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湖北省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湖北省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1. (2分) (2015高二上·福州期末) 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其“争”的核心问题是()A . 如何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B . 如何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C . 如何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D . 如何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2. (2分)朱熹同王阳明的主张相同之处有①主张理在气先②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③要求克服私欲,维护统治秩序④心外无理A . ①②③B . ②③C . ②③④D . ①③④3. (2分) (2018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陆九渊认为:“身或不寿,此心实寿,家或不富,此心实富,纵有患难,心实康宁。

……实论五福,但当论人一心。

此心若正,无不是福;此心若邪,无不是祸。

”建立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要实现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就必须()A . 整治人心B . 发展经济C . 整顿吏治D . 注重民本4. (2分) (2019高二下·淄川期中) 明代泰州学派的代表何心隐《寡欲》载:“寡欲,以尽性也。

尽天之性以天乎人之性,而味乃嗜乎天下之味风味。

而色,而声,而安佚,乃又偏于欲之多者之旷于恋色恋声,而苟安苟逸已乎?凡欲所欲,而若有所节,节而和也,自不戾乎欲于欲之多也,非寡欲乎?”该观点()A . 超越了程朱理学的范畴B . 主张有节制地释放人欲C .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 . 表达了新兴阶级的诉求5. (2分) (2020高二上·广德月考) 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这与我国战国时期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不谋而合。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在伦理观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A . 王道和民主政治B . 实行人治和法制C .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D . 仁政和道德教育6. (2分) (2016高二上·肇庆期末)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因信称义”的提出()A . 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 . 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 . 批判了“因行称义”D .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7. (2分) (2019高二上·博野月考) 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表达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这表明卢梭()A . 强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B . 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C . 反对理性,强调感性D . 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8. (2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

“替宗教改革开路”的发明是()A . 造纸术B . 火药C . 印刷术D . 指南针9. (2分)顾炎武指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与该观点相呼应的先秦儒家思想是()A .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B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D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0. (2分)“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诗句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A . 王羲之B . 张旭C . 颜真卿D . 柳公权11. (2分) (2016高二上·大连期末) 有学者说文艺复兴把神从人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把神从天文学中驱逐出去;17世纪造物主被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9世纪造物主被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

17、19世纪造物主两次被驱逐是指()A . 牛顿的经典力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B . 牛顿的经典力学和宣扬理性的启蒙运动C .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D .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和宣扬理性的启蒙运动12. (2分)英国思想家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发展,他的思想最有可能借用了A . 相对论原理B . 万有引力定律C . 进化论原理D . 主权在民思想13. (2分) (2020高三上·柳州模拟) 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英国经济学者约翰·理查德·希克斯指出:“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或至少不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英国金融革命(英格兰银行的创立、公债的发行和现代资本交易市场建立而引发的深层次金融变革)的结果。

”这说明()A . 历史研究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B . 研究视角越新颖越是接近历史真相C . 研究者的身份决定了历史结论D . 同一历史事实可以有不同的历史解释14. (2分)洋务运动被称之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主要体现在A . 最早使用机器生产B . 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C . 主张政治体制改革D . 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15. (2分) (2017高三上·泰州月考)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公言报》上发文批评某项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

材料表明该学者()A . 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B . 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C . 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D . 重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16. (2分)《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 “最后的决裂”责任在中共B . 1922年中共已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C . 中共应该主动与国民党决裂D . “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发展17. (2分)(2017·黄山模拟) 1977年,中国经济出现快速恢复。

据此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前一年制订的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到1985年达到钢产量6000万吨的目标,即增长到252%,而钢产量实际到1985年增长到1977年产量的197%。

材料表明()A . 改革开放增强了经济建设的信心B . 传统经济建设观念仍影响中央决策C .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 . 全国人大已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18. (2分)(2017·红桥模拟)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文中的“一步”是指()A . 结束“两个凡是”B .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C . 提出“一国两制”D .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 (2分) (2020高二下·新乡月考) “文革”时期的中国,“集体”的概念是备受推崇的,中央特别需要有一些鼓舞士气的大场面的群众运动出现,于是中央倡导“以群众运动方式来推动科技发展”“农业科研要以农民为主体”。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出现的科技成果是()A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 . 成功研制“银河一1号”计算机C . “南优2号”杂交水稻培育成功D . 实现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20. (2分) (2018高二上·中山月考) “色彩成为一种语言符号、一种灿烂的文辞,并以图像形式反映真实,其形象没有绝对的轮廓,物体之间相互由光线与空间连接,使人对之产生一种瞬时的感受。

”从此类作品中我们可以体验到()A . 浪漫主义的感性B . 印象主义的光影C . 现实主义的细节D . 现代主义的夸张二、综合题 (共5题;共75分)21. (25分) (2016高二上·泰州月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民本思想又是什么(2)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他对君民关系做了怎样富于民主色彩的论述?其人性论观点是什么?(3)汉武帝后儒家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这与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有密切关系。

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是什么?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了什么样的处世标准?(4)两宋时期,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

其代表人物二程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朱熹所著何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课书?(5)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儒学发展出现新迹象。

其中哪一位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在经济上的主张是什么?22. (10分)(2017·安徽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

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

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

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

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材料二: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

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

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

23. (10分) (2016高二上·肇庆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陆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