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心理与精神护理学 第三章心理应激
心理与精神护理学 第三章心理应激
中介机制
2、应对方式
(1)应对方式的概念:是指个体在处理来自内部或外部的、超
过自身资源负担的生活事件时所作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应对 方式是应激事件和应激心身反应的中介影响因素。 (2)应对方式分类:常见的应对方式有: ①积极的认知应对:指个体希望以一种自信、有能力控制应激的 乐观态度评价应激事件,以便在心理上有效地应对应激。 ②积极的行为应对:个体采取明显的行动,希望以行动解决问题。 ③回避应对:指个体企图回避主动对抗或希望采取间接方式,如 消极的心理暗示。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①压抑:如:“我真希望这事没有发生过,我不要再想它了” 。压抑是
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压抑的正面作用是: 当个体产生与社会规范 相悖的内心冲动或需求时, 如果个体不加以压抑和控制而任其发展下去, 就 不可避免地导致挫折并产生焦虑和痛苦。 压抑能保持其心境安宁;维持正常
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一个成熟的有修养的人是一个懂得运用压抑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②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内心某些不能为社会规范或自我良心 所接受的感觉、态度、欲望、意念等转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 用来掩饰、逃避或减轻内心的焦虑与痛苦。如:“以小人之心度 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 等就是投 射作用的写照。投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通常又是无意识的。
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做出的评估。如“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对同样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不同,所引起的应 激反应也截然不同。
(2)认知评价的过程:
第一阶段为初级评价阶段,即评价当前面临的事件与自己是否 有利害关系; 第二阶段为次级评价阶段,一旦通过认知认为事件与自己有关, 此事件就成为生活事件。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③升华:指改换原为社会或自己的理智所不允许的冲动或欲望,用比较符
合社会规范、具有建设性、有利于社会和本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 方式。升华作用能使原有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 保持心理安 宁与平衡,同时,又创造了积极的社会价值,利己利人。如:有打人冲动的人, 借锻炼拳击或摔胶等方式来满足;喜欢骂人,以成为评论家来满足自己。一生 命运多命运多舛的西汉文史学家司马迁,因仗义执言,得罪当朝皇帝,被判处 宫刑,在狱里,他撰写了《史记》。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作用,也是 维护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如果没有它将一些本能冲动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满怨愤 转化为有益世人的行动,这世界将增加许多不幸的人。
这张照片大家可能
见过.在2007年的7
月河南省某县煤矿 发生透水事故,69名 工人被困井下70小 时后获救,这是矿 工被救后的照片。 69名工人的生命
获救了,但针对他们
以及他们家属的救 助并不应该停止,因
为他们还需要修复
心灵的创伤。
塞里应激三阶段
1、警戒期(警觉反应期、动员阶段):是机体为了应对有害环境刺激 而唤起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故也称动员阶段。它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紧张 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皮肤温度下降、皮电位发生变 化、血糖含量升高等。如果这种反应有效,警戒就会消退。 2、阻抗期(抵抗期):在这一阶段,人体会出现各种各样复杂的神经生 理变化,提供更多的蛋白质应付各种紧张情况。如果机体所做的努力获得了 成功,机体将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努力失败,由于机体大量的能量消 耗.会使机体再度表现出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于是,进入应激状态的最后 阶段――衰竭阶段。 3、衰竭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生理和心理上疲惫。因为在抵抗阶段, 机体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继续损耗机体便会受到严重的 损伤。疲惫是机体生理和心理上的深层自我防御,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尽 管如此,由于长时间的能量消耗,机体变得反应迟钝了,各器官的免疫能力 也在不断下降。在这一阶段,表现为焦虑、头痛、全身不适等精神紧张状态。 如果不知道如何调理,很容易引起各种生理疾病。如果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 脆弱的话,也可能引起心理和行为异常,严重者会引起精神病。
在外人看来,王金存是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曾经 表现的最为不勇敢的一个人物,他曾经临战退 缩,曾经面对死去的战友紧张的喘不过气,甚 至曾经置身边炸伤的战友于不顾。然而,在我 们看来,这不是简单的勇敢不勇敢的问题,他 的表现是一种典型的战斗应激反应,或者说战 时应激障碍,这是一类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 的不良反应。
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 指当个体觉察到应激源的威胁后,所产生的各种 心理、生理、行为变化,这些变化称为应激反应。 包括: 1. 生理反应 2. 心理反应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④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个体的目标或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 常规的时候,为避免或减低焦虑或维持自尊,给自己的行为一种 “合理化”的解释。是人们用的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 有两种典型,一个是酸葡萄心理—得不到的东西认为是坏的;一 个是甜柠檬心理—属于自己的不好的东西认为是好的。
心理应激的过程
应激源 中介机制
应激反应
• 生活事件
• • • • •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心理防御机制 社会支持 个性特征
• 心理反应 • 生理反应 • 行为反应
•适应 •适应不良
结果 反应结果
心理应激的过程
应激源
分类
事件 内容
(1)工作情景:包括工作环境、工作变 化、工作压力等。 (2)家庭生活环境变化:如离婚、居丧、 生活变迁等。 (3)社会环境变化:如社会动荡、交通 拥挤、失业等。 (4)不良的人际关系:如与邻居、同事、 领导关系不佳等。 (5)经济方面的问题:如经济上的困难 或变故、负债等。 (6)自身健康状况和自我实现等。
事件的内 外环境刺 激因素
应激源
分类
(2)心理应激源:是指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恐惧和抑 郁等情绪反应的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挫折。这种冲突 也许是确实存在,也许只是主观想象。 ①挫折。 ②动机冲突(三类)。
事件的内 外环境刺 激因素
应激源
分类
(3)社会性应激源: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刺激因素, 如社会动荡、经济收入、家庭结构变化、天灾人祸、 战争等,甚至是一些家庭琐事。我们日常的应激源可 归纳为家庭支出、工作、职业、心身健康、时间分配、 生活环境、生活保障六类。
电影《集结号》
王金存 职务:指导员 性格:胆小怯懦 原是一名普通的师范学生,战争来临之后毅然离开学校 上了前线,但生性怯懦的他却因畏战行为被军事法庭羁押, 也因此得以结识谷子地。谷子地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嘲笑 他,在接受了阻击战的任务之后,谷子地向上级申请,将王金 存带到九连担任连队的指导员。在那场惨烈的阻击战中, 王金存亲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他眼睁睁的看着战友一个个 死去而无能为力,最后终于爆发,与其他战友齐心协力作战 直至英勇牺牲。
作用的人。 但是压抑也有其负面作用,因为被压抑的欲望与冲动并未消失, 只不过是在意志的监督之下暂时潜伏下来, 一旦有机会就可能活跃起来,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起意识领域轻微和短暂的扰乱现象。 同时,如果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 把自
己正常的欲望和本能拼命地加以压抑, 就会形成一种病态的反应。如强迫型 人格异常者, 就与他们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心理防卫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中介机制
4、社会支持
(1)社会支持的概念:是指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即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 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等个人或组织所给予的精神上 的和物资上的帮助和支援。 (2)社会支持的分类和评定: ①社会支持的类型,情绪支持、归属支持、实质支持。 ②社会支持的来源,个体的配偶、父母常常是社会支持的中心人物,但也可 能是小孩(如对孤寡老人)、家庭其他成员、朋友、甚至医务人员。 ③社会支持的数量和利用度: 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帮助和社会网络、团 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 二是主观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指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支持、理 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人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三是个人的利用度,指个体在遇到生活事件的时候,能够利用别人的支持和 帮助的程度。
事件的内 外环境刺 激因素
应激源
分类
(4)文化性应激源:是指因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 仰、生活方式、观念等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引起应激 的刺激和压力,如出国留学、移民、搬迁、面对语言 环境改变的“文化性迁移”等。文化性应激源对个体 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
事件的内 外环境刺 激因素
中介机制
1、认知评价 (1)认知评价的概念:是指个体从自身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
学习目标:
1.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换位思考能力。 2.掌握心理应激的过程、常见心理危机和心理危
机干预技术。
3.熟悉心理应激与健康的关系、引起心理危机的常 见原因。 4.了解心理应激、心理危机的概念。
心理应激
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其结果可以是适应的或不适应的。也叫应力压力。 激就是压力,应力,是一个系统对外力的作用竭尽 全力进行对抗时的超负荷状态。 心理应激:是人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个体察觉需求 和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表现出的心身紧张状 态。 心理应激是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的重 要环节。既可以因为学习或工作压力、婚姻问题和 财产纠纷等消极的事件产生,也可以在旅游、运动、 约会、新的工作等积极事件中产生。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⑤倒退:也称退行,指当个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放弃已学到的 较成熟的应对方式和策略,反而使用早先较幼稚的方式应对困难 或满足己欲。如成人生病时,其行为常退回孩童时期。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⑥反向作用:个体将潜意识里不能直接表达的欲望和冲动通过截然相反的
方式呈现。是一种“矫枉过正”的防御方式。如拿了桌子上的苹果的孩子,当妈 妈询问苹果下落时, 马上高声说“我没拿”就是这样的例子。当某人希望照 顾自己却明显地照顾别人、“恨”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 自己所恨的竞争对手或所不喜爱的职务反向是指当个体受挫时, 采取一种与 原意相反的态度或行为的心理防卫机制。 其目的在于避免或减轻自尊心受损。 反向作用若运用得当, 可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但过分使用, 则会使自我意识扭曲,动机与行为脱节,导致心理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