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一字凝雅韵——诗歌中的炼字赏析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一字凝雅韵——诗歌中的炼字赏析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一字凝雅韵——诗
歌中的炼字赏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探讨明了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了解炼字的大致范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配乐朗读、导练结合,掌握炼字鉴赏的方法,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古代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讨明了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了解炼字的大致范围,赏析诗歌中诗人所炼之词的方法。

2.教学难点:品味古代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苏小妹论诗”视频导入,视频内容如下:
相传,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

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

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两句中间请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
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说:“还算好。

不过,这个‘摇’不够美。

”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

”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说:“妙极!”同学们,这一扶一失之间,你感受到这种“妙极”了吗?
今天,我们一起领略诗歌的炼字艺术,感受凝练的文字中带来的文学之美。

二、明字之妙
所谓炼字,就是在写作时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沈德潜曾说:炼字可以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正因如此,炼字题也成为了中考的高频考点,下面请看中考真题。

考题示例
1、第一类:指定了具体的字词,要求考生进行赏析。

“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李频《湖口送友人》)
请赏析领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2、第二类:未指定具体的字词,要求考生从“炼字”的
角度赏析。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这两句。

(黄公度《道间即事》)
对于第二类题,我们先要明确锤炼何字?让我们一起回顾经典诗句,共同寻找吧。

三、寻字之韵(锤炼何字)
(一)锤炼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写活画面,传递感情。

你认为下面诗句中哪一个字贴切生动?为什么?
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敲”以动衬静,突出了夜的幽静。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怨”意为埋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笛曲之幽怨,表达了戍卒离别的哀怨。

(二)锤炼形容词,形象真切,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你认为下面诗句中哪一个字贴切生动?为什么?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吹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象鲜活,春意盎然。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直”状烽烟之态,有挺拔坚毅之美,“圆”绘落日之形,有亲切温暖之感,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展现了塞外风光的雄浑与壮丽。

(三)锤炼叠词,生动传神地描摹事物的声音或状态,增强语言的音韵美。

你认为下面诗句中哪一个词贴切生动?为什么?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关关”拟声词,指水鸟鸣叫的声音。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萧萧”是拟声词,指风吹落叶的声音,“滚滚”是指水势汹涌,奔腾不息的样子。

(四)锤炼数量词,具体真实,符合情境,夸张渲染。

你认为下面诗句中哪一些字贴切生动?为什么?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千”“万”夸张,描绘了一幅浩瀚无垠、格外寂静、格外冷清的画面。

2、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
“一”强调数量的稀少,照应题目,突出早梅开放之“早”,显示出“早梅”的不同寻常,更突出它傲然独立的个性。

四、品字之味
(一)炼字步骤
1、释含义:不仅要解释所“炼”之字的本义,还要解释
它的语境义。

2、明手法:当这个字词使用了某些手法时,要先把相应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指出来。

3、描景象:展开想象和联想,去描绘诗句中的景象(画面)。

4、析感情: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感情。

(二)习题精练(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后展示:一人配乐朗读诗歌,一人疏通诗意,一人从炼字角度赏析,一人进行点评)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首句“霜草苍苍虫切切”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哪里?
1、释含义:“苍苍”,灰白色的样子,这里突出了秋意的浓重;“切切”,是虫叫的声音,在这里有“凄切”之意,突出了虫鸣声的凄惨。

2、明手法:不仅音韵和谐,而且声色(视听)结合,情景交融。

3、描景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色苍茫,虫声凄切”的画面。

4、析感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此时(母亲逝去)的孤独寂寞心境,更能反衬诗人对乡村夜景的喜爱之情。

与夏十二①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②。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②行杯:指传杯饮酒
“雁引愁心去”中的“引”字有何妙处?
1、释含义:“引”有“带走”的意思。

2、明手法: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

3、描景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雁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的心的画面。

4、析感情:表达了李白流放遇赦的喜悦心情。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
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风软一江水”中有一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你指出来并进行赏析。

1、释含义:“软”,本义是柔软,在这里是“使……柔软”之义
2、明手法: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借触觉表现视觉。

3、描景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清风吹皱江水,使之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的画面。

4、析感情:表达了作者轻松快意之情。

五、课堂小结
贾岛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是诗歌语句锤炼的在意。

通过这堂课,我们感受到了诗歌文学的精妙之美。

明字之妙——寻字之韵——品字之味。

六、课后作业
那么最后老师还有一首小诗留给大家去思考:“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春泪,无力蔷薇()晓枝。

”根据今天所学,你认为填入哪两个字更“妙”呢?
板书设计
一字凝雅韵
——诗歌中的炼字赏析
一、明字之妙
二、寻字之韵
三、品字之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