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媒介传播信息符号的通道与渠道。
有二种含义:指信息传递的渠道、中介物、工具或者技术手段,如电视节目的播出和接收设备、报纸的物质形态等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播机构,如电视台、报社等。
涵盖了从业人员、工作机制、技术设备和信息内容等。
2.信息(一般意义):即可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指一切事物、状态变化和特征的表征或者反映。
哲学意义来说客体变化或者是客体间相互关系差异或者关系的表征。
信息的形态;数据,文本,声音,图像信息的特征:可传递性,可转换(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性,可共享性,可识别性,可储存性(符号载体),可量度性与可处理性,普遍性与绝对性,特殊性与相对性(主体性),动态性与表征性3.信息升华是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进行辨别、筛选、分类、排序、考证、分析、研究、整理、编制、存储等处理的提炼和再造过程,使之达到准确、可靠、高效、有用等要求,从而满足信息的传递和利用等需求。
信息爆炸的后果,信息匮乏,信息污染,信息侵略;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浪费,信息疾病4.大众传播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
这里的媒介组织必须具备专业化、职业化等特点;一定的媒介包括三大传统媒介以及新媒体,在对受众进行大规模传播活动中必须接受国家的管理和监控。
大众传播的特点:主体专业化,职业化:传播技术先进性:信息的广泛性,开放性,大众化,复制性;具有商品属性与文化属性;媒介多样性;受众的多,杂,广,匿;传播过程单向性与反馈弱化;传播体系的制度化。
5.能指和所指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是符号的外在形式。
通过文字,语言等表现形式。
所指是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是符号表达的内容。
唤起对其观念或者意义的心理形象。
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
6传播:带有社会性与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与活动。
5W7 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过程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的中介与过滤阶段。
8 休眠效果:议程设置: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行为。
着眼于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的传播活动的产生影响;暗示媒介观: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一种有目的的选择取舍活动。
沉默的螺旋:舆论观与效果观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占优势的意见表明与附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倒置的螺旋式的传播过程;大众传播影响舆论方式—意见环境来影响制约舆论。
选择题1.最早提出传播过程5要素理论——拉斯韦尔2.大众传播中最主要的信息——新闻信息3.大众传播中的娱乐功能——赖特4.守门人的把关技巧——卢因5.守门人的把关技巧、信息的必经渠道——门区填空题传播的四种类型自我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简答题1.受众的特点(1)多样性(由于受众的社会环境,社会角色,文化背景,民族特征不同)、(2)广泛性(区域性、文化观念、习俗,城乡差异等)(3)复杂性(成分复杂、不断变动)、(4)隐蔽性(相对于大众媒介,尤其是传统媒介,是隐蔽存在的)2.信息的特点3.信息积累的选择性心理机制(选择性心理机制如何发挥作用)总的来说是受众接受信息,理解信息,储存信息的思维活动(1)选择性接触(心理把关)一方面是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主观意识的支配下,下意识的对信息进行过滤与筛选;另一方面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还与人的知觉特性有关。
由于知觉选择性人只能集中注意少数重要的刺激或刺激的重要方面而排除次要刺激的干扰。
(2)选择性理解信息的积累不是一个简单存储集纳的过程。
人们往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与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
(3)选择性记忆选择性记忆就是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已经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对自己有用、有利和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中或别的介质上。
4.信息、媒介、符号关系信息是符号与意义的表征;媒介是传播信息符号的渠道或载体;符号:能指所指(1)信息不能脱离物质尤其不能脱离媒介而独立存在,媒介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
(2)信息所要表征的不是它的物质载体的属性,而是被反映物的属性。
(3)在传播学中,符号是表达特定信息的方式和形构,媒介是传播或负载符号的物质实体。
(4)信息则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和媒介相互交换的特殊内容5.“5W”。
“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即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和有什么效果等。
(1)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2)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一般意义):即可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指一切事物、状态变化和特征的表征或者反映。
(3)传播媒介:指信息传递的渠道、中介物、工具或者技术手段,如电视节目的播出和接收设备、报纸的物质形态等。
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播机构,如电视台、报社等。
涵盖了从业人员、工作机制、技术设备和信息内容等。
(4)受传者(受众、信宿):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5)传播效果: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实际上还包括三个传播要素:传播原因、传播环境、传播技巧6.大众传播的功能(一)环境监视功能正功能:(1)环境监视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功能,也就是向受众提供信息,客观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与变化(2)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众,激起社会的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下,使社会规范得以巩固和加强(3)在遇到重大变化,大众传媒及时发出警告,促使及早防御。
负功能:1.对社会大众而言,信息的自由流通也可能会引发社会大众的极端情绪,在真相未明之前,信息的无节制流通对社会大众形成一种无形的威胁2.对个人而言,A产生(信息超载),冗余信息干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B大众传播占据了人们大部分时间,导致人们失去了社会行动力,当他们接受信息以后,已没有更多时间去从事社会活动(二)社会协调功能正功能:1.社会协调是一种组合功能,传播媒介在发挥组织、协调、沟通和监督作用中实现社会整合功能2.设置议题:大众传播对新闻的选择和评价,将公众注意力集中于一个事件,成为议论中心;3对社会或个人来说,防止超载。
新闻选择甚至加以解释或提出对策都有助于他们对信息的摄取,以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量而无所适从。
负功能:1.因为大众传播具有面向社会的公开性,它的解释有触及现代社会秩序以至社会弊病的,都会引起广泛地反响,这样,它评论、解释就会受到限制,这种限制不一定都来自官方或政府机构,有时也会来自别的方面,如经济方面。
2.大众传媒对新闻所做的选择和解释可能削弱社会或个人的判断力,由于新闻已经加工处理,观点和意见都已被现成地提供,个人无须再去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样,久而久之,作为信息接受者的个人,主动的判断精神就会减弱。
(三)文化传递功能正功能:1.文化传递功能就是教育功能指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含义:通过()把()传递给(),并继续教育(),为社会成员提供统一价值观,社会规范,文化遗产。
2.对社会或个人都有相同的积极意义:大众传播营造的信息环境,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文化的熏陶,这有助于文化传递活动的延续;3.对社会统治阶层来说,促成这一点也是对他们权力的扩充,至于文化体系,这种功能可促成该体系的一致化和标准化。
负功能:1.大众传播的各种教育活动也会进一步扩大“大众”社会2.这种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的文化传播内容暴露了文化体系一致性消极的方面(四)娱乐功能(重点)正功能:1.大众传播通过传播娱乐性信息来提供娱乐,人们从中获得乐趣、陶冶性情或得到轻松感2.发挥传播的娱乐功能,可以为公众消除疲劳,使广大受众暂时忘却工作和社会现实纷纭复杂的事务,提供消遣。
负功能:1.它可能增加人们的被动性,转移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限制人们的社会性行动2.传媒逐渐进入娱乐中心化时代,大众对文化消费的欲望有时甚至超过了对物质消费的欲望3.大众传媒存在一种操控、管理娱乐的倾向,把平均化的文化趣味作为主流甚至是唯一的文化趣味,排斥包括精英文化、边缘文化等的所有非平均化的非文化娱乐需求。
在娱乐的名义下大众传播实行一元化专制,从而导致大众审美鉴赏力趋向单一(五)经济功能正功能:1.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2.大众传播在监督市场秩序的同时,能够暴露经济制度体系中的问题和漏洞,使经济制度能够进一步的健全负功能:1.媒体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2.媒体往往热衷于追逐甚至制造新闻“热点”,少数媒体更可能会不择手段,采取无中生有或随意炒作等方式,以争夺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提高发行量,增加广告收益,甚至是非正常收入论述题知沟理论(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的理论)背景:上世纪60年代,美国推出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芝麻街》,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但实际结果是扩大了贫富儿童之间的成绩差距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将同样的知识或信息传送到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角落,人们在接触和利用传媒的机会上并不存在平等与否的问题,然而它所带来的社会结果并不是如此简单,对此以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为主的“明尼苏达小组”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与1970年在《舆论季刊》上提出了“知沟理论”,这就是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主要内容: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接触媒介和经济条件)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某些信息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2.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知识越多,对新知识掌握越快3.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社交范围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4.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个人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大众传媒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越高5.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印刷媒介受众主要是高学历阶层知沟理论认为,当上述五大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起作用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在有利地位,这就是造成“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知沟”也就尤为明显。
知沟理论的发展上限效果假说通俗地说,由于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的作用,社会的“知沟”一开始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但最终还是会缩小,其理由是由于三个“上限”的制约:1.信息源的性质所决定的“上限”2.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3.现有知识已经达到的“上限”上限效果假说所说的“上限效果”,虽然在大众传媒受众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获取过程中是存在的,具有合理性,但这个假设也还存在以下的不足:1.从大众传媒受众个人在整个一生追求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否一定存在,还需要进一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