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旅游产业聚集区(核心区)总体规划目录第一章规划概述 (1)一、规划背景 (1)二、规划范围 (1)三、规划期限 (1)四、规划依据 (1)五、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2)六、规划拟解决核心问题 (2)七、规划目标 (2)第二章区域发展背景 (3)一、区域地理条件分析 (3)二、社会经济条件 (3)三、宏观政策支持 (3)四、旅游业发展现状 (3)第三章开发条件分析 (4)一、地理区位条件 (4)二、交通区位条件 (4)三、资源条件分析 (4)四、场地适宜性分析 (5)第四章市场分析 (7)一、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7)二、目标市场潜力分析 (7)三、本地旅游需求分析 (7)四、旅游竞合分析 (7)五、目标市场 (8)第五章发展定位 (10)一、总体发展思路 (10)二、定位构思 (10)三、总体定位 (11)四、功能定位 (11)五、目标定位 (12)六、形象定位 (13)七、命名建议 (13)八、产品定位 (13)第六章空间布局 (14)一、布局思路 (14)二、空间结构 (14)三、功能分区及项目设置 (15)第七章重点项目策划 (20)一、项目策划原则 (20)二、分区项目策划 (20)三、节事活动策划 (30)四、旅游线路策划 (32)五、旅游商品开发策划 (33)第八章基础规划 (36)一、景观绿化规划 (36)二、道路交通规划 (37)三、建筑风格规划 (38)四、给排水规划 (38)五、电力电信规划 (39)六、环境保护规划 (40)七、环卫设施规划 (41)八、防灾规划 (41)九、标识系统 (42)十、色彩规划 (43)十一、夜景亮化规划 (44)十二、公共设施规划 (45)十三、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45)第九章市场营销 (47)一、营销目标与定位 (47)二、营销战略分析 (47)三、营销策略 (47)第十章建设时序 (49)一、建设原则 (49)二、项目建设时序 (49)第十一章项目实施建议 (51)一、管理体制 (51)二、运营模式 (51)三、保障措施 (51)第一章规划概述一、规划背景(一)符合国家、自河南省宏观旅游发展战略的要求,树立对外旅游新形象。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旅游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一年。
随着国家产业发展建设的需要,旅游已成为统筹其他产业的平台,对增加其他产业的附加值、提升地区知名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河南是旅游资源大省,人文底蕴浓厚,自然山水景观秀丽。
“旅游立省”战略确立以来,明确将旅游业放在优先位置来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河南旅游步入黄金发展期。
在此机遇下,河南旅游重点部署一批文化产业类、商务类旅游产品,以打破长期以来依靠文化、自然为主的资源型旅游格局,拓展高品质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实现河南旅游新突破,树立对外旅游新形象。
(二)树立旅游产业聚集发展意识,拓展新型旅游发展模式,构建河南旅游新地标。
产业聚集发展有助于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外部规模经济,节省空间交易成本,同时也是培养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使企业注重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统一,从而突出企业和产业聚集的竞争优势。
因此栾川旅游产业聚集区必须把握机会,打破传统旅游观念,树立产业聚集发展的新思路,抢占文化产业旅游、会展旅游和休闲旅游的先机,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开发经营理念,以栾川县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本底,积极拓展绿色、低碳、高效的旅游产品,构建我国中原重要的旅游产业聚集区,树立河南休闲旅游的新地标。
(三)构建完善的旅游商业业态,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打造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目前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着“规模有余,品质不足”的问题,这与现在精致观光、休闲体验的大旅游时代主题不符,从而使游客产生心理落差,不利于稳定客源市场。
因此栾川旅游产业聚集区开发应避免以上问题,走差异化、品质化发展之路。
因此,在建设开发时要充分利用聚集区周边优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精细开发,在要素培育上坚持休闲化。
此外,开发要具有全局意识,前期投入的景观和环境建设要与后期建设的项目产品相互支撑,互为衬托,避免因风格和建设档次不统一而造成的重复建设。
打造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完善商业业态,以缓解旅游淡旺季带来的刚性影响,为实现聚集区品质化和精品化提供支撑。
(四)打破区域限制思路,建立多元文化体验平台,打造栾川旅游新模式。
长期以来各地旅游一直秉持各自文化特质。
对本项目而言,寻找差异化的旅游文化发展要素,构建多元文化体验平台,将成为本项目一个突出亮点。
基于“栾川模式”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亮点,同时从旅游发展现状来看,“栾川模式”发展后劲稍欠,急需新的发展元素注入从而形成新的推动力力和发展潜力。
旅游聚集区的差异化定位和规划,有助于实现“栾川模式”的二次起飞。
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栾川县旅游产业集聚区(核心区)。
具体是指双龙桥——龙君路以东,在建的洛栾高速和黄土岭以西,南、北均到可利用的浅山区域,规划面积约6.5平方公里。
远期拓展范围为栾川县旅游产业集聚区(扩展区)。
东起庙子镇北凹村路口,西至黄石砭及湾滩交界处,南到高崖头村罗沟(第四高中操场南),北到两河口,规划面积约5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规划年限为2011年-2025年,共15年,分为近、中、远三期。
近期为2011年-2015年,中期为2016年-2020年,远期为2021年-2025年。
四、规划依据(一)主要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第12号令)《旅游统计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1998年第10号令)《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旅发「2008」61号)《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务院2006年9月第474号令);《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旅游局旅管理发[2000]046号)。
(二)主要地方性法规与规范文件《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洛阳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1)《洛阳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栾川县旅游发展与建设规划(2001)》(三)主要行业标准依据《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五、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一)运用现代旅游科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科学的区域旅游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密切结合当地旅游发展的实际,全方位规划聚集区的旅游产业,使规划具有地方特色性、战略指导性、科学前瞻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立足河南省和洛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准确定位新城区的旅游产业,全方位提升旅游品牌形象,确立旅游聚集区在栾川县和洛阳市旅游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市场潜力,确定旅游产业发展特色和品位,合理规划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目标。
(三)科学分析旅游资源和产业现状,抓住聚集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对症下药,确立聚集区旅游产业的战略方向和未来走势。
(四)优化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从理顺体制入手,走旅游资源市场化,旅游产品精品化、旅游景区品牌化、产业要素旅游化、城市景观化、商业旅游化、服务旅游化的路子,使栾川成为河南省旅游经济强县。
(五)全方位设计支持保障系统,尤其是针对聚集区的实际情况,在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保障性、创新性设计,切实将聚集区打造成和谐旅游新城区。
(六)坚持聚集区旅游规划同河南省和洛阳市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相一致的原则,与当地城市建设和区域开发相协调,突出特色,加强区域合作,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六、规划拟解决核心问题本次规划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一)整合栾川县旅游聚集区旅游要素,构建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打造国内知名的旅游产业聚集区,创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二)强化城市发展中旅游功能的前置性考虑,强调城市旅游景观的营造、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商业服务的旅游化以及工农业生产的旅游化,实现旅游与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效耦合。
(三)正确处理聚集区与栾川老城区之间的关系、城市旅游发展与旅游城市的关系、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区域协调、产业协调、生态协调。
(四)协调区域竞合关系,确立聚集区在洛阳乃至河南省旅游发展格局内的角色与作用。
(五)实现旅游与城市商业发展的良好结合,以旅促商,以商带旅,商旅结合,共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六)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建立以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龙头,辅助以生态旅游、观光旅游等产品的旅游产品体系,并通过休闲度假旅游的开发提高旅游竞争力,提高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与带动作用。
(七)整合聚集区优势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高效开发实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社会和谐的统一。
(八)聚集区旅游开发不仅要满足游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安置村民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休闲环境,并根据游客需要打造不同需求层次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
(九)在增加政府财政与企业收入的同时提高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收益。
七、规划目标在城市规划和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善城市各个功能,突出新城区的旅游聚集发展职能。
聚集区本着旅游产业化、产品商业化的原则,通过休闲、度假、娱乐、旅游、商务、会议会展及其他相关业态复合发展的完整架构,突出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特色主题,定义栾川城市发展新方向,打造以旅游产业聚集为核心的复合型多功能城市新区。
最终将聚集区打造成为:具有水墨自然气息,集休闲养生、文化旅游、商务会展于一体的中原地区极具特色的旅游产业聚集区;以先进的规划思想和管理理念为依托,以旅游产业为核心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第二章区域发展背景一、区域地理条件分析栾川县位于东经111°11′~112°01′,北纬33°39′~34°11′之间,河南省西部,洛阳市西南,伏牛山北麓。
东西长78.4千米,南北宽57.2千米,总面积约2477平方公里。
县城坐落在洛阳市西南200公里处,距省会郑州市349公里。
栾川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1℃,年日照2103小时,年均降水量862.8毫米,无霜期198天。
境内有伊河、淯河、明白河、小河4条较大河流,分属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中淯河流域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
伏牛山、熊耳山、遏遇岭自西向东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大沟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