接纳、无条件的爱、保持独立性);3、注重个案辅导过程;4、注重非指导性影响技巧(倾听、释义、澄清、情感反映、自我揭示)三、行为修正模式行为修正模式以求助者的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求助者不良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机制以及具体发展过程,以便知道求着这调整或矫正其不良的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反射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认知行为治疗理论假设(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习论等都是对人的行为获得的学习机制进行探讨)(一)经典条件作用的理论假设又称反射性条件作用,从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与中性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由于人具有语言能力,因此就可以建立起以语言为基础的复杂的条件反射系统(强化、消退、泛化、分化和抗条件作用)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的呈现给与无条件刺激,使有机体形成条件反射;消退:由于不再有强化,有机体条件反射的强度就会逐渐减轻,甚至出现条件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泛化:是指条件反应扩散到雷死原条件刺激的过程,这样,相类似的条件刺激就可以产生相同的条件反应;分化:与泛化相反,分化是指有机体抑制泛化反应,形成只对特定条件刺激发生反应的条件反射过程;抗条件作用:如果一个已形成的条件反应撤出原有的强化物,并同时设法使一个条件反应与原来的刺激建立联系,就会使原来的条件反应迅速消除(同时适用强化和消退,因此它对去微兆时微兆时亿的行为改变具有明显的效果,像厌恶疗法、系统脱敏法等)。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理论又称工具性条件作用,指有机体的某个行为会导致环境的变化,并进而影响到有机体的继后行为,如果这种行为是积极的,有机体就会倾向于做出同样的行为,如果这种影响是消极的,那有机体会倾向于抑制这种行为。

这样有机体就可以根据自己行为的后果调节自己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力量主要涉及影响行为的单元、强化的秩序和强化类型等三方面的内容。

1、影响操作条件作用的刺激:需要性刺激、厌恶性刺激。

2、正增强:当有集体作出一个行为后,给于一个需要性刺激,使有机体的该行为出现频率增强;3、负增强:通过消减厌恶型刺激使有机体的期待行为的出现率增高;4、正惩罚:通过给与一个厌恶性刺激使有机体的不适应行为逐渐消退;5、负惩罚:当有机体做出一个行为,它素新网得到的需要性刺激消失,则该行为的出现频率下降。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假设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即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观察学习不同于经典条件学习和操作性条件学习,强调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示范、观察和模仿获得的。

1、班度拉:观察学习四阶段注意阶段:对模仿行为进行观察;保持阶段:把观察到的行为信息储存在记忆力;再现阶段:通过自己的行为组合再现观察到的行为;动机确立阶段:确立行为模仿的动机。

2、班度拉强调:个体观察模仿行为之后会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通过认知系统的整理使相关刺激线索链接起来;通过观察模仿行为产生替代性奖赏或惩罚,从而修正已经习得的行为;通过观察模仿行为强化已习得行为。

(四)行为修正模式的一般理论假设(1)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不去研究行为背后的人格、动机和自我等问题;(2)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撒种理论都关心行为学习的具体机制和条件,认为有机体的适应行为和不适应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要想改变不适应行为或者获得适应行为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过程。

因此,这三种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实现治疗的手段,行为的修正其实是一些获得和消除行为的学习过程。

(3)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三种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外部环境在行为学习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外部环境的刺激必须会导致有机体的特定行为,只要改变外部环境,有机体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因此通过控制和消除外部环境的刺激因素就可以调整和改变有机体的行为,使有机体产生适应性行为反应方式。

(4)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

(五)治疗方法和技术1、放松练习:德雅各布森提出,通过求助者的身体放松缓解求助者生理和心理的各种紧张,以克服求助者的焦虑。

松弛放松法:这种方法首先让求助者身体的某租肌肉进展,以便使求助者了解紧张的感受;其次,让求助者放松这组肌肉,并要求求助者与紧张状态比较,体会放松的感觉;再次,通过几组几次紧张和放松的练习,使求助者逐渐能够自觉放松这组肌肉,知道学会放松整个身体,可以缓解求助者的身心紧张和焦虑症状。

2、系统脱敏:行为疗法的一种,用于消除各种恐惧症状,如社交恐惧、广场恐怖和考试焦虑等。

求助者对某物或某事感到害怕、恐惧、不敢接近。

系统脱敏法要求求助者在放松状态下逐渐靠近、接触恐惧对象,这样就可以抑制或消除求助者的焦虑反应,从而帮助求助者逐渐克服恐惧症状。

3、满灌疗法:又称暴露法、快速脱敏法。

它是让求助者直接处于最严重焦虑中,知道求助者的焦虑症状消除。

因为满灌疗法认为求助者的害怕是一种条件反应,如果求助者采取逃避方式,智慧增强求助者的恐惧强度,起到负强化的作用,对此,就需要要让求助者直接处于最严重的焦虑情境中,使求助者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恐惧,通过反复做这样的联系知道求助者对此变得习以为常,不再感到害怕。

4、自我管理:要求求助者积极参与行为改变的整个过程,并对自己的行为变化负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