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经营决策
某企业拟投产一种新产品,预计该产品的市场售 价为10元,预计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为6元,全年 发生固定成本为15 000元,假定企业要求通过这种 新产品的投产,至少为企业提供50 000元的利润。 现根据以上资料对该产品是否应该投产进行分析:
(1)计算这种新产品投产后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15 000÷(10-6)=3 750(件) 这意味着这种新产品,其销售量至少要达到3 750 件才能保本,否则企业不仅不会盈利,还会亏损。 (2)计算新产品投产后,为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 (15 000+50 000)÷(10-6)=16 250(件) 上述计算表明,这种新产品是否投产,关键在于 它是否有广阔的销路,如果通过市场需求的调查 和预测,认为这种产品的销售量可以达到16 250件 以上,其投产才有意义,否则就不宜投产了。
新产品B
新产品C
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 贡献毛益 A产品减产 损失 (机会成本) 增加利润
10 000×4.0=40 000
10 000×2.5=25 000 15 000 10 000×(52.5)×50%=12 500 2 500
10 000×3.5=35 000
10 000×1.5=15 000 20 000 10 000×(52.5)×75%=18 750 1 250
产品丙 2 000 11 8.00 1.20 6 500 1 800
固定成本
制造成本 销售费用
对产品丙生产与否的差别收入与差别成本 进行对比分析
22 000
差别收入(2 000×11)
差别成本(按单位变动成本计算)
制造成本(2 000×8) 销售费用(2 000×1.2) 合 差别收入超过差别成本 计 16 000 2 400 18 400 3 600
(2)结果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如果一次加工的批量小于10件, 用普通车床进行加工成本较低;如果一次加工的 批量大于10件、小于63件,宜用六角车床进行加 工;如果一次加工的批量大于63件,宜用自动化 专用车床进行加工。如六角车床有其他方面的紧 急加工任务,无法安排轴套的加工,当轴套一次 加工批量在30件以下时,可安排在普通车床上加 工,超过30件,则应安排在自动化专用车床上加 工。
固定成本是由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同 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无直接联系,不论产品丙是 否继续生产,固定成本都将继续存在,只不过在 产品丙停产后将“转嫁”给其他产品负担而已, 因而不应把它计入差别成本之内。 计算表明,产品丙虽然最终发生亏损,但其差别 收入超过差别成本3 600元,仍为整个企业增加了 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停止产品丙的生产,不但 不能使企业增加利润,反而会使企业的利润在原 有基础上减少3 600元。所以,从经济上看,产品 丙以继续生产为宜。
普通车床 六角车床 自动化专用车床
(1)计算不同类型的车床加工批量的成本无差异 点: X1代表普通车床与六角车床之间的加工批量成本 无差异点;X2代表六角车床与自动化专用车床之 间加工批量的成本无差异点;X3代表普通车床与 自动化专用车床之间加工批量的成本无差异点。 2.50+0.45X1=5.00+0.20X1 5.00+0.20X2=15.00+0.04X2 2.50+0.45X3=15.00+0.04X3 可得出:X1=10件,X2≈63件,X3≈30件
投产C产品比投产B产品能提供较多的贡献 毛益,但由于投产C产品而造成的A产品的 减产损失比投产B多,使得B产品的投产比C 产品的投产最终能提供较多的利润,因而 以投产B产品为宜。 A产品的减产相对应机会成本
3.不同生产方法的选择 同一种产品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生产方法或不同 的生产设备来加工制造,但加工的成本却有较大 的差别。一般来讲,普通简易设备较高级专用设 备一次调整所需的调整准备费较少,但加工一件 产品所需的加工费较多。 不同类型设备的选择应和所要加工的产品的批量 的大小联系起来进行考虑。
如对该产品进行继续加工,每单位需追加 直接材料1.30元,追加直接人工工资0.80元。 该产品经过继续加工,每单位售价可提高 到15元。 (15-12)>1.3+0.8
差别收入[50 000×(15-12)]
差别成本: 直接材料(50 000×1.30) 直接人工工资(50 000×0.80) 制造费用中的变动费用 (50 000×0.80×75%)
摘 要 A产品 10 000 B产品 10 000 C产品 10 000
销售量(件)
单位售价
单位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
5
2.5 30 000
4
2.5
3.5
1.5
设有关资料表明:该企业投产B产品,老产 品A必须减产1/2;如果投产C产品,则老产 品A必须停产3/4。 新产品投产并不增加固定成本,所以,固 定成本是非相关成本。在决策时,可以先 计算投产B产品或投产C产品这两种方案的 贡献毛益,然后分别减去因投产新产品而 造成的A产品的减产损失。
6.出售或进一步加工的选择
有些企业的产品在完成了一定的加工工序 后就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出售,也可继 续加工后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在这种情况 下,需要对两种方案进行比较以决定取舍。
深加工的问题,包括半产品和联产品
判断方法,增量收入大于增量成本应深加 工
半成品(联产品)继续加工之前所发生的成本, 无论是变动性成本还是固定性成本,都属于过 去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 为了继续加工而发生的成本属于决策的相关成 本。
设某厂生产某种产品50 000件,完成初步加 工后即可对外销售,其有关资料如表。
单位售价 单位成本
12.00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工资 制造费用: 变动性制造费用(直接人工工资 的75%) 固定性制造费用(直接人工工资 的50%) 单位毛利
4.00
2.00
1.50 1.00 8.50 3.50
合 计单位售价 单位成本 15.00
直接材料(4+1.30)
直接人工工资(2+0.80) 制造费用: 变动性制造费用(直接人工 工资的75%) 固定性制造费用(直接人工 工资的50%) 单位毛利
5.30
2.80
2.10 1.40 11.60 3.40
设某厂生产需用甲、乙、丙三种部件,有 关资料如表所示,制造费用中属于变动费 用的包括间接材料、间接人工工资和部分 劳务费,它们随直接人工工资的增加而相 应增加,变动率分别为:间接材料5%、间 接人工工资20%、劳务费5%。请据以考虑 这些部件是自制好,还是外购好?
部 件 甲 乙
每月需 单位 用量 购价 直接 (件) (元) 材料 120 200 5.00 7.00 1.80 2.30
4.亏损产品的问题(是否停产)
设某厂原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上年 度有关资料
产品甲 10 000 4 750 2 000 3 250 产品乙 18 000 6 600 2 700 8 700 产品丙 22 000 22 500 4 200 (4 700) 合 计 50 000 33 850 8 900 7 250
2.投产何种产品的决策
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不只一种,究竟要投产哪一 种新产品比较合适,也需要通过分析比较来确 定。
(1)利用剩余生产能力生产
用贡献毛益分析法,计算能产生最大贡献 毛益的产品 不考虑固定成本,但考虑专属成本的影响 见书上例题6-3
增长的选择
设某厂目前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有 关资料如表
单位产品贡献毛益 每单位产品需用机器小时 每机器小时能提供的贡献毛益
产品甲 12 6 2
产品乙 6 2 3
产品丙 4 1 4
由于每一机器小时用于生产产品丙能提供 较多的贡献毛益,所以,剩余的生产能力 以用于增产产品丙为宜。
(2)剩余生产能力不足
设某企业原来生产一种A产品,现拟利用现 有的生产能力来生产新产品B或新产品C。
甲 216 240
乙 460 780
丙 110 240
12 48 12 528 480 100
39 156 39 1 474 1 400 100
12 48 12 422 400 100
合
差 异
计
580 52
1 500 26
500 78
通过对比,以上三种部件,外购差别成本 都高于自制差别成本,所以,以自制为宜。
设某厂生产上需用某种零件,如自行制造, 每单位的变动成本为1元,但需为此购置一 台专用设备,购价3 500元。如向外采购, 采购量在10 000件以内,每单位的外购价为 1.55元;超过10 000件,每单位的外购价为 1.30元。
分别计算这种零件在10 000件以内、10 000件以上 的成本无差异点(以X1代表10 000件以内的成本 平衡点,X2代表10 000件以上的成本平衡点): 3 500+X1=1.55X1 3 500+X2=1.30X2 可据以确定:X1=6 364,X2=111 667 计算结果表明:如这种零件的需用量在10 000件以 内,以6 364件为转移点,小于6 364件宜于外购; 大于6 364件宜于自制。如这种零件的需用量在10 000件以上,以11 667件为转移点,从10 000件到11 6667件宜于外购;超过11 667件宜于自制。
销售收入 制造成本 销售费用 利 润
可以看出,产品丙发生亏损4 700元。为合 理安排生产,产品丙要不要停产?产品丙 停产能否增加企业的利润?
销售单位 每单位售价 每单位变动成本 制造成本 销售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