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藏象学说概述心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整体观
♠ 1.五脏与六腑表里相合
♠ 2.五脏与形体官窍内外相关
♠
3.五脏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
♠ 4.五脏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相互为用,是
(二)五脏与自然、社会环境的 协调统一性
形体官窍的概念
形体官窍与五脏密切相关而分别从属于五脏。 1.形体 广义: 泛指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机体组织,包括头、躯干和 脏腑在内; 狭义: 指皮、肉、筋、骨、脉五种机体的组织结构,合称五 体。 2.官窍 (1) 官: 指具有特定功能而径现于外的机体器官,主要指目、 舌、口、鼻、耳五者,合称五官; (2) 窍:指机体的孔窍,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部位。头面之窍 有七,即眼二、鼻孔二、耳二、口舌合一,合称七窍;再 加上前阴和后阴,又合称九窍。 官必有窍,窍多成官,故官窍常并称。
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 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 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 的 学 说 。
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 藏象的概念及其来源 ♣ 藏象与藏象系统
♣ 脏腑的分类与区别
概
述
一、脏象的基本概念
脏象, 古作“藏象”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 象 (《医宗必读· 改 正内景脏腑图》) 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 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 的征象 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
1、藏象的基本涵义是:( ) A、内脏的解剖形象 B、内脏的生理现象 C、内脏的病理现象 D、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2、脏与腑的最根本区别是:( ) A、形态不同 B、是否空腔性脏器 C、贮藏化生精气和传化水谷 D、是否直接与水谷接触
♠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 藏象的生理、病理学基础 ♠ 3.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 藏象的诊断、治疗学基础
♠ ♠ ♠
♠
中西医脏腑关系 名称相同 中医学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 着西医解剖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而西医解剖学中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 可能分散在中医学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 能中。 中医学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是一个解 剖学概念,更是一个功能学的概念。
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分类与区别
名称 五脏 六腑 奇恒 之腑 功能 形态 特点 是否 藏神 与经络 相络属
化生贮 实质密闭 藏而不泻 藏神 有 藏精气 器官 满而不实 受盛传 中空有腔 泻而不藏 不藏 有 化水谷 器官 实而不满 (除胆) 贮藏 中空有腔 同五脏 不藏 无 器官 (除胆) (除胆脑) (除胆) 精气
五脏功能特点的临床意义
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也”,特点是“满而不 能实”。五脏主藏精气,只有经常保持五脏精气盈满,身体 才能强壮。否则精气妄泄于外,就会出现五脏精亏,故五脏 病以虚证多见,临证常用补益之法。
六腑功能特点的临床意义 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特点是“实而不能 满”。六腑主传化物,输泻水谷及其糟粕,以及五脏代谢后 的浊气,故应经常保持通畅状态。否则,传导功能失常,则 会导致腑气壅滞,出现阳明腑实或蓄水证等,故六腑为病多 见实证,临证宜通宜泻,所以后世有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 用的说法。
奇恒之腑
♣形态上多为中空类似于六腑, 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 与五脏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 称为“奇恒之腑”。 ♣功能特点:藏而不泻,与五脏 类似。
五脏:贮藏精气(气血津液精),精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得外泄, 应时刻保持盈满——贵在藏 六腑:受纳水谷、吸收精华、排泄糟 粕,不得久留,应时刻保持流通、有入有出 时满时虚——贵在通 注:关于胆为奇恒之腑
素问〃五脏别论》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 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1.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王冰注释说“精气为满,水 谷为实”,认为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六腑 “实而不能满”“以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也”。可见, “满”、“实”二字在这里有特定含义:满,指精气等气 态、液态物质充盈的状态;实,指水谷及糟粕有形之物停 聚的状态。
二、脏腑的分类与区别 ♠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 ♠ 根据脏腑的形态不同,生理功能有别, 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 脏:心、肺、脾、肝、肾 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 胞
“所谓五脏者, 藏精气而不泻也, 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也。” 《
藏象的概念及其来源 二、藏象的来源(形成)
♠ 1.早期的解剖实践 — 藏象的形态学基础
欧希范五脏图
《存真图》之脏腑图
《医林改错》 之解剖图
中医学用从外测内,以表知里,内 外相袭的方法,以象定脏,确定 “象”与“藏”的关系,建立了脏 象的概念。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 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说。
【教学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中医对内脏的分 类方法。 2.掌握五脏与六腑的主要功能。 3.掌握五脏的生理特性。 3. 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4.了解其余内容。
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象
概 说 五 脏 六 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藏象学说 ,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
五脏 ♣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主化生 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 藏而不泻,五脏贮藏精气,要 保持充满而不能过度耗散。 ♣ “满而不能实”是指五脏内要 充满精气,不能像六腑传化水 谷那样虚实更替。
♣ 五脏藏神
六腑
♣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主受盛传化水谷, 泻而不藏。 ♣ 泻而不藏,是指六腑受纳饮食物,精微 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及时把糟粕排出体外。 ♣ “实而不能满”是指进食后六腑充满水 谷,应及时传化,虚实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