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1

传播学1

一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A、政治背景:美国的政治生活;两次世界大战B、经济背景:广告的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C、社会背景:正面影响;负面影响D、学科背景: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2、五大奠基人A、拉斯韦尔:宣传分析、政治传播、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5W模式、内容分析法B、卢因:社会心理学、把关人、场论、团体动力学、实验法C、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人民的选择》、两级传播论、哥伦比亚学派、调查研究法D、霍夫兰:传播与态度研究态度说服理论、耶鲁学派、实验法E、施拉姆: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新媒介》、《传播与变化》、《传播学手册》、《人、讯息与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3、传播学主要学派A、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尤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派。

B、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学派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

他们从一开始就对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抱有强烈的批判态度,具有思想性。

拉扎斯菲尔德曾将之称为批判研究。

C、技术学派:又称多伦多学派,代表人物是英尼斯和麦克卢汉。

二1、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2、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A、符号和信号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

B、口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

C、文字时代:开始于5000年到35000年前。

D、印刷时代:开始于公元450年。

E、大众传播时代:开始于19世纪中期。

F、网络传播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三1、信息的定义: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它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2、符号的定义、结构A、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B、瑞典语言学家、符号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把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

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比如声音和形象;所指是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比如某种抽象的概念。

四1、内向传播定义:又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定义: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3、群体传播定义:在群体内部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4、组织传播定义:就是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了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5、大众传播定义:大众传播是一个大规模的信息传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化和组织化的传播者出于各种目的,利用媒介系统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传递给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

6、主我与客我:7、镜中我:8、大众传播的特点:a、组织者的职业化;b、媒介的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c、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d、受众的大众化:分众化、细分化;e、反馈的弱化,使传播效果的测量需要强化。

(这是老师的,书本在111页)9、大众传播的正面功能、负面功能:A、正面: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B、负面: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与“刻板印象”理论、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精神说”。

(是这个没有错,但是不知如何展开,特多内容,不会压缩,详情请见116和117页)五(能力不够,不会在这上面画图)1、线性传播过程:拉斯韦尔的5W模式(图125)2、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以下为ppt,书本见127)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的过程3、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图129)4、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图130)5、赖利夫妇模式(图132)六1、四中传播制度a、集权主义传播体制;b、自由主义传播体制;c、社会责任主义传播体制;d、社会主义传播体制(这四种制度的详解,老师说笔记太多,需要大家了解就好,考试的时候大概写几句就好,详解我也没有,见书147-149,特多)2、把关: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

他们被称作“把关人”,他们的行为就是“把关”。

3、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A、政治、法律因素:传播者的把关行为必然受其所处的政治体制及政治现状的制约。

在资本主义国家,从早期的“政党报刊”到如今的大型商业化媒介集团,从来都不是在政治上绝对中立的,而往往会为某个政治利益集团乃至整个统治阶级摇旗呐喊。

在我国,大众媒介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必然要符合政治的要求。

B、经济因素:大众媒介日益成为一个产业,把关人也不得不顾及由此而来的经济压力。

这一因素的影响力在我国大众媒介的运作中也已经影响深远。

如何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成为传播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C、社会、文化因素:传播者在进行把关的时候,也必须考虑社会价值标准体系和文化开放程度的因素。

如果有悖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基本文化规范,传播内容可能会引起争议,遭到抵制。

D、信息自身的因素:信息自身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是把关人选择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E、传播组织自身的因素:传播组织要跟据自己的定位来进行相应的把关,同时,在进行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大众传播组织也可能会形成独特的传播理念和传统规范,从而影响了对信息的筛选。

F、受众因素:受众是信息的终点,也是传播者在进行把关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出于现实社会效应还是经济效益的目的,大众媒体总是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目标受众的认可。

因此,传播者需要经常性地获取受众的反馈信息和前馈信息,了解受众的需要、构成、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情况,一边是自己的传播行为更为普及和有效。

G、技术因素:每一种大众媒介都有独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传播组织所掌握的技术、设备在先进程度上也有差别,这也成为把关的重要方面。

H、传播者个人因素:首先是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其次是个人的特征,包括其性格、创造力、经验阅历、能力素质等;最后是个人的传播方式,包括个人编码方式和水平、个人的传播技术等。

七1、大众传播的传播内容、特点A、内容:是指人类社会所能够接受和使用的信息,尤其是通过大众媒介传递给受众的信息B、特点:复制性、公开性、开放性、大众性2、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多数人的文化;大众文化是草根性的文化。

按照约翰.哈特利的定义,大众文化是“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众所钟爱的文化”。

八1、媒介:传播渠道,是一种物质实体、工具或技术手段,如广播。

2、媒体:媒介组织,是拥有、使用并经营媒介的机构,是一种从事信息的搜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门组织。

3、选择媒介的原则:施拉姆的“媒介选择或然率”公式: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

4、英尼斯时空偏向理论:(P195-196)“偏向时间的媒介”易于长久保存却难以运输,对于时间有着耐久性。

可长久保存却难以运输有利于时间上的控制,因而在文化上是“偏倚时间”的。

盛行传统社会,有助于形成权威,有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群体。

“偏向空间的媒介”易于远距离传输但长久保存性差,“偏向空间”的媒介在本质上倾向于现在和未来,有利于扩张帝国,提高政治权威,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不强的社会体制。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都属于偏向空间的大众媒介。

5、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A、媒介即讯息:真正有意义的是媒介本身,而非它所传播的讯息。

强调媒介对人的作用,而轻视传播内容本身的影响。

B、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一切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

他把人类文明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口头传播时期、文字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提出新的电子媒介延伸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整个世界成了“地球村”。

C、“冷媒介”和“热媒介”:“热媒介”意味着“高度清晰”,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清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受过程中参考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度高。

九1、受众的定义: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体信息接收者的总称。

具体而言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戏剧的观众、网络的浏览者等。

2、受众的分类:a、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分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b、日常接收某一媒介内容的习惯和程度,分基本受众和潜在受众;c、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分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等。

3、受众的特点:(ppt:多、杂、散、密;书本见下)A、每种大众媒介的受众都是由具有共同经验的个人组成,由于社会环境、社会角色、文化背景、民族特征等不同,在传播活动中显示了不同的特征。

B、受众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受到人际传播和社会联系的影响,并按照现实与自身的习惯有意识的选择信息。

C、由于受众个人心理结构的差异,表现在对信息内容的选择、认知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受众的社会性特征决定其还有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和移情等。

D、受众由成分复杂的一大批人构成,且不是一成不变的。

4受众的选择: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十1、什么是传播效果: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2、枪弹论:20世纪40年代之前,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和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枪弹论的缺陷:A、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B、忽略接受者的个人差异,一个大众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

4、霍夫兰态度劝服研究1942-1945年,霍夫兰研究军事纪录片对士兵的劝服效果。

让士兵们观看影片,研究每一部影片对观众的态度或动机的影响力,研究结果表明:影片在传递普遍事实方面有显著的效果,对某些较为直观的看法和解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增加对事实的了解,以及改变一些意见或对事物的看法,但对于受众固有的态度和观点却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该研究显示了影片的效果是很有限的,并不如枪弹论所言是万能的,很显然地走向了媒介效果有限论的研究方向。

5、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在人际交流中对他人态度产生影响的“意见领袖”,媒介信息通过意见领袖的“过滤”和“加工”后达到与意见领袖有社会接触的个体。

即形成“大众传播——意见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这一过程称为两级传播。

6、使用与满足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接触媒介的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的动机,从而使自己的特定需求得到“满足”7、议程设置理论:是用来说明媒介有意无意地构建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话题的一种理论。

议程设置主要基于两个观点:1各种媒介是报道世界上的新闻不可缺少的把关人;2人们需要借助与把关人的帮助,以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有限感受的事件和问题中哪些是他们值得关心和注意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