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及其育人功能
摘要: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它包括学校传统和现代文化观的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它具有科学化与前瞻性、系统性与规范性、和谐性与持续性的特点。
校园生态文化重在建设,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关键词:大学校园;生态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生态文化是指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能直接反映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形态和行为体系,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表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
与以往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不同,校园生态文化更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在这种特定环境中既是主动者又是受动者,也就是说人与环境之间存在互动协调一致的关系。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内涵是以学术文化和道德文化为主线,通过制度、规则、管理、社团、科研和校园环境等形成的特有的学术传统、价值观念和校园文化氛围,并在领导者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办学举措及师生员工身上具有的普遍性意义的行为、气质和观念等方面呈现出来,其内容包括,“学校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观念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2]。
一、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特点及优势
1.科学性与前瞻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是一项巨大的事业,对人类命运具有强烈的影响……如果人们集中力量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人又会自觉地争取他们个人和集体的解放,那么教育就可以对改变社会和使社会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贡献。
”[3]在人类社会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文明阶段,生态文化教育尤为重要。
生态文化教育注重未来,注重综合平衡,注重信息资源,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让生态意识进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之中,构建和谐的大学育人生态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的育人(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如果历久积淀的弥漫于校园的舆论氛围和为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原则是和谐的、健康向上的,那么生活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将受益无穷。
文明生态的大学校园应以物和心取得调和的自然共生型社会系统为目标,以知识系统的科学(真)、人文(善)与艺术(美)三位一体化作为办学精神。
从校园生态的角度来看,大学应建立“绿色人际关系”,即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环境,造就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文化氛围。
成功大学的最大秘密与其说是“精神物质化”,不如说是“物质精神化”;只有形成某种精神后,校园的一切才变得有了生气,成为积极的教育因素。
可以说,为大学生提供和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氛围是21世纪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
2.系统性与规范性。
社会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多元性和系统性。
显然,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校园生态文化,除了具有鲜明的多元的系统结构外,还具
有更明确的规范性特征。
校园生态文化能根据教育的既定方针和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规范地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系统要求,精心设计和安排,并通过特定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物质环境,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
而更为重要的是,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步形成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成为具有学校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传统,成为有别于他校的文化特征,并存在于大学人的潜意识中,打上了学校的“文化烙印”。
这种“文化烙印”即是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理想情操和道德规范等,已经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法律,成为约定俗成的评价是非曲直、真假美丑和调节、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标准。
因此,人们便会产生一种“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并不断地调节或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意志和品格。
3.和谐性与持续性。
现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注重持续性和和谐性。
面对这种新形势,学校教育的文化观应调整教育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和教育对象的生理环境,建立新的生态文化观,并用这种生态观去规范、控制和优化教育,使之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运行。
生态文化认为,学校教育是一个富有弹性和代谢性的有机体,它能不断地调节自我运行机制,不断调节同环境的关系,并保持着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
构成学校教育的每一因素都不是孤立的,组织者、观察者和学习者同处在一个网络中,他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从而增强人的协调性和主动性。
这样的思想观念将引起一系列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变革,它更注重未来、注重综合平衡和信息资源,从而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二、重在建设,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在育人方面的功能
1.建设生态化的校园环境。
日本学者岸根卓朗提出:“文明大学校园应以物和新取得调和的自然共生型社会系统为目标,以知识系统的科学(真)、宗教(善)与艺术(美)三位一体化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学会系统为内容。
”[4]良好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以及环境中蕴涵的人文气息,是无声的育人载体,对陶冶师生情操、启迪智慧、积淀高雅的校园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大学校园环境的塑造应具有一定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充分赋予校园内包括楼堂馆所、花草树木等在内的建筑、设施和环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学校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学校的个性与精神,让校园每个角落都散发出大学荣耀的历史、不俗品格和高等学府特有的知识殿堂的庄严、肃穆和凝重,时时展现出现代大学的科学、文明与进步。
一个环境优美、格调高雅、人文与自然和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现代化大学校园,不仅给人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觉,而且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弘扬和谐自由的学术文化。
大学是传递深奥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的机构,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
新世纪的大学必须致力于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无论是群体生态,还是个体生态都应秉承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
“学术自由是大学生态中核心的生态因子,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孕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创新的土壤”[5]。
一方面,大学要着力培育和营造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敬业创新的治学氛围,把校园变成自由精神的学术殿堂,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无限自由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师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创新的
工作作风,要牢固树立自尊自律和珍惜学术声誉的意识,恪守学术道德和规范,加强合作,培育学术团队。
通过教风引导学风,鼓励教师不断吸收优秀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论文和小发明竞赛,开办丰富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或支持大学生科协、学术型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为创新人才的涌现提供更多的机会。
3.加强校园行为生态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
在高校校园中,能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构建的行为主要是学校行为和个体行为。
其一,学校行为。
每个学校都要以生态观来看待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引导师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改善学校的生态管理,加强生态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突出教学改革的生态化进程,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多样化、教学手段合理化、思维方式多元化、学科建设最优化的生态教育教学格局;同时还应结合各学校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办学精神和文化传统创建学校的生态品牌,形成良好的生态育人环境。
其二,个体行为。
在校师生是个体行为的直接责任者,是校园生态文化构建的生力军。
师生员工都应积极参与学校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养护,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优势制订相关的生态建设活动实施计划,结合各种文体竞赛、教学活动、学术讲座和日常行为,把持续和谐的生态观念传播到每一个行为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在生态建设活动中的教育、宣传、激励和监督作用,大力普及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绿色行为,使大学成为社会生态行为的表率。
新世纪的大学日益走向社会的轴心,理应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和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同时应承担起拯救人类精神家园的伟大的历史使命。
面对历史的呼唤,大学校园应致力于校园生态文化的探究与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教育,让生态文化注入校园人的心灵之中,谋求人——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平衡,造就校园生态文化的新天地,推进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不断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2]覃逸明,吴文亮.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构思[J],高教论坛,2003(1):134~13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岸根卓朗.我的教育论——真、善、美德三位一体化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1.
[5]林莉,论生态文化与大学校园新文化构建[J],教育与现代化,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