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和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研究危机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
但事实上由于当时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尖锐对抗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在被普遍视为首次具有核战争危险的“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国际危机管理理论在与冲突和战争密切相关的军事、安全领域蓬勃兴起。
“古巴导弹危机”之后,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向国会作证时就严肃的指出:“今后军事战略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危机管理。
”随着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不同学者提出了危机管理的不同概念和定义,对危机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作为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对研究对象和范围必需有个科学和准确的界定,如果先验的对所研究的对象下定义或简单的重复其他学者的研究,将无益于学科进步和知识的获得。
一、什么是危机?对危机概念的梳理和界定是危机管理理论建构的前提和基础,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危机及其管理体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罗森塔尔 (Rosenthal)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的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①,并且罗森塔尔还指出,危机事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高度不确定性;二是事件演变迅速;三是事件的独特性使得无法照章办事;四是信息不全,小道消息流行。
”特别在危机情景下,突发事件以及不确定性前景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紧张和压力,为使组织在危机当中得以生存,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限度,决策者必须在相当有限的时间约束下做出关键性决策和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
巴顿(Barton, 1993)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②。
巴顿这个定义包括了潜在危机与危机,并且指出危机不仅会对组织造成有形的伤害,也会造成无形的伤害。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危机影响的范畴己经扩大到了人和组织的名声,由此凸现公共沟通的重要性。
①[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第18-19页②[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第18-19页国内学术界有人认为只有中国汉字“危机”可以完满地表达出危机的内涵,即“危险和机遇”,是一个组织命运认的“转生机与恶化的分水岭”。
③清华大学薛澜教授在借鉴国外多个危机定义的基础上,以罗森塔乐对危机下的定义为基准,“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给危机下了如下定义:“危机通常是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捷决策等不利情境的汇聚。
”④我国学者汤敏轩指出,“危机一般都包含着利益和价值两方面的含义,其利益概念侧重于危机现象的客观方面对组织生存和安全造成的影响。
价值概念侧重于危机心理的主观方面在意识形态、信仰系统、文明差异中的感知”关于危机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大同小异地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危机管理的本质,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上述各种定义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危机定义的阐述都各有侧重之处,韦氏词典释义:危机(Crisis)指至关紧要的或决定是否可能会有坏的结果伴随的状况,生死之间、转折时期、决定性的时刻等。
《现代汉语词典》对危机的解释是:危险的祸根,如危机四伏;口严重的困难的关头,如经济危机。
就定义而言,我们需要下一个比准确的又有普遍意义,同时,又能为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概念界定,这是因危机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大于理论意义上的学科,其所阐述的危机意识,应当深入到每个存在意识能自我决策的有机体之中。
二、什么是危机的客观主体?上文提出的有机体概念包括了各种组织和个人,组织概念也包括了社会、政府、国家、企业、社团等等。
为准确说明这个有机体不等同于生物学上的有机体,举例说,一群在草地上吃草的羊,对其而言,危机是不存在,只是存在着狼或狮子的危险,狼吃羊是自古以来的自然规律,不可能有转变或转机。
而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存在着突发事件的好、坏两方面的转换,其中领导人肯尼迪及其智囊团的有意识的决策和判断将起到影响事件转向决定性因素,甚至其结果影响到全人类的是否卷入核战争的危险。
③龙小农著:《跨国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05年,第17页④薛澜等著:《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25页三、危机的特性分析公共管理学中提到的“危机”有自己的界定,一般还具有以下特点:(一)不确定性:危机常常是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
即使组织备有周密的危机管理方案,却仍然无法预测危机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具体的情形,如地震的爆发。
所以,杰佛金斯曾说:危机管理就意味着,计划与无法预见的事打交道。
美国的“9.11”事件整个过程集中于一天之内,仅仅在这样的一天内,美国人的信心体系,美事件整个过程集中于一天之内,仅仅在这样的一天内,美国人的信心体系,美国的国家安全体系完全失去了控制;包括这次中国的SARS风暴。
这些危机事件的到来完全出乎人们的预计,危机事件完全是突发性的。
(二)后果严重性或破坏性:即可能造成重大的直接或间接后果。
由于事故发生太平常了,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只有当事故影响到组织基本目标的达成或有机体的生存或发展,才称得上是危机管理要应付的。
因此,这类危机是极具破坏力的,对组织或有机体的危害相当严重,危机事件的破坏性并非仅仅止于危机事件的本身。
有专家估计说2003年中国的这次SARS袭击,并不会动摇整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基,中国的国民经济GDP增幅最多只会影响0.2个百分点。
但是,危机事件的破坏力远远不止这些。
SARS的破坏力并非仅仅是公共卫生体系自身,危机事件会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危机事件击中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但倒下的这样一张牌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
(三)连锁性及其社会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美国的“9.11”事件使美国经济遭受致命打击,也使全球经济雪上加霜,其“冲击波”波及到我国的沿海开放地区。
危机事件的连锁性和破坏性经常是紧密相连的,往往是由于连锁性导致危机事件的破坏力成几何级数的增长,而由于危机事件对一个行业或一个方面的破坏,造成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或不同行业的连锁反应,进而有可能对整个社会造成危机。
这次的SARS危机几乎演变成社会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验证。
(四)决策性或机会性:危机是一个局面的开始,是转折点,是一个不稳定时期,有必要马上对事情做决定,决策的结果有时好有时坏。
危机这两个字,中文的意思很有意思,就是说有危险才有机会,如果我们好好的预先作好准备,就可以将这个危机改变成一个机会,不然的话,这个机会就变成危险,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组织。
“9.11”事件中美国对国家危机的管理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事发后到布什进入了国家空军基地的安全指挥系统,然后发表讲话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整个过程不到45分钟。
(五)相对性或不对称性。
危机的来临也相对的,发展着和变化着,处于一种动态的相对不对称的状态。
唐山大地震前,对政府而言,面对的是地震这个危险,其防范在于做好预防工作和地震的监测、预报等工作;当地震发生后,政府面对是人道主义的救死扶伤的危机,如何将地震灾民从死亡、伤病和饥饿等危机状态中解救出来,人们往往容易犯错误的是,只看到地震自然灾害爆发的一面,而忽视了救援的危机存在。
也就是许多灾民在事后所感叹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再例如“9.11”事件爆发后,美国找到了先发制人打击他国的借口,虽然美国没有找到充分的证据证明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更不能提供伊拉克与基地组织的联系,为转移国内危机和达到美国的战略目标,美国悍然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了侵略战争。
如果不能清醒的认识到或忽视危机的相对性,会难以找对危机管理方向。
危机的相对性在另一方面表现为:世界上存在者如战争、瘟疫、各种自然灾害等等不同的危机,在人类社会有机体中属于非均衡分布,如在我国面临的能源危机而言,对一些海湾产油国来说,可能是抬高石油价格的机遇。
同样,当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中东陷入伊拉克战争泥沼时,对我国却是一个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特别要指出的是:危机管理中说所蕴藏的转机和机会,并不是仅仅指当事双方或多方当事者的机遇,而要特别注意其危机对其它不相关各方所带来的危险和机遇,又有谁能预测的到,南斯拉夫萨拉热窝的狂热分子的刺杀行动,而导致3000万人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而导致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给中华民族带来一个千载难逢重新振兴的机会呢?诺曼·奥古斯丁描述道“每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孕育着成功的种子”,所以“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
⑤应当强调说,危机管理的转机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当事双方,甚至可以想象,当危机管理朝着主动,积极和抓住机遇的研究方向前进时,是不是有人会提出为了机遇而呼唤危机的观点呢?“超限战”的提出和地震等自然灾害武器制造和研⑤[美]诺曼奥古斯丁:《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发,可不可以说是以上观点的支持呢?历史上“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件反复重演。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在美苏争霸的期间,许多弱小国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存在着毁灭人类“核战争”的危机,是否能够说也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否在他国之间制造危机,从而获取“渔翁之利”的研究也可能会成为危机管理研究的分支?当然,人类社会有其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伦理价值观的,这些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有待于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