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2006年4月25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教基[2006]5号),该《通知》对于引导各级教育部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进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文明、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民发展和健康成长。
笔者在深入学习《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的基础上,联系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时所讲授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读与思考。
在对“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就“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有了一些自己思考与认识。
对于什么是校园文化,人们的观点不一,可谓见仁见智。
这一方面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认为,校园文化就是以校园为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文化。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校园文化是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对教育者--校园文化的主体产生影响的,这对学校进行校园文化整体设计和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下面就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谈一些本人的浅见。
1、创建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
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象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般情况下,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其效率都比较高,这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心情比较愉快,精神比较轻松,做事的积极性就高。
学校要想方设法把校园环境建设好,并加以美化。
校园或大或小,其建筑物要求做到大的雄伟,小的玲珑,布置整洁、优美、品位高雅、错落有致。
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滋生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使学生在爱美、审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达到精神世界的升华。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我们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
“要让校园的每堵墙壁都说话”,我们的理解就是赋予校园里的建筑设施具有丰富的文化涵义。
如在教学楼内开辟作品栏、精品屋、特长展示等,张挂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
其次,教学区、活动区的设计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
如在教学楼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如校训、校风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在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要塑造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这样使人身处不同的功能区便有着不同的感受——在具有浓郁的学习气氛的教学区便激起学习求知的欲望,身处热闹非凡、加油声此起彼伏的运动区便身不由已加入到运动队伍之中。
其次,要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时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对校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进行统一规划,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通过绿化、香化、净化、园林化、知识化.让校园的一景一物,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在无声地“说话”。
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温暖的家园和幸福的乐园2、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校风最集中的体现是学风和教风。
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
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而抓好领导作风建设是抓好教风建设的重中之重。
因此,我们的首先就应该以身作则,通过理论学习,统一认识,端正办学方向,树立起“团结协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风,为促进良好校风的建设奠定基础。
其次,要从教职员工入手,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加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组织教育观念大讨论,确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明确现代人才的衡量标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观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在教师中树立“立志勤奋俭朴互助”的学风和“精勤严实新”的教风。
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
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和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教育。
第三,在学风建设方面,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生中形成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3、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发挥校园文化的控制功能。
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校园文化活动能否顺利正常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如成立由校长、各部门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等组成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就校园文化阵地、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校园保卫等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在学生中建立执勤队、校园文明监督岗等,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其次,要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如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公物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师生操行考核评定制度、治安管理制度等,把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
第三,教师群体作为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其素质的高低及工作作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弘扬“敬业、奉献”精神,二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4、优化人际关系,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
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教师人际关系三部分。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校园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
“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
调查表明,“领导+长者+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师长+父母+朋友”型的教师角色,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
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过错,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还要敢于承认错误,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其次,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同学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提倡同学间团结友爱、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建立宽松健康的人际关系。
第三,作为教师,应当杜绝“居功自傲、文人相轻”的不良思想,从事业出发,互相理解,求大同,讲究群体意识,团结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生树立榜样。
5、精心开展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
相对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可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
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
组织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
限制、禁锢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就不能让他们分清真、善、美和假、丑、恶中摒弃糟粕,吸取精华。
如果学校不能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枯燥,那么,各种错误的、庸俗低级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
校园文化活动要系列化、特色化、常规化。
如升旗仪式、入团仪式教育系列,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系列,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教育系列。
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寓教于知识,寓教于竞赛,寓教于娱乐,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品格。
此外,学校还要通过各种多样的活动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美育教育,如组织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开展书法、篆刻、摄影、集邮、演讲、百科知识竞赛;组织文学、艺术、科普小组等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学生的文化素养越高,审美能力越强,就越能抵制庸俗、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精神生活也就越文明健康。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个性,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然,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校园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个性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就外部因素来说,有地方社会文化、地方经济等;就内部因素来说,有教师知识结构、学生认知层次等,只有使各个方面和谐协调,校园文化才能良性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功能。
总之,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当前,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学校实施推进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