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学重点

民俗学重点

民俗学重点(看图说话、简答、答述、论述)
一、民俗:(广义)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之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间:民众之间。

风俗: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狭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化说、传统文化说。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集体性:指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A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

B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C 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变得复杂和丰满。

2 传承性和扩布性:(时空文化的延续体,主体是人。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延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是民俗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在民俗发展中承上启下。

A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B有时是主动积极的C内容和形式上的延续。

Eg:母体保留。

扩布性:也称传播性,他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

体现在:A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像周边地域和民族的渗透。

B对异地。

异民族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加工。

3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稳定性:指民俗一旦长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

只要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

变异性: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

造成变化的原因:
A在传承和扩步中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B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

C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

4 类型性。

5 规范性和服务性。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
①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②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③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
五、服饰的五要素:质、形、饰、色、画。

民族服饰所体现的中国的人文观念:
①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②求吉心理。

③表现民族的自我意思。

④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六、我国居民的主要类型:
①利用自然条件加工修造的固定空间。

②生产生活的需要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帐幕、居家船。

③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生活空间。

Eg:四合院。

四合院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①封闭观念的符号。

②家长制的符号。

③中国人的伦理符号。

④成为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少数民族的精神也在住房中体现,如各民族重视中柱、火塘等。

七、居民建筑的民俗特点:
①聚族而居。

②房屋样式大体相同。

③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

④民房低于官府。

⑤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

八、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①节俗形成的后发性、主动性。

②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

A自然崇拜B灵魂崇拜
③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九、风俗受几个因素影响:
1、神话传说的嵌入
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3、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4、宗教节日的渗透
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十、元宵节:因为节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而古代称夜为宵,因此叫元宵节。

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是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为“灯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五”、“重午”。

古代“五”与“午”相通,因此亦称为“端午”、“重午”。

从其传统节俗活动的内容来看,端午节最初是与驱邪、除毒、避瘟、止恶等观念紧密相关。

十一、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发性发展
十二、人生仪礼
1人生仪礼:称个人生活仪礼。

人在一生中必须经历几个生活阶段,人的社会属性是通过这些重要阶段而不断确立的。

进入各个阶段时,总有一些特定的礼仪作为标志,以便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评价。

2人生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

3人生仪礼的作用:生仪礼既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也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

人生仪礼在实践时往往与信仰民俗发生极大的关联,仪式所包含的社会特征与信仰特征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民俗结构4古代“六礼”:纳采(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子的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今称「合八字」,看是否合适)、纳吉(送礼订婚)、纳证(下聘礼)、请期(商定迎娶日期)、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

十三、民族信仰
1、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2、图腾:是原始信仰之一,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图腾,并以该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

信仰与动植物崇拜的区别:图腾有血缘关系。

3、信仰对象:灵魂、自然神、图腾、祖先神、生育神、行业神、起居神。

4、人类为了取得与鬼神的密切联系,必须沟通人与鬼神的桥梁,因此出现了一种媒介:巫觋、萨满。

5、巫觋:巫觋特点被认为能通鬼神。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请神附体,分请神、探源、抓鬼、谢神;另一种是过阴(灵魂出走),巫觋的灵魂可以离开肉体,到神鬼所在的地方。

祭祀:祭祀是由巫觋发展来的,是一种高级的巫,即大巫,皆由男性担任。

6、形成家族祭祀的原因,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7、巫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是最古老、普遍的信仰。

8、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①、民俗信仰具有突发的功利性。

②、民俗信仰具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

③、民俗信仰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④、民俗信仰具有较大的渗透性。

⑤、民俗信仰的俗信化趋势。

十三、民间文学
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他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的是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2、民间文学包括的方面:
①、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②、韵文的民间诗歌(抒情的和叙事的长诗、各种歌谣)、谚语、谜语。

③、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3、四神三光
三光:日(三足乌即乌鸦)、月(蟾蜍)、星(鱼)。

功能:测定岁时。

四神:青龙、朱雀、白虎、玄武。

功能:划定东南西北方向。

4、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是神圣的;传说是世俗的,与神圣、崇高和仪式没有关系。

神话,尤其是创世神话,属于宏大叙事,是向宇宙万物发出最神圣的追问;传说则落实在具体的人和事。

从概念上说,神话与原始宗教相关,传说与历史相关。

5、传说对神话的继承关系
①、传说继承了神话中的“变形”手法,体现了神话与民间传说的源与流的关系。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②、以夸张叙事,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事物向神话一样,都有久远、巨大的时空特征。

③、神话向民间传说的演进,大致有历史化、地方化、传奇化三种途径。

十四、史诗
1、史诗:是一种古老而又宏伟的民间韵文叙事,主要内容是叙述民族的历史,同时又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它是集歌唱与叙事于一身的最宏大的文学,也是至今仍在口头演唱的最古老的文学。

2、史诗的分类:创世史诗、英雄史诗。

3、史诗起源的叙事及其社会功能
①、构建祖先的谱系:史诗在追溯人类社会或某一个族群历史起源的时候,在追溯人类社会或某一个族群历史起源的时候,把世俗权威和世俗权力诞生的基础追溯到创世和初始时间,也就是“史诗”的最初阶段。

把某个统治集团或家族世系追溯到上界,把家族的谱系追溯到诸神的谱系。

②、权力话语的合法性:史诗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其传播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抬高以前所有国王和君王的身价,以担任历朝历代权力的合法性。

十五、歌谣
1、“歌”与“谣”的区别
“谣”配乐以成“歌”,“歌”失曲而成“谣”。

“谣”,歌谣是一种凝聚着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语言形式,以洗练的形式,活泼押韵的语言流传与大众之中,供人们传唱或吟诵。

2、民间诗歌的分类:劳动歌、仪礼歌、生活歌、时政歌、情歌、儿歌。

3、民间歌谣在社会中的功能
①、宣泄和补偿功能。

②、教化、模塑、规范功能。

④、最为直接的社会实用功能。

⑤、特殊的认识功能。

⑥、各类活态民间诗歌。

娱乐性功能。

十六、暗八仙:
张果老·道情筒何仙姑·莲花曹国舅·阴阳板
蓝采和·花篮吕洞宾·宝剑李铁拐·葫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