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公害蔬菜标准

无公害蔬菜标准

DB33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291.1—2000无公害蔬菜第1部分:产地环境No-Polluted V egetablesPart I:Environment of Production Area2000—10—23发布 2000—12—10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无公害蔬菜的需求量日益上升。

国际上对蔬菜等农产品质量指标要求也越来越严。

全面提高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已成为我省效益农业发展的中心工作。

为发展我省无公害蔬菜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依据国家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有关标准、法规和法律,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各项指标在现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有关地区的相关标准和近几年蔬菜病虫综合治理技术等研究成果,结合我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

本标准编写格式符合GB/T1.1—1993和GB/T1.3—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的有关规定。

本标准是无公害蔬菜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为强制性标准。

本标准的其它部分为:DB33/T291.2—2000 无公害蔬菜第2部分;生产技术准则DB33/T291.3—2000 无公害蔬菜第3部分:质量标准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虞轶俊章强华。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负责解释。

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291.1—2000无公害蔬菜第1部分:产地环境No-Polluted VegetablesPart I:Environment of Production Area1 范围本标准规定无公害蔬菜的定义、环境质量要求、检测方法及其它要求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蔬菜产地的选择和建立。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4284—84 农田污染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3848—1986 地面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GB9137—88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DB33/T291.2—2000无公害蔬菜第2部分:生产技术准则DB33/T291.3—2000无公害蔬菜第3部分:质量标准3 定义3.1 无公害蔬菜:指按照DB33/T291.2生产,其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病原微生物等各项指标均符合DB33/291.3的商品蔬菜。

3.2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指无公害蔬菜生产地的空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

4 环境质量要求4.1 土壤环境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T15618中有关蔬菜部分二级以上的要求,见表1。

表1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提示的附录) mg/kg4.2 农田灌溉水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灌溉水中各项污染物含量不应超过GB5084中有关蔬菜部分的要求,见表2。

表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mg/L表2(完)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mg/L4.3 环境空气质量要求无公害蔬菜产地空气中二氧化硫、氟化物的含量不应超过GB9137-88中的有关要求,见表3。

表3 保护农作物的二氧化硫、氟化物的最高允许浓度5 监测方法5.1 土壤环境质量的采用和分析方法根据GB15618-1995中的5.1、5.2规定执行。

5.2 农田灌溉水质的采样和分析方法根据GB5048-1992中的6.2、6.3规定执行。

5.3 空气环境污染质量的采样和分析方法根据GB9137-88中的5.1、5.2和GB3059中的6.1、6.2.7规定执行。

5.4 其它的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法按相关的国家标准执行。

5.5 检验结果的数据修约按GB8170-87执行。

6 其它要求6.1 蔬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必须经市级以上环境保护监测部门的检测,并填写“蔬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报告》,凡有其中一项不符合本标准4的规定,则不能作为无公害蔬菜产地。

6.2 无公害蔬菜产地应设立明显的标志,标明范围及防污警示。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291.2—2000无公害蔬菜第2部分:生产技术准则No-Polluted V egetablesPart II:Guidelines of Production T echnique2000—10—23发布 2000—12—10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无公害蔬菜的需求量日益上升。

国际上对蔬菜等农产品质量指标要求也越来越严。

全面提高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已成为我省效益农业发展的中心工作。

为发展我省无公害蔬菜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依据国家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有关标准、法规和法律,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各项指标在现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有关地区的相关标准和近几年蔬菜病虫综合治理技术等研究成果,结合我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

本标准编写格式符合GB/T1.1—1993和GB/T1.3—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的有关规定。

本标准是无公害蔬菜系列标准的第2部分,本标准中的5.4.5为条文强制。

本标准的其它部分为:DB33/T291.1—2000 无公害蔬菜第1部分;产地环境DB33/T291.3—2000 无公害蔬菜第3部分:质量标准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虞轶俊章强华。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负责解释。

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291.1—2000 无公害蔬菜第2部分:生产技术准则No-Polluted VegetablesPart II:Environment of Production Area1 范围本标准规定无公害蔬菜的定义、生产地选择准则、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准则、施肥技术准则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8321.1—198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GB8321.2—198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GB8321.3—198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GB8321.4—199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GB8321.5—199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GB/T8321.6—199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DB33/291.1—2000 无公害蔬菜第1部分:产地环境DB33/T291.3—2000 无公害蔬菜第3部分:质量标准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无公害蔬菜:指按照DB33/T291.2生产,其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病原微生物等各项指标均符合DB33/T291.3的商品蔬菜。

3.2 农家肥料:系指自行就地取材、就地使用的重金属、有害病原微生物符合标准的各种有机肥料,它由含有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积制而成,包括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肥、堆肥、沤肥、厩肥、绿肥、沼气肥、作物秸秆肥、泥肥、饼肥等。

3.3 商品肥料:系国家肥料管理部门管理,以商品形式出售的肥料。

包括商品有机肥料、腐殖酸类肥料、微生物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无机(矿质)肥料、叶面肥料等。

3.4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3.5 安全间隔期:是指在作物上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至采收可安全食用所需间隔的天数。

3.6 农药残留:是指残留在蔬菜中的微量农药亲体及其有毒的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3.7 生物源农药:指直接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提取的物质为防治病虫草害的农药。

包括微生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

3.8 矿物源农药:是指有效成份起源于矿物源的无机化合物和石油类农药。

3.9 有机合成农药:由人工研制合成,通过有机化学工业生产的商品化的一类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生长调节剂、杀鼠剂等。

3.10 无公害蔬菜生产资料:指经专门机构认定,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并正式推荐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生产资料。

3.11 有害生物:指由于数量多而能使人类、家养动物或栽培作物遭受损害的生物。

4 生产地选择准则无公害蔬菜生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DB33/291.1中4.1、4.2、4.3要求。

5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准则综合治理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培育和选用抗耐病虫优良品种。

通过培育壮苗、合理施用各种调节生长技术,充分发挥菜地生态的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增强蔬菜对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

通过栽培管理、改善和优化菜田生态系统,创造一个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发育的环境条件。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必要时使用化学防治,将蔬菜有害生物的为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

同时蔬菜农药残留不超标,达到生产安全、优质的无公害蔬菜的目的。

5.1 农业防治,通过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建立间作、轮作制度、合理布局茬口,提倡水旱轮作和反季节栽培等农艺措施。

5.1.1 因地制宜选用优质高产、抗、耐、病虫品种,采用抗性嫁接育苗。

5.1.2 种子处理和苗床消毒,播种前采用温汤水浸种消毒,或药剂拌种等。

苗床可在高温季节利用太阳曝晒或药剂进行土壤消毒。

5.1.3 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和蔬菜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播期,采用温室育苗,营养钵育苗,移栽前进行炼苗,增强抗病力。

5.1.4 精心管理,改善菜地生态环境。

根据不同作物合理密植。

保护地蔬菜应控制好温湿度,适时中耕除草,合理肥水管理,适时采收。

5.1.5 清洁田园。

生产过程中要及时摘除病枝、残叶、病果,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减少传播源,采收后及时清除废弃地膜、秸秆、病株、残叶,并集中处理。

5.2 物理防治5.2.1 利用害虫对颜色的趋性时行诱杀。

田间悬挂黄色粘虫胶纸(板)可防治蚜虫、白粉虱、美洲斑潜蝇等害虫;蓝色胶板可防治棕榈蓟马。

5.2.2 利用地膜、黑膜、防虫网等各种功能膜防病、抑虫、除草。

5.2.3 利用害虫对某些物质的趋性诱杀,用糖醋液、性信息素、杨树枝等诱杀害虫。

5.2.4 利用害虫趋光性诱杀。

用白炽灯、高压汞灯、频振式诱虫灯诱杀夜蛾科害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