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赏析

【野望唐王绩】(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分)(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2分)1、“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地点、事件。

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本诗写景有特色?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⑴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⑵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⑴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⑵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分)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分,符全诗意即可)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16、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17、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16、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各2分。

17、B.后四句为实写之景。

2分。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Ⅴ”,错误的打“Ⅹ”A.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1.1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2故乡2.A.Ⅴ B。

Ⅹ C。

Ⅹ D。

Ⅹ3.“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不重复。

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5.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21.(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2分)(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21、(1)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2)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前后分析各2分,共4分。

)习题1、崔颢在《黄鹤楼》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黄鹤楼》一诗中的颈联描写了诗人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登上黄鹤楼,见江雾迷漫,暮霭沉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5、崔颢的《黄鹤楼》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而崔颢在《黄鹤楼》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境相似,这两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崔颢《黄鹤楼》中直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1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1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12.使:出使(1分);征蓬:飘飞的蓬草(1分)13.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分)。

9、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2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23.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2分)22.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分)23.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2分,意思对即可)1、王维,代诗人字,人称“”,其山水诗成就很高,和并称为“王孟”。

本诗从体裁上看是诗,从内容上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诗。

唐摩诘诗佛孟浩然五律边塞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以及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之情。

2、诗的首联叙事,交代了和,一个“单”字写出诗人去慰问边关将士。

出使路线和到达地点轻车简从3、颔联诗人以“”、“”自比,表达了的感情。

征蓬归雁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抑郁和孤独思乡4、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可联想到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5、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示例五:①图画的衬托美(表现手法)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互相映衬,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奇特壮美的塞外边关图。

6、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7、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尾联用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刻石记功以返的典故,歌颂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精神,也显示出使臣对边关战事的关心。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

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

“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

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参考答案:BD9、“,。

”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0、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11、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