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2、气分证
• 气分证是温邪入里,以整体气机受郁,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为特点的证候类型。 • 气分证的病变较广泛,凡温邪不在卫分,又未传入营(血)分,皆属气分范围。 • 病变部位主要有: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等。
(1)气分证的主要症状:
• 由于病变部位不同,其证候表现也各有区别,其中以热盛阳明常见。 • 主要症状: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渴欲冷饮,舌红苔黄燥,脉洪大等。 • 其他病变部位的临床证候,将在后面叙述。
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卫气营血辨证的创立
• 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前,已有关于卫气营血的论述。 • 《黄帝内经》最早认为营卫气血是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 • 如《素问·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 • 《灵枢·营卫生会》:“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 《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
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总结:
• 卫主卫外,气主整体防御,营主调和五脏,洒陈六腑,化生血液,血主营养五脏六腑、四肢 百骸。
• 卫气的功能主要是防御机体,使不受外邪侵袭;营血的作用主要是营养机体。
(3)卫气营血的病理与证候
卫分证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 营循行脉中,贯注五脏六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 脉也,故循环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 血为营之奉心化赤而成,“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赤,以荣四末,内注五脏 六腑,以应刻数。”
卫气营血层次示意图:

最浅

较深
营 更深

最深
卫气营血表里层次差别,可引申说明温病病变层次、 阶段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

血热扰心——燥扰不安,神昏谵妄 迫血妄行——多部位急性出血
血热炽盛——身体灼分证
➢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引起卫气卫外功能失调的一类证候类型 ➢ 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1)卫分证的主要症状
• 卫分证的主要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 白,脉浮数等。
卫受邪郁,肌肤失于温煦——恶寒
温邪
邪留肌表,卫气受阻,郁而不伸,腠理开合失司——无汗或少汗

对人
温邪袭表,阳热上扰清空——头痛
邪 初
体的 作用
肺经郁热,清肃失司——咳嗽

温邪伤津——口渴


卫气 的抗 邪反 应
正气抗邪,邪正相争——发热 温邪抑郁卫阳——恶寒
温邪属性为阳热之邪,故恶寒较轻而短暂
• 总之,卫分证的病理特点是: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卫受邪郁 + 肺气失宣
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 总之,气分阶段,是热邪亢盛,正气抗邪有力,邪正剧争阶段。 • 其病理特点为:里热亢盛,津液受伤。 • 主要病机:阳明热炽津伤。
阳明热炽——发热,不恶寒,苔黄 +
津伤——口渴
(5)气分证的转归:
邪解气分: 邪陷营血:
正气抗邪有力 治疗及时恰当
正气抗邪不利 失治、误治
属表 属里
气分证较浅 营分证较深 血分证更深
卫气分——功能失调为主 营血分——实质损害为主
卫气营血病机示意图:
卫受邪郁——恶寒

邪正相争——发热、口微渴
邪郁气机

邪正剧争 发热,但恶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里热蒸迫
营热扰心——心烦,时有谵语

营热窜络——斑疹隐隐
营热蒸腾——口干反不甚渴饮,舌绛
热灼营阴——身热夜甚,脉细数
正气抗邪,邪正相争
(4)卫分证的转归:
一般病变较轻 持续时间较短
①邪自表解:若正气未衰,加上及时确当的治疗,温邪受到顿挫,可以从表外解。 ②自卫传气:若感邪过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温邪可从卫分传入气分。 ③自卫内陷心营:如患者心阴素虚,温邪可由卫分不经气分而径传心营(血),出现重险证候。
(5)卫分证的治疗原则:
• 其发热的类型随湿热偏盛程度而异: 湿偏盛者:热为湿遏而多表现为身热不扬; 热偏盛者:因湿热交蒸,身热较盛而不为汗衰。
• 脘腹痞满为湿热郁阻气机的表现; • 苔腻为湿热征象。
湿热初入气分,湿邪偏盛者多为白腻苔; 湿邪化热,热重湿轻或湿热俱盛时则变为黄腻苔或黄浊苔。
(7)气分证的治疗原则:
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清气逐邪,泄热保津 ※清气的基础上,配合宣肺,清胃,攻下,解毒,祛湿等。
卫气营血辨证
概述
温病辨证除了有中医学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理论作指导外,还有独特的辨证理论, 即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以此构成了温病辨证理论体系的核心。
【教学目的 】 1.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的病理和主要证候。 2.熟悉并逐渐掌握温病辨证的临床运用。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
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
① 确定病邪的浅深:“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卫、气属阳,较浅;营、血属阴, 较深。
② 确定病变的轻重:层次越深,病情越重。 ③ 确立发病类型:病初以卫分证为主者,属新感温病。病初以里热证为主者,属伏气温病。 ④ 确定治疗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
• 卫气营血是由水谷化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分布、化生有表里或先后的不同。 • 卫气为无形之质,行于脉外,分布层次表浅; • 营血为有形精微,行于脉中,分布层次较深。 • 卫、气、营、血的关系:其气浮于表者为卫,营之注脉化赤者为血。
• 卫分布于肌表。“卫在脉外”,“卫行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 气充养全身。“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 气之轻浮于肌表者即为卫。“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 • 可见,卫、气本质相同,只是分布层次不同而已。
• 气是脏腑生理活动及整体防御功能的体现。 • 凡外邪入侵,气必聚集病所,与病邪作斗争。 •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有所结,气归之。”——病邪结于某处,气必趋达病变部位,以祛邪
外出。
• 营血的功能是营养机体。 • 《灵枢·营气》:“经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 • 《难经》:“血主濡之” 。 (濡养) • 《灵枢·营卫生会》:血是奉养人体最精华的物质,“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者,
• 卫分证由于病在肺卫肌表,治疗是以宣泄肺卫为法,辛凉透表为治。 • 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即是此意。

卫分证的治疗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 应辨清卫分证的临床类型,区分病邪性质,采用不同的解表法。
② 慎用发散风寒之辛温解表剂。
③ 不宜早用、过用苦寒直折、清泄里热之品。
④ 温病气分证一般较短暂,故汗法应适可而止。
• 明末·吴有性: “凡疫邪留于气分,解以战汗;留于血分,解以发斑。气属阳而轻清,血属 阴而重浊。是以邪在气分则易疏透,邪在血分,恒多胶滞。故阳主速而阴主迟,所以从战汗 者,可使顿解;从发斑者,当图渐愈。”
• 叶天士受其启示:“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战汗透邪,而邪陷血分,急急透斑为要。”
(2)卫气营血的化生及功能
• 不同性质的温邪入侵卫分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各具特点。 卫分风热证: 卫分燥热证: 卫分湿热证:
①卫分风热证(风热犯卫): •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痛或乳蛾红肿, 头痛, 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浮数等。 • 其中以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头痛等为卫分风热证的辨证要点。
②卫分燥热证(燥热犯卫): • 其病理特征是燥热伤卫,津液被耗。 •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或无痰,鼻、咽干燥,口渴,舌红,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④热郁胸膈: • 身热,心烦懊恼,坐卧不安,不眠,苔微黄,脉数。 • 以身热,心烦懊恼为辨证要点。
⑤热扰胸膈: • 发热不退,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便秘,苔黄,脉滑数。 • 以发热,胸膈灼热如焚,口渴,苔黄为辨证要点。
⑥热郁胆腑: • 身热口苦,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 以身热口苦,干呕心烦为辨证要点。 ⑦湿热困脾: • 发热,脘腹痞满,苔腻。
(2)卫分证的辨证要点:
✓ 确定病邪在卫分的主要依据是发热与恶寒并见,一般是发热重,恶寒轻。 ✓ 口渴与否,是判断卫分证寒热属性的重要症状之一。口渴,说明所感为温邪; ✓ 因此,将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作为卫分证的辨证要点。 ✓ 此外,脉浮数说明病属热而非寒,病位在表而不在里。
(3)卫分证的主要病机变化:

以身热,口渴,咳喘,苔黄为辨证要点。
②阳明热炽(热盛阳明证):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或大汗,口渴甚或大渴饮冷,脉洪数或洪大等。 薛生白说:“热渴自汗,阳明之热也”。此可作为辨证要点。
③热结肠道: 日晡潮热,便秘或稀水旁流,臭秽异常,或腹胀满疼痛拒按,烦躁不安,甚或谵语,舌苔
黄厚干燥或灰黑起刺,脉沉有力。 以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有力为辨证要点。
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难经·三十二难》:“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
• 《伤寒论》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 愈,宜桂枝汤。 ”
•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气分热,柴胡饮子、白虎汤;血分热,桃仁承气汤、清凉四顺饮 子。”
等。 • 其中以咳嗽少痰,或干咳无痰,鼻咽干燥为卫分燥热证的辨证要点。
③卫分湿热证(湿热犯卫): • 病理特征是湿热阻遏卫气,脾胃气机失调。 • 证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少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缓等。 • 其中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白腻为卫分湿热证的辨证要点。
• 暑热病邪一般径犯阳明,不从表伤,故少见卫分表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