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完整版)对外汉语教学入门考试整理
(完整版)对外汉语教学入门考试整理
➢原则:建立语言与客观世界的直接联系;教学手段:口语伴随动作或图画展示;通过模仿的方式重复所学的语句;口语领先;.趣味性、循序渐进、由具体到抽象。
d)听说法
➢时期:20世纪40年代美国
➢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是描写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
➢过程:模仿;重复;翻译;轮转;重复与翻译;对话
b)判卷评分的难易度
c)管理的方便和俭省
第六章汉语传播与教学简史
十六、新中国成立前国外的汉语教材
1.朝鲜:【高丽】司译院:《老乞大》、《朴通事》(汉语教材)
2.日本:
a)【唐】学问僧空海:《篆隶万象名义》(汉字字典)
b)【元明/江户】冈岛观山:《唐话纂要》、《唐译便览》、《唐话便用》、《唐音雅俗语类》、《经学字海便览》(唐话课本)
c)【明清】:《官话问答便语》、《学官话》、《白姓官话》(会话教材)
3.越南:
4.欧洲:
a)意大利:【明】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葡汉辞典》(外汉辞典)
b)比利时:金尼阁:《西儒耳目资》(罗马字注音字汇)
c)英国:罗伯特·马礼逊:英文版《汉语语法》、汉英对照本《华英字典》、英文版《广东土话字汇》d)【中】黄嘉略:《汉语语法》、《汉语词典》(未完成)(中国人在欧洲编写的最早供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明代初期朝鲜人:《老乞大》、《朴通事》、《训世评话》
2.偏误识辨
a)区分“失误”和“偏误”:出现的频率;生成者能否自己纠正
b)区分“显性异常/偏误”和“隐形异常/偏误”:显性偏误在形式上违反句法规则,隐形偏误放在上下文或语境里会出现问题。
3.偏误点的确定与纠偏:偏误点是指引发偏误的具体成分,或者具体的词语。
4.形式分类
a)从传统的语法范畴(词类、句子成分、句式)等入手进行分析。
a)交际性
b)技能训练
c)工具性
➢检索性
➢系统扩展性
➢便利性
3.适合性原则
a)学习环境
b)学习者
c)教学类型和目标
4.趣味性原则
a)现实性
b)多样性(内容、形式)
c)生动性(内容、语言)
d)板式设计
第五章语言测试和成绩分析
十四、语言测试的类别
1.分散测试和综合测试(测试内容和项目的不同)
a)分散测试*:用不同的语言项目分别检测学生不同的知识和技能。3.
a)测试长度
b)测试的同质性:各项试题相似或一致的程度。
c)试题区分度
d)评分准确性
e)测试的场所、环境、设备等
有效性(“效度”):测试是否能达到测试的目的。
a)内容
b)标准
c)共时:用两种不同方法对同一种内容进行测试,所得结果相关程度高,就具有较高的共时有效性。
d)预测
实用性:测试的可操作性。
a)考试的进行
c)对比与解释:通过细致的描写、精心的对比,找出某些语言点在两种甚至多种语言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够解释学习者偏误的生成原因和路径。
d)教学:通过对比等级、困难等级认定,结合教学实践,找出该语法点的最佳教学方法。
八、偏误分析的步骤
1.语料收集和选择
a)自然语料:作文、对话录音等
b)非自然语料:语音、词汇、语法练习等
3.汉语言本科教学:培养适应现代国际社会需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汉语专门人才。
4.对外汉语本科教学: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的本科教学。五、教学法(语言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代表人物、代表作)
1.定义:教学理论。并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吕必松(1994):语言教学法研究对象是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总体设
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以及测试等广泛的领域。
2.地位:
a)跟教学总体设计的关系:教学法跟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的使用都有紧密的联系。
b)跟教材设计的关系
c)跟课堂教学的关系
3.传统教学法
a)语法——翻译法
➢时期:18世纪末
➢代表人物:奥伦多夫
➢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是传统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哲学基础是唯理主义➢过程:先教字母的发音和书写;然后系统进行语法教学,边讲边译;最后阅读课文,逐词翻译。
b)任务式教学法*
➢时期:20世纪80年代英国
➢代表人物:伯拉胡、纽南
➢特点: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中;意义优先;以完成任务为评估标准;重结果而不重形式。
➢原则:语言、情景真实原则;形式与功能相结合原则;任务的阶梯型原则;以做促学的原则。
➢步骤:分析教学内容;从教材提供的任务建议中选择合适的任务;确定结果,重视评价。
3.事业
a)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民族的事业。
b)任务:加快孔子学院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教材编写和发行体制创新;
构建全球汉语网络平台;
改革与创新汉语考试。
二、第一语言和本族语的关系
1.第一语言: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周围他人那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2.母语:传统上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
1.教学:
a)定义:“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b)过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c)教学类别和模式也属于教学范围。
2.学科
a)作为一个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不仅包括教学,而且包括跟教学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系统研究。
b)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对外汉语教学至少涉及四个方面:语言层面、心理层面、教育层面和技术层面。
3.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
三、习得理论包含哪几个方面
1.强化论:
a)理论依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
b)代表人物:【美】斯金纳
c)内容:儿童学习说话就是对环境或成人话语作出合适的反应,反应正确就会得到奖励,使之受到强化并形成语言习惯。无法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情形。
2.传递论
a)理论依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
e)认知法
➢时期:20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卡鲁尔
➢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心理学基础是以奥苏拜尔为代表人物的认知心理学。
➢原则: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母语应该在教学中加以利用;衔接相关的知识;听说读写并进;教学顺序由语言能力到语言表现。
f)全身反应法
➢时期:20世纪60年代
➢创始人:【美】阿舍尔
c)句法: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2.
3.
4.
5.
6.
十三、
1.交际功能为纲
交际话题为纲
交际场景为纲
课文为纲
文化为纲
教材编写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要符合第二语言/外语学习和教学规律,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由易到难,方便教,方便学。
a)语言点的选择、排序和频率
➢根据难度等级安排语言点
➢典型语境出现语言点
b)从标准数学范畴入手,对比偏误形式和正确形式,概括二者区别。
5.偏误起源
6.偏误评估
a)局部性偏误:只影响句中某一个成分,不影响整句理解,很容易纠正。
b)整体性偏误:影响整句结构,理解困难,不容易纠正。
九、偏误产生的原因
1.语际偏误(干扰性偏误/对比性偏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
2.语内偏误(目标语规则泛化偏误/发展性偏误):第一语言内部的发展偏误。
第三章第二语言习得
六、对比“等级”
1.0级: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某个语言点没有差异。【英汉语序“主谓宾”】
2.1级:第一语言的两个语言项等于第二语言的一个语言项。【borrow、lend:借】
3.2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不存在。【英语中的“格”】
4.3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的等值项有不同的分布。【被动句的标记】1.经典程序:
c)内容教学法
➢注重专题内容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d)3P教学法*
➢时期:20世纪70年代
➢阶段:呈现(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运用(production)
6.创新教学法
a)全语言教学法
语言教学面对的是全学习者,包括学习者的需要、兴趣、特长及弱点。全语言(全文、全语言技能、全语言环境)教学需要的是全教师、全方法。
4.认知论
a)理论依据:
b)代表人物:【瑞士】皮亚杰
c)内容:儿童的语言发展,就是天生能力和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的认知活动和语言活动相互促进。
四、国内汉语教学类别
1.汉语预备教学:为准备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某些专业的外国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完成学习时一般要求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
2.汉语进修教学:不以获取文凭为目的的汉语教学,主要目标是提高汉语语言能力和汉语交际能力。
➢原则:先有充分的理解性能力的听,才能自然地转移到说;全身动作是发展理解性能力的关键;指令是基本的交际;等待学生自然地产生说话愿望并付诸行动,不要强迫。
4.人本主义教学法
a)静默法
➢时期:20世纪60年代b)启示法
➢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
➢创始人:【保加利亚】罗札诺夫
➢原则:创造舒畅愉快的环境气氛;让学习者大脑两个半球同时发挥作用;用种种手段让学生得到启示。
b)体裁教学法
➢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
➢定义: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体裁分析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步骤:体裁分析、模仿分析、小组讨论、独立分析、深入分析、模仿写作c)“四位一体”教学法(4P法)
➢阶段:预习(preparation);呈现(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运用(production)➢特点:以知识为基础,以学习为中心,以质量为导向,以素养为目的。
➢语言点由易到难
➢限制内容含量
➢合理重现语言点