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教学设计

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教学设计

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教学设计
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教学结构流程图
开始
(多媒体课件)情景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课件)
(课件)学生项目实践 各组针对不同表面连接关系
(课件)学生发现不懂, 教师分析评述,释疑,
聆听讲解 重难点突破,解决问题
(课件)自评互评教师评议总结,(课件)师生交互、释疑令学生有成就感或危机感
结束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情境师生
行为
设计
意图
活动1
导入新课
3 分钟
首先课件呈现生活中使用的螺栓照片并展示实物模型,提问学生这是什么
呀?(学生能回答出是“螺杆”)
三视图应该怎么画呢?让学生的思维由空间向平面转换。

我们先把模型分
解,一起来看一下是不是我们所熟悉的。

学生回答。

六棱柱圆柱圆台
再把它组合得到这样一个形体。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创设
情景,让学
生通过图
片和模型
感受组合
体的形成,
以提问方
式引入,提
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

提出任务,
确定目标。

活动2
项目实践
10 分钟
展示六棱柱、圆柱、圆锥、圆台教模
【问题呈现】:已学过的基本体构成了形体,并且按一定的关系在形体上出
现了。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将教模任意组合并分解。

【学生思考】:通过对模型和动画的观察,思考组合体的概念及类型。

叠加型
切割型
综合型
【下发任务】:将学生分为四组,各小组下发一种表面连接关系的教模,
进行讨论,画出所给模型的三视图,满足三等及方位关系。

(尺寸可自定义)各小组推派代表把视图画于黑板。

(各代表图纸上仅用草图表达)
通过
对模型的
整合,并让
学生观察
flash动画
演示,直观
感受组合
体的形成,
并通过图
片的比较,
教师提示,
共同整理
出组合体
的概念及
类型。

学生
相互讨论,
动手实践,
从而让学
生成为主
体,通过分
组实训的
方法培养
了合作的
团队意识。

在实
践过程中,
学生发现
问题,提出
问题,实现
“做中
学”。

培养
了学生的= + —
+ —
= ——
= + +
观察分析能力。

活动3
讲授新课
8 分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把每组学生所接触的基本体之间的连接关系进
行归纳总结(结合flash动画和模型,并让学生亲手感觉交线的存在与否),
给出定义(四种表面连接关系),说明画法,更正学生板图中的错误。

1、共面:两形体邻接表面共面时,其两表面共面处不应画分界线。

2、不共面:当两形体邻接表面不共面时,其两表面不共面处应画出分界
线。

3、相切:当两形体邻接表面相切时,由于相切是光滑过渡,其相切处不
应画线。

底板顶面的投影应画至相切处,画图时必须先找出切点。

(图示长对
正,宽相等)学生容易出错,是难点中的难点,特别强调。

4、相交:当相邻表面处于相交时,其相交处应画出交线。

相切、相交情况作比较,提醒注意正确区别。

通过
观察与分
析图形,培
养学生识
图能力。

学生
积极思考,
逐步体会
哪里该画
线哪里又
不该画线,
哪里是粗
实线,哪里
又是虚线,
逐步开始
“懂”了。

从简
单组合体
出发,寻找
解决问题
的方案,符
合由特殊
到一般的
认知规律。

师生
互动,在掌
握本节知
总述:四种连接关系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画图和看图时必须明确基本体表面的连接关系,掌握其画法,才能不多线,不漏线,才能更清楚地反映物体的形状。

识的同时,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活动4
知识巩固
10 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下发组合体视图,进行小组竞赛活动。

竞赛卷收集了组合体连接关系中的相关图例,要求学生进行找错改错的练
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位学生动手作图,练习完成后,每组选出代表
进行展示说明,老师配合并点评。

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记录。

通过练习、探究,巩固,强化绘图方法并发现一批学习的尖子生,小组成
员间互帮互助。

1、2、
3、4、
通过
学生独立
思考与小
组讨论相
结合的方
式得出绘
图技巧。


练结合,充
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
性,以学生
为主体,多
让学生动
脑找方法,
有利于学
生对知识
的进一步
掌握。

强帮
弱实现共
同进步。


言交流,锻
炼学生语
言表达能
力。

活动5
小组评价5 分钟
学生根据评价表自评、对各组绘图及发言情况进行互评,举手表决,选出
优胜小组,教师点评。

让学生
体验成功,
增加兴趣,
增强学生
的自信心
和成就感。

活动6
归纳总结
3 分钟
师生共同进行: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点?带领学生一起回忆,根据板书的纲领性内容做
出小结。

归纳组合体的分析方法——形体分析法
经过以上的分析、训练、训练、分析,要想正确的画出和识读组合体,我
们所采用的方法是——形体分析法,此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四项内容:
1、分析组合形式:叠加、切割、综合
2、分析基本体的形状
3、分析各基本体的相对位置
4、分析各基本体表面连接关系(形体分析法的具体展开为后续学习内容)
小结
能进一步
巩固所学
知识,使学
生所学知
识系统化,
为后继学
习埋下伏
笔,保证学
习的连续
性,渐进
性。

活动7
拓展延伸
1 分钟
(布置作业)小组之间相互讨论绘制方案,绘图作为课后延展,并布置学
生寻找生活中四种关系的实例。

通过练习以发现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
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改错
2、画三视图
使学
生有个拓
展的空间。

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
的能力,养
成仔细、认
真、负责的
工作作风。

通过
练习,让学
生对组合
体有更深
的体会。

教学评价
绝大多数同学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的质量,学习效果较显著,师生交流较好,课堂气氛较活跃,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绘图时不能很好地发挥积极性。

采用了较先进的课程改革手段,实施了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采用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先实践后理论,体现了理实一体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课程学习环境,但是仍要注意教学的创新。

附:自评表:
教师评价:
板书
3.1组合体的形体分析
一、组合体的概念
二、组合体的类型
1、叠加
2、切割
3、综合
三、连接关系及画法
四、形体分析
(以小组为单位,下发组合体视图,进行小组竞赛活动。


(展示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实践、探索、发现,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牢固的。

因此,本课从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螺栓实物及照片出发,通过项目实践,使学生获得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在组合模型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懂,老师以知识点的归纳引导学生打开谜团,学生获得新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融为一体,真正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并配合语言表达,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学生已掌握了组合体的概念、类型及表面连接处的画法,采用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运用于实际中,这种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中,同组协调发展,各有所获。

有针对性地展示和评价也给了学生锻炼自己的机会。

但还存在个别学生制图基本功不够扎实,还存在多线和少线的问题,通过课后辅导来弥补教学的不足。

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