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辅导员培训班专题报告提纲)史华楠(2006年8月25日下午3:00)这次党校、党委学工部利用暑期专门组织辅导员培训班,是一件很有眼光、意义深远的事。
培训班对讲座内容进行精心策划,其中安排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充分说明了校部领导的真知灼见。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是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同年,教育部、团中央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和创新,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需要硬件和软件,需要载体和队伍,尤其需要处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辛勤劳动。
前几年本人对校园文化有过一些兴趣和研究,曾主编过我国第一本《校园文化学》、发表了十几篇论文。
这几年因研究方向和重点发生转移,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关心得不是很及时和充分。
感谢学工部和党校领导给了一次让我继续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本讲座,既是我学习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和教育部、团中央16号文件的心得体会,也是我接受任务后利用这一机会,学习思考有关校园文化问题的不成熟成果,现把它抛出来与大家作一交流。
校园文化涉及问题很多,今天主要讲三个问题:如何全面理解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如何正确认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何积极营造高品位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全面理解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㈠关于文化的定义要研究校园文化,首先要回答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并非陌生,文化这一概念在社会科学中应用得相当广泛,使用频率极高,然而歧义又特别大。
中国是如此,国外同样如此。
解答“文化”的正确定义,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级难题,学者们为之困惑了整整一个多世纪,被称为学术界的“斯芬克司之谜”。
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分析了五花八门的“文化”定义,竟发现有160种定义,他俩又给加上了一条,成了161条。
对文化究竟有多少种界定,至今很难有确切的统计。
文化一词在中国很早出现,最早的“文化”概念是“文治和教化”。
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文化”概念是有所不同的。
在近代,我国学者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都曾对“文化”下过定义。
近几年来,我国潜心于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也对文化概念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有人说,文化就是知识;有人主张,凡是区别于自然的就是文化;有人说,文化是生活方式的总和;有人指出,关系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道德、风尚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即是文化。
《辞海》中说,文化,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台湾著名作家、评论家龙应台有这样形象而精辟的论述:“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就成为社会。
”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成共识。
在西方,“文化”概念也有一定的演变过程,英语中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其原义是指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教育以发展人的智力。
到了1871年,英国著名文化学家爱德华·伯纳德·泰勒爵士在他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了出来,并将它的涵义表达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杂的整体。
”对这一概念所界定的内容,基本上为当今西方学术界接受并引用。
本人认为,通俗一点或概括起来说:文化即人类的创造,包括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其创造过程;文化就是串起人类社会的那根“红丝带”。
㈡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有时也叫学校文化。
和文化的概念一样,国内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次,对校园文化作了种种界定,大家各执一词,概括得不尽一致。
学术界曾出现过补充说、亚文化说、体现说、综合说和活动说等观点,其实很不科学,值得商榷。
本人认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文化现象,是区别于社会整体文化的一种区域文化,应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校园内的一切文化现象、文化思潮、文化设施等均属校园文化的范畴。
其中既包括学校的教学环境与设施、课堂教学、思想教育,又包括校园客观环境中主体的思想品德、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
简而言之,校园文化就是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及其创造过程。
从狭义上,有两种理解,一是: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教学计划外开展的各种业余的文化活动;二是:仅指师生的精神文化,即师生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
倘若把校园文化仅视为学校的文艺活动和课余的文化生活,或仅视为学校的精神文化显然是过于狭窄,但如果从广义上理解,把学校的一切工作,尤其是主导文化──课堂教学也纳入校园文化的范畴,又好像显得过宽。
因此,我们可以从中义的角度来界定校园文化,即校园文化是学校除校园主导文化( 课堂专业或基础知识的教学)之外的亚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校园精神、校园制度、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制度、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在理解大学校园文化时,应把握六个观点:1、校园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和社会大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大学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文化氛围;2、校园文化是大学群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凝聚着学校的学风、教风、作风等整体素质;3、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应包括四个层次:即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集体舆论、文化传统、学术风范、精神信念及校风、学风、教风、校训等。
它反映学校个性和风貌,是校园价值体系的精华。
是学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引导学校走向,塑造学校品格的立校之本。
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包括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以及娱乐性、学术性、科技性的实践活动。
它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
物态文化。
是指校园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校园内部的规划布局以及校园建筑、绿化、雕塑和科研设备、运动场馆、图书馆室、文化设施及校园网络平台等。
这是校园文化的“硬环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校的“第一印象”。
制度文化。
既包含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群体,也包括固定和物化了的校徽、校标、校歌、校庆日等,是学校基本特点和基本精神的历史沉积和总结,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
4、大学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具有潜移默化作用和价值导向;5、大学校园文化重在建设,要体现社会主义方向,重视教育功能,体现本校特色,注重活动创新。
6、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
(三)关于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复合体。
对于青少年,约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对于大学阶段的大学生,校园就是他们的家,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天然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如何概括校园文化的功能?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论著有不同的观点。
本人曾概括为三大功能:与课堂教学相反相成的内化功能(陶冶、凝聚、导向);与社会教化一脉相传的同化功能(知识技能社会化、个体角色社会化、思想政治社会化、道德规范社会化);与技能教习互为表里的情感功能(激励、娱乐、审美)。
如果专就育人而言,校园文化应该有如下五大功能:1、导向功能。
一是价值导向。
高校倡导的价值观对每个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导向作用,通过这种价值观念的传播和灌输,使广大学生能够认同并以此来衡量和评价周围的事务及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是目标导向。
教学目标的确立使教师有了教学的方向,学习目标的确立又使学生有了努力的目标,总之,正确的办学目标能把教和学两个环节引向正确的轨道。
三是风气导向。
学校有什么样的风气,对学生的影响颇大。
2、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功能中的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广大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种渗透,并随之调整着自己的行为,改变着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它能够产生一种向心力,把高校教职员工以及广大学生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它会增强每一个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依赖性,以微妙的方式沟通着他们的思想,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高校的整体效应得以发挥。
3、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部分会产生约束力,具有约束功能。
一般来说,制度文化的约束功能是一种硬的约束,具有可以衡量的评价尺度。
同时,校园文化还可以产生软的约束,当校园文化在学校形成以后,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控制力量,它能把师生的个人行为纳入学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之中。
从一定意义上说,软约束比硬约束更具有生命力,效果更显著。
4、辐射功能。
校园文化不仅在学校内部产生影响,而且对社会也会形成一种积极的辐射。
一般说来,辐射功能的实现有两个途径:一是学生的社会实践。
作为校园文化内容的社会实践起着双向交流的作用,一方面学生从社会吸取积极的营养,充实了校园文化内容;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又会通过学生在实践中的传播和交流作用于社会文化。
二是通过大学毕业生实现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广泛而深刻的辐射。
5、思政功能。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大学生的角色迷惘、心理冲突、行为失范比以往更加突出。
校园文化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开阔了工作视野,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方法论意义。
从中央到各高校都看到了这一点,高校学生口的领导和老师很看重这一点。
二、正确认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一)近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成绩和经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
我们可以看到,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遵循全面素质教育理念,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探索,构建了一个开放式、立体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体系,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其做法和经验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总结:1、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以扬大为例:(1)确定校训、校歌、校徽、校标,提倡大学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激励师生热爱学校、勤奋敬业;(2)认真开展百年校庆活动,组织编写校史、成立校史馆,通过资料记载和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办学历程,激励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3)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证书颁发仪式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学校领导为每一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激励大学生勤奋向上、求实创新;(4)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如吴登云等)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5)抓住教学评估的契机,建设好教学场所、图书馆,完善教育设施,优化成才环境;(6)加强校报、校刊(简报)、校内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的建设,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7)规划、建设大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场所,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成大学生活动中心,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8)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校园得到净化、绿化、美化、香化,抬头看树,低头看草,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9)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10)不断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精心打造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红色网站不断涌现,学工部所办的“飞扬”网站,党校所办的“熔炉”网站,探索出了寓思想教育于服务之中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