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笔记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从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体育竞赛活动的日益活跃,现代奥运会的百年盛事,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等几个方面可以清晰地描绘出20世纪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
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少年儿童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工作。
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重要途径。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规则的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媒介。
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竞技体育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效果。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争性竞技体育中的“竞”是指比赛和竞争,“技”是指运动技艺。
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即竞技能力。
竞技体育可以简单理解为比较竞技水平高低的体育活动。
激烈的竞争性就成为竞技运动区别于其它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
竞技运动的参加者总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对手。
竞争性是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的杠杆,它既增加了比赛胜负的不确定性,也使得竞技运动更具有魅力。
规范性高度的技艺性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的基础,但高度的技艺又是以对技术、战术和各种训练的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竞技体育的规范性还表现在各个竞技体育项目竞赛规则、竞赛规程等制约机制的规范性和竞技体育管理的规范性方面。
公平性竞技运动中的竞争应该在高度公平的条件下进行,比赛规则和规程就是其中最主要的要求参加者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不仅比赛必须严格根据规程和规则的要求来进行,平时训练也必须针对规则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
集群性竞技体育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
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同时参与,才有可能组织竞赛活动。
在集体项目中,这种集群性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
竞技体育的集群性还表现在运动员或运动队与其他个人或集体的关系中,如与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关系,与裁判员、球迷和观众等各方面人员之间的关系。
公开性现代通讯的发展,使重大体育比赛活动能够成为吸引全球数亿人关注的社会活动。
而且,积极体育具有比一般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公开性和外相性的特点。
在运动训练方面,新的运动技术和训练方法,经由运动员比赛,很快成为大家共享财富,同时也会成为被对手利用而成为战胜自己的武器。
因此,竞技体育的公开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竞技体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观赏性竞技体育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发展而来的,现代竞技体育日益加强的竞争性,更大大加强了其可观赏性。
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现时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排解社会成员不良心绪。
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运动训练释义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重要途径。
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目的。
其中,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继而通过参加运动竞赛将其已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无论从活动时间、活动容量,还是从人们投入的力度来看,在竞技体育多种构件中,运动训练都是最重要的。
理想的运动选材是为运动训练提供优质的素材,运动竞赛则是对训练成效的检验。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遗传效应、生活效应及训练效应多元途径,其中,训练效应是运动员获得竞技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运动训练与运动员的选材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由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个部分。
科学的选材选出了具有优越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材,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得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展现。
选材为成功训练准备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但如果没有科学的训练,再好的素材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选手。
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成功参加竞赛是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
运动训练的内容和安排应力求符合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竞赛规则的要求,最终求得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已经具备的竞技能力。
同时,运动竞赛的特定条件和气氛,为创造高水平运动成绩提供了平时训练中难以具备的良好条件,而运动成绩也只有在专门组织的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承认。
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正是对其训练效果的最好检验。
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训练,其训练目标就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夺取比赛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训练内容和手段,而是要认真分析各种内容和手段对提高专项运动能力作用,包括直接、间接作用,长期、短期作用,以便更为有效地选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服务于专项竞技水平提高。
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双子模型规律)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不论其包含的时间跨度有多大,不论是多年的训练过程还是周训练过程,运动员在每一个特定的时刻,都是其前一时刻状态的延续,又都是后一时刻状态的先形。
一次、一周或更长时间的大负荷训练,会对运动员其后的状态发生深刻的影响,而一段时间训练的间断同样会引起其竞技能力状况的相应变化。
训练过程这种延续进行和前后制约的特性,即称做连续性。
同时,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训练过程又都必然地分为若干阶段。
每个阶段的训练任务、内容和方法手段以及负荷,都各有自己特点。
尽管这些阶段看来是人为的划分,但必须符合运动训练过程本身发展规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外部加于人体的负荷,能引起人体功能的改变,使之更好地承受外加负荷,这就是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现象。
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也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范围内,。
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刺激度越深,所引起的应激越强烈,机体产生相应的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的也就越快。
但负荷超出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的机体会产生劣变现象。
这种劣变现象会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提高产生消极的作用,甚至会迫使一名优秀运动员过早结束运动寿命。
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运动训练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性行为,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其中,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施科学的调控,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是实施科学训练、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重要工作环节。
而在竞技比赛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经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训练和比赛过程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原已确定的训练计划和对训练和比赛过程的设计都需要给予相应的调节,实施必要的更改,以力求原定目标的实现。
而在内外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原定目标已不可能实现时,则亦应调整训练目标及各相应环节训练工作的要求。
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有着广泛多学科联系,各种不同科学学科、科技理论、科技思想、科技方法与仪器器材都能在竞技体育领域发挥各自得影响和作用。
在运动训练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即运动员状态诊断、训练目标建立、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训练状况的反馈调控、直至训练目标的最终实现,无一不广泛地应用现代科技成果。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目的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水平。
运动训练学主要任务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说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中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内容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运动训练学的目的、任务、特点;有的训练原理和原则;有的训练方法与手段;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智能训练;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运动员选材;负荷与恢复等。
●简述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是由哪些基本环节构成的运动训练过程就是反映培养优秀运动人才的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各训练单元、训练课、训练日、训练周、训练阶段、训练年和多年训练等运动训练的基本过程构成。
并按训练状态诊断、训练目标确定、训练控制模型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计划的实施和训练过程的反馈监控等训练控制程序进行调控。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项群理论的构思与命名运动训练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
在专项运动训练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起来了各个专项的训练理论,继而以此为基础,又发展和建立了一般训练理论。
一般训练理论研究普遍适用于众多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是在高层次上指导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理论体系;专项运动训练理论密切结合专项训练实践,研究适用于专项训练活动需要指导性的理论问题以及具体的可应用的训练方法。
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这一体系已日益表现出其明显的不足,即一般训练学在力求概括适宜于所有项目的共同规律时遇到巨大困难;同时专项训练学受到视野的局限而难脱狭窄并难以深化和提高;以及这两个层次中间所出现的明显断裂。
人们在探讨研究众多竞技运动项目共同规律的过程中强烈的感受到,在许多方面常常难以、甚至不可能将不同项目所具有的多种风格和特点简单地作出单一的概括和归纳。
而如果将某几个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它们之间的许多共同特点立即清晰地显现出来了。
按照不同项目的类属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既可比一般训练理论更加准确而深入地揭示同类项目的规律,又可在专项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和提高;并有机地加强这两个层次理论之间的联系。
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