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课外文言文是初中各类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学生应该注意积累字词,这样才能更好的翻译句子,并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翻译的更加熟练,才能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二、复习预习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文言文中常见的字词的意思。
1.通假异读
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如果有别,一般要按照所表示的本字来读。
例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扳”字,要读为pān(攀)。
2.一词多义
无论古代、现代,一词多义均是正常的、普遍的。
例如:“于”的意思有
(1)到。
例如: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2)在。
于舅家见之(《伤仲永》)
(3)比。
贤于才人远矣(《伤仲永》)
(4)从。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3.古今异义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的情况外,还表现在词义不断演变。
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所以学习文
言文,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例如:“或”字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
4.通假字
本有其字,古人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做“通假”或“古音通假”,被替代的那个(未出现)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例如: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5.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在具体的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等)例如:
不能称前时之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二、方法归纳
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
古属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帝号、年号、书名等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保留,不用翻译。
删
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文。
如无法译出的文言虚词。
增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文语句。
(1)便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句子
换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转换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如把”岁”换成“年”,“布衣”换成“平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
即调整原文的语序进行翻译。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
即变通,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考点/易错点
文言文中重点的句子一定会考翻译。
常见的字词一定会考释义。
另外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一定会考的。
四、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翻译:赵人乞猫
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扰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答案】赵国有个人(他家)老鼠成灾,(他)到中山国求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
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
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全没了。
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患,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去掉猫?”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
我所担心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
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洞穿我的墙壁,破坏我的器具,我将会挨饿受冻。
不担心没有鸡啊!没有鸡的话,不吃鸡就完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
如此怎么能驱除猫啊!”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
【例题2】
【题干】翻译:翠鸟移巢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
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答案】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
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
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
【例题3】
【题干】鸲鹆效言
鸲鹆(qú yù)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已,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
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答案】八哥出生在南方,南方人用网把它捕捉到并调整它的舌头,(加以训练),久而久之,便能模仿人说话,但只能模仿几句罢了,一天到晚说的就是那么几句。
蝉在院子里叫,八哥听了讥笑它。
蝉对八哥说:“你能说人话,很好,可是你自己要说的话却未曾说出来,哪能像我这样自己表示自己的意图啊!”八哥听了低下了头,非常惭愧,终生再也不模仿人说话了。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运用
【基础】雁奴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群雁夜必择栖,恐人弋也。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熟其故,巧设诡计,以中雁奴。
爇火照之。
雁奴戛然鸣,乡人遽沉其火。
群雁惊起,视之,无物也,复就栖焉。
如是者四三。
群雁以奴绐己也,共啄之,又就栖然。
未几,乡人执火前雁奴畏众啄不敢鸣。
雁群方寐,一网无遗者。
【答案】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天性非常机敏警觉。
雁群在夜晚总会选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睡觉,主要是怕人去逮它或用箭射它。
每到雁群睡的时候,唯独雁奴不睡,它好像在为雁群站岗放哨,只要周围有一点响动,它第一个先叫,
雁群就互相叫唤逃走。
后来乡里的人了解了原因,设计了巧妙的诡计。
点燃火把照明,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
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
如此反复三四次,雁群就认为雁奴欺骗他们,轮番啄击,又栖息睡觉。
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
人们在雁群刚刚睡的迷迷糊糊的时候,一网撒下去,没一个跑掉的。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
【巩固】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答案】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圈养,也和狗相安(无事)。
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
(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
一天,主人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
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
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
(那个人)就杀(狼)取它们的皮。
(他)就说:“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
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
是只有野心罢了。
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
【拔高】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答案】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
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
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
”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