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简答问答题

心理学简答问答题

心理学简答问答题
1.课堂上如何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答:1、明确目的和任务;2、激发间接兴趣;3、排除干扰,发展自己控制能力;4、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怎样?
答:区别:1、情绪始终跟需要,特别是生理需要相关联,情感更多地跟社会需要相联系;
2、情绪是人、动物共有的,情感为人类所特有;
3、情绪具有情境性表浅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情境性、深刻性,是个
体结构或个性的表现;
4、情绪有冲动性和外显性的表现,情感则更加深沉,常以内隐的形式
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

联系:1、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情感是情绪中稳定的因素;
2、情绪的形成受情感的制约,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3.简述意志与认知、情感的关系。

答:意志与认识过程:1、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2、意志对认识过程有很大的反作用,积极地意志品质会促进认识能力
的发展,消极的意志品质会阻碍认识能力的发展。

意志与情感:1、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又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人的意志可以使人的情感服从于理智的认
识。

认识与情感:1、认识是情感的基础;
2、情感反作用于认识,既可以推动又可以阻碍
认识的发展。

4.动机和需要有什么关系?
答: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人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实质,人的动机则是这种源泉和实质的具体体现。

离开需要的动机
是不存在的,当需要在强度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有满足需要的
对象存在时,就引起了动机。

5.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 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它是人对事物态度和行为方式概括化和
定型化的结果。

起初,个体由于某种原因在特殊的情境中,对个别事物偶然的产生了某种态度和行为方式,逐渐地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被概括和
固定起来成为对某种典型情境和某类事物的相应态度和行为方式,
便成了人的性格特征。

6.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如何?
答:区别:1、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较难改变,也无好坏之分;性格则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有可塑性,有好坏之分;
2、气质与性格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同种气质的可以有不
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气质的类型的人也可以有类似的性
格特点。

联系:1、不同气质可以使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色彩;
2、某一气质会比领着、一种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
某种性格特征;
3、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

7.联系实际,试述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培养: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2、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得到积极的情绪
体验;
3、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促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激发:1、对学生严格要求,明确学习目的;
2、加强教学民主化和个性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正确评价与适当的表扬、批评;
5、适当地组织学习竞赛。

8.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如何培养?
答:1、特点:A、爆发性和冲动性B、不稳定性和两极性C、外露性和内隐性D、心境化和持久性。

2、培养:A、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B、创设问题情境,挖掘个学科
知识内在情感成分,丰富理智感C、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
绪紧张D、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

9.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道德的个体化,它是指道德在个体身上表现出
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10.品德的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11.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论:他律阶段→自律阶段
1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3.斯坦福—比奈:比率智商
14.韦克斯勒:离差智商
生不良品德的原因分析:1、家庭及教养方式;2、学校环境和教师的影
响;3、大众传播媒介;4、不良社会风气;5、学
生品德的主观因素。

16.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1、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2、了解不
良行为的动机;3提高道德认识,增强是非感;4、抓
住时机。

促使转化。

17.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生活、适应上所表现的和谐状态,或者说是指一个
人没有困扰足以妨碍其心理效能和心理发展的状态。

18.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视现实,接受现实;2、正确评价和悦纳自己;3、
接受他人,散与人处;4、乐观进取,反应适度;5、智
力正常,人格完整;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19.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1、课程模式;2、咨询心理辅导模式;3、发
展性心理辅导模式;4、心理教育综合课模式;
5、测评指导、训练优化、整体发展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