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①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阶段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②在常规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③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怎样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1)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2)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3)寻去一些具体方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3.什么是教学监控能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是:1)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①有关的知识经验②定势与功能固着③问题情境④酝酿效应⑤原型启发。
⑥情绪与动机状态。
3.什么是教育机智?影响教师的教育机智的因素有哪些?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4.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是什么?①帮助学生了解自我,②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③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④求职机巧指导。
3.教师对学生的爱有哪些表现形式?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师爱的表现形式: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同情和理解学生、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4.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哪些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3.教师威信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1)高尚的思想品德、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4.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有哪些?①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②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③独立和依赖的矛盾,④理想和现实的矛盾,⑤富于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
3.
(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
4.
①能够从心里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②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③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④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⑤合理的行为,⑥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3.
(一)配合运用正(肯定)理与反(否定)例;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有利辨别的信息;(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三)科学的进行比较,(四)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4.
①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②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③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④端
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6.
谈别人感兴趣的话题;真诚地让别人感到他重要;②主动交往,③移情;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①避免争论,②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③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④学会批评,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用暗示的方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领导者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醒别人的错误;给别人保留面子.
六、论述题
2.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理解了其意义,可以把识记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指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进行的识记。
④组块化编码。
组块化编码是一种信息的组织与再编码,是人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组块也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信息的组成单位,不同组块所含的信息量是不等的,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
⑤尽可能使用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⑥觉醒状态⑦识记的信心。
2.
2.
(一)复习时机要得当:依据遗忘“先快后慢”的发展规律,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以前及时进行复习,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做到“温故而知新”(二)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前者优于后者。
(三)复习的次数要适宜:一般来说,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愈快。
熟练程度达150%时,记忆效果最佳;超过150%是无效劳动,所以复习次数并非越多越好。
2.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型思维的构成:①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②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③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④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像,(二)创造型思维的培养: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教师应当遵守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5)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②创造型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遵循规则:禁止提出批评意见;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追求与众不同、关系不密切,甚至离体的想法。
③创造型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多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应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进行智慧活动的训练。
创造型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是日常教学活动. 创造性的提高是知识、技能和策略几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
创造性培养的基本策略,应是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应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进行智慧活动的训练。
2.
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上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根据作业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
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便是有名的耶克逝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任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充分地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感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
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而少用个人竞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所以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
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2.
一、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同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明确而具体,不能含糊笼统,应让学生能够确切把握其涵义发挥它对学习材料的沟通作用。
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教材内容要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
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把作为教材的基本科学成果精选出来以后,如何组织这些材料就成为重要的任务了。
同样的内容,如果编排得好,迁移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就省时省力;如果编排得不合理,则迁移的效果就小。
合理编排教材其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有了编排合理的教材,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迁移的作用,就要求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既包括宏观方面的整体安排即学习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包括微观方面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
五、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
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