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章国债原理与制度

第4章国债原理与制度


不论发行债券还是借款,都意味着财政收入的 增加,但发行债券或借款必须遵守信用原则: 有借有还和还本付息。
公债有偿还性和自愿性特点(只有少数强制性 公债),不同于税收和罚款收入。
a、它是一种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b、国债具有偿还性 ,是一种预期的财政支 出 c、认购上的自愿性
与私债的区别?
国债与私债
资本主义社会大规模发展。
国家职能的扩展——税收不能满足支出的需要
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为前提;
直接原因——政府财政收不抵支
商品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条件
的存在)
信用制度的发展(借贷资本
我国公债始于清朝末期,甲午战争光绪24年,1894 年发行第一次内债---息借商款;北洋军阀和国民党 时期多次发行内债,举借外债。
发行国债:灵活、弹性、阻力小。
筹集财政资金,推进经济建设。
2)筹集建设资金
理解:
通过改变社会资金的性质,将 一部分消费资金、临时性闲散资 金转化为生产性建设资金;
公债所筹资金主要用于非经营性 的公共设施建设或用于国有独资 企业的资本金。
3)调节经济运行
理解:
作为资源配置手段,调整产业结构; 作为财政政策手段,调节社会资金需
影响国债发行价格的主要因素
国债票面利率 r1与市场利率 r2的关系
国债券信用程 度
国债券流通程 度
国债期限的长 短
r1 > r2
r1 < r2
国债券信用程度 与发行价格成反

国债券流通程度 与发行价格成 正比
利率相近而期限 不同时
可溢价发行 可折价发行
国际金融市场多国国 债发行时体现 明显
长期国债发行价低 短期国债发行价高
折价发行的原因 影响
折价发行
公债券的发行价格低于其票面值,政府
按照折扣价取得债务收入
公债券的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
推销任务重,鼓励踊跃购买
刺激购买欲望,但不能为政府带 来预期收入,偿还本金支出大于其 实际收入,对政府不利
结论
非特殊情况不能采用
公债券的发行价格高于其票面值,政府
按照“增价”取得债务收入
我国公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基本功能
理解:
从公债的产生而言,它是公债产生的 直接原因;
从赤字的弥补方式的选择而言,公债 是其中最佳方式。
弥补财政赤字 平衡预算收支
动用历年结余--目前已无采用可能 增税:严格地讲,增税不是弥补赤字 的手段;税收有固定性;阻力较大。 透支--目前被法律取缔-宏观后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家财政参与国民收入GDP分配,一般采用 无偿的方式,但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采取有借 有还的信用方式,政府以债权人或债务人的 身份运用信用方式筹集财政收入和运用财政 支出,就是国家信用。
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和典型形式,国 家信用还包括国家财政向银行借款,部分财 政支出通过信用方式安排运用(如基建投资 的拨改贷、财政支农周转金、财政部门直接 发放的财政性贷款)
我国公债的运用实践
建国以来,我国公债发展大体经 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 折实公债”;
第二阶段:1954—1958年连续五年发行 “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第三阶段:1981年恢复发行公债及其 后对公债政策的积极运用。
1)1950年“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为标志。目 的是弥补赤字,制止通胀,稳定物价。做法: 公债面额按实物计算,单位定名为“分”,每 分公债值大城市大米6斤,面粉1.5斤,白布4尺, 煤炭16斤的批发价格加权平均计算,总额2亿 分,实际只发行1亿分,折人民币3亿元,1951 年分5年5次偿还,1956.11.30全部还完。
以发行凭证为标准,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 国债。
按照公债发行价格与其票面值的关系, 发行价格有三种:
平价发行:与面额相等的价格发行,前提 是公债利率与市场利率相近; 折价发行:低于面额价格发行,到期后按面 额还本付息,实质是提高利率,刺激购买, 前提是公债利率低于市场利率 溢价发行:高于面额价格发行,条件是举债 者信誉度高,或利率高于市场利率 从政府财政的角度看,平价发行最为有利。
基本前提 影 响
溢价发行
公债利息率高于市场实际收益率
求结构; 作为货币政策的辅助手段,调节货币
流通量。
减少资金运动中的不确定因素
调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调节投资规模和结构的杠杆 国债是调节货币流通的重要 手段,公开市场业务的工具。
公债种类
以国家偿还期限为标准,分为短期、中期和长 期。
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 可转让国债。
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为标准(按应债资金来源 或债权人分),分为内债和外债。
举债目的不同:国家举债主要是满足宏观需
要,不以营利为目的;私债有营利需要
信用基础不同:国家信用基础雄厚—政治权力依 托,私债信用基础为有限的财产、收入
存在期限不同:债务偿还期限不同;直 接债务主体存在期限不同。
债券流动程度不同:与债务主体信用覆 盖范围成正比。
自愿性:
完全自愿认 购,否则,是 国债的“异 化”。
国债如果不过分的话,将给我们一种国 家的幸运。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1、国债的概念 国债是指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
采用信用方式,从国内外取得的一 种收入,是各级政府借债的统称。 中央政府的债务称为中央债,地 方政府的债务称为地方债。我国地 方政府无权以自身名义发行债务, 所以,我国只存在国债。
有偿性:
政府发债 是以偿还、 付息为条件 的信用行为
灵活性:
规模、期 限、利率 等都非常 灵活的筹 资方式
1.安全性高 2.流动性强,变现容易。 3.收益稳定 4、免税待遇
萌芽于奴隶社会,前4C,古希腊古罗马向 商人、高利贷者、寺院借款;
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战争使封建主、帝王、 城市共和国举债;
目的: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每年 6亿元,实际超额完成发行计划,发行35.69 亿元,1954年公债8年偿还,其余的10年偿 还,1959年停止发行。68年还清全部内债
3)1981年后
目的:大规模重点建设,微观开放体制,扩大地方 与企业财权;1979年后连年赤字,后为弥补赤字, 集中重点建设,从1981年发行国库券到2004年共发 行了7000亿;还向我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外国 银行借债,因为国力强大,吸引外资能力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